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

今冬的龙门石窟,冬已至秋依然,层林尽染硕果累累。

2019年12月10日,“盛世龙门,共襄繁华”龙门古街项目说明会在龙门石窟隆重举行。来自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文旅机构、旅游餐饮、文创行业、媒体记者及商户代表等共230余人参加了说明会。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2)

刚刚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洛阳市引起热烈反响。全会要求,要在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着力深化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加快实现文化旅游“三个转变”,用“快来、慢游、长留、缓出”的理念和措施,实现全景引客、全时迎客、全民好客、全业留客。

2019年,龙门园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龙门园区做出的园区、社区、景区“三区”融合发展的定位与要求,紧抓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科学定位发展方向、高起点谋划经营策略,破题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千年文化打底,用潺潺伊水作墨,用青山绿水着色,用文旅融合作笔,绘就出了古风悠悠、盛唐风采、时尚风雅、以文带商、诗和远方的龙门古街。

说明会向嘉宾和商户展示了古街风貌,详细介绍了“龙门古街”的发展规划、业态布局、商业经营模式、发展优势等情况,并组织参会意向商家实地探访了龙门古街,深度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3)

这是,龙门石窟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龙门园区谱写“三区”融合发展新篇章又一成功实践,也是助力洛阳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名城的一张“金色IP”名片。

龙门古街项目说明会的召开,标志着龙门石窟文化旅游产业向前迈进了扎实的一大步,为加快龙门园区推进“三区”融合发展,破解“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擦亮“老三篇”,唱响“四季歌”,打造“诗和远方的龙门样板”,促进龙门石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也将成为全市文旅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标杆,洛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版样、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4)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5)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6)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7)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8)


破茧而生,化蝶起舞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全国首家“互联网 ”智慧景区、河南省首批“5钻智慧景区”,是享誉世界的洛阳文化旅游名片。龙门石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文旅兴盛,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是来洛游客的首选之地。多年来,龙门石窟的文旅产业发展一直处在“问路”状态,文化张力得不到发扬,旅游资源得不到发挥,文旅业态形不成闭环,文旅融合找不到落点,内生动力找不到发力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长期“突”而未“破”。

今天龙门古街商业项目说明会,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9)

2019年,龙门园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对龙门园区做出的园区、社区、景区“三区”融合发展的定位与要求,紧抓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 科学定位发展方向、高起点谋划经营策略,破题推进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千年文化打底,用潺潺伊水作墨,用青山绿水着色,用文旅融合作笔,绘就出了古风悠悠、盛唐风采、时尚风雅、以文带商、诗和远方的龙门古街。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0)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1)

“龙门古街”文旅项目总用地面积830余亩,总建筑面积15.8万平米,商业面积10.3万平米,唐韵古街风貌与整个石窟景区相融共生,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古街的业态布局、文化展示、文旅交流、文化创意、商业分布、游客动线、旅游服务、艺术活化、城市书屋、互动体验、5G覆盖、数字科技、智能管理等项目,规划有序清晰有致。“文化 旅游 商业”的发展模式,突出了龙门石窟文化内涵和石窟艺术,把餐饮、住宿、演艺、度假、休闲、娱乐、购物等特色服务配套深度融于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创新结合,使得龙门古街成为活化龙门历史文化的展示平台,外地游客和市民的会客厅和后花园。

龙门坊市”紧契龙门盛唐风貌,独出机杼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2)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3)

鼓楼:迎宾仪式体验为主题。通过擂鼓迎宾情景秀净手礼、角色扮演、唐装体验等方式,让游客融入情景氛围;以文化为主题的商业餐饮空间,通过装饰美陈,创意菜品等讲述文化内涵。

数窟坊:数字智慧龙门为主题。通过数字化科技展示,从氛围和感官上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有一个预先预览的过程,从科技的视角去感受龙门文化,体验科技龙门。

牡丹坊:牡丹文化为主题。通过牡丹亭微秀进行串联,环绕文创商业布局,围绕牡丹文化,将牡丹元素产品进行文创化商业展示。

禅意坊:佛教文化与佛教艺术为主题。通过素斋、读经、赏乐、禅茶等一日禅生活休闲体验,感受佛教艺术气息,体验禅意文化。包含主题客房、活动室、艺术庭院等。

丝路坊:盛唐丝路文化为主题。通过天幕场景变幻,天气模拟等科技手段,再现丝路贸易场景,配合丝路驼铃秀,异域物产展示,深入感受丝路异域文化风情。

九雅坊:文人雅致艺术为主题。通过观赏文创展陈,感受艺术大师创作,体验主题民宿,与此同时,慢下来静下来,饮酒品茶,听棋子、落灯花,品味生活,享受九雅之趣,在闲适中生雅事,在雅致中品文化,龙门九雅,皆是文化。

乐舞坊:盛唐传统舞蹈艺术为主题。通过唐朝时期的宫廷乐舞艺术,以舞蹈艺术演艺为表演方式,以古乐器为演奏方式,展示乐舞文化的同时,带动游客互动体验,并以禅意茶馆为配套设施,供游客一边欣赏,一边喝茶休憩。

钟楼:龙门祈福还愿为主题。通过古朴的敲钟仪式,营造虔诚的仪式感,以及各种祈福仪式和祈福文创产品,将佛教艺术中的祈福仪式与文创化相结合,营造龙门祈福文化仪式感。

珍馐坊:民俗特色文化为主题。通过街区外部巡游,街道美陈设计,景观小品打造,商铺店员联动,一铺一品一故事,用故事讲文化,以餐饮美食进行呈现,展现餐饮文化的变迁史。

文库坊:龙门文化艺术传承为主题。通过设立书院研学教育基地,将传统文化进行传递;以众创空间的形式,孵化创新意识,将传统文化进行衍生再造,给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形成龙门文化的教育、创新、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艺术文化中心,提高龙门石窟的影响力,增加IP值。


“龙门坊市”坊坊相联、轴线串联、动静互补、业态互鉴,空间艺术与商业价值相得益彰,行走坊间给游客带来穿越盛唐的现实和时空体验......。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4)

择水而栖,依山而业

“龙门古街”位于洛阳城南6公里,古都洛阳南北中轴线龙门大道最南端的龙门石窟景区西北服务区。这里,伊水相伴,山影倒落,碧水荡漾,青山如黛,钟灵毓秀。这里,伊水中分,天阙在望,中流清幽,崖兼葱郁。“龙门古街”青瓦黄墙、错落有致、郁郁葱葱。建筑风貌与历史文脉衔接、与现代城市风貌相适应,建筑风格依照地域建筑现代化原则进行设计,通过仔细研究当地建筑和唐风建筑的布局、材质、色彩、空间、氛围、元素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提炼,给优美的龙门山色融入了壮美的文化图卷,增添了永不凋谢的艺术神韵,使山、水、窟、像、林、泉、寺相映成趣、交相辉映,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山水与艺术和合共生,蔚为大观。

古街坐落于风景秀丽龙门山下、伊河西岸,与伊河东岸的龙门石窟景区东北服务区隔河相望,形成了东西呼应、互为补充、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龙门石窟景区旅游接待服务基础架构。“龙门古街”是龙门旅游集团精心打造的综合型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区,是完善龙门石窟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形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旅游服务的特色文化古街,是创业经商的沃土宝地,是龙门石窟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跨越提升的重要支撑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地。

“龙门古街”有三大独特之处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5)

一是,龙门石窟是一处祈福发愿之所、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都在龙门山祈福宏愿。为长辈祈福、为子孙祈福、为万民祈福、为国家祈福。面对这两山十万尊灵佛,宁心静气,虔诚祈福,在龙门山下许下心愿:一窟一愿,愿家国安宁;一山一梦,梦中华繁荣。“龙门古街”的建筑遵循了唐风建筑风格,体现盛唐风范,又融入了里坊街巷市井风情,古韵今风完美体现。 

二是,全面植入园林景观,营造商在景中兴的雅致。用一组礼仪建筑强调历史轴线,布置出具有龙门传统特色的商业街区里坊,作为从现代都市到历史人文的景观上的过渡,在功能上作为旅游产业配套,让观景为商业经营提供绿色背景,形成人在景中游,商在景中兴。 

三是,“景-城”空间有机衔接,营商空间巨大。“龙门古街”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天街、天门、天津桥、天枢、应天门、天堂。天阙(伊阙)即为龙门古街所在地,为中轴线最南端,也是洛阳历史轴线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一段。从市区沿龙门大道南行,穿越的是现代城市空间,进入西北服务区的“龙门古街”,就是走在历史的轴线上。

“龙门古街”的三大功能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6)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7)

一是成为龙门景区整体生态与环境的有机组成。

二是前瞻性地规划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科学合理布局文化旅游产业业态,是活化龙门历史文化、延伸旅游发展链条、完善旅游发展要素的的平台。

三是推动景区与古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从文化景观、旅游设施、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将龙门古街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体现区域产业多样化的文化生命力和延伸力,构建具有浓郁地方风土人情的旅游服务功能区。 

今日的经典,明天的遗产

“龙门古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亲自设计。张锦秋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中国建筑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弟子。她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设计“龙门古街”过程中,可谓倾注了毕生设计的精华理念,将该项目打造成又一经典传世之作。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8)

龙门石窟决心以未来的世界遗产标准为龙门增色。

在建筑风貌特色设计方面,建筑限高应严格遵守各级规划中对风景名胜区、龙门石窟保护区的限高要求。为了与历史文脉衔接、与现代城市风貌相适应,建筑风格依照地域建筑现代化原则进行设计,通过仔细研究当地建筑和唐风建筑的布局、材质、色彩、空间、氛围、元素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提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龙门园区坚持一个原则:严格按照“今日的经典、明天的遗产”的高质量标准推进。在施工队伍进场前,龙门园区都要和施工方开展一次深入座谈,阐明项目建设的文化意义和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分包负责人加强与施工队伍沟通,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任何调整都由设计院最终确定。例如,一棵树、一块石头如何摆放,都要提前与设计院设计师沟通,后者同意后才最终定位。无论是园区还是施工队伍,都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辜负期待,高标准严要求将施工蓝图变为现实,打造精品,让每一座建筑乃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和龙门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经典之作。

龙门古镇历史沿革(诗史容融展新篇)(19)

今年来,龙门园区坚持实施“文化 ”“旅游 ”战略,以静雅悠然的中华文化体验,作精致高端的商业业态,塑经典传承的龙门古街,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从核心景区提质,到文旅产业提速。从文旅融合提效,到商业布局完善。从“三区”融合发展,到园区产业集聚,奋力把龙门园区打造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文明之区”、“文旅融合之区”、“宜居宜业之区”、“传承创新之区”。

风劲帆满图新志,激情满怀再出发

龙门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金乐表示,洛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持续抓好传承,持续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在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上担当作为,在奋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做出新的更大作为。

下一步,龙门园区将化动力为行动,化蓝图为现实,着眼于保护优先、全域旅游、三治并进,进一步实施生态融合、业态互补、文明共建,使“三区”融合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把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龙门各项工作当中,全力将园区推进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促进园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繁荣,奋力打造“诗与远方的龙门样板”,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在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龙门绚丽篇章做出新业绩,展现新风采。

来源:龙门石窟景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