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歌曲原唱,驼铃声

驼铃声歌曲原唱,驼铃声(1)

文/屈国库

图片里,夕阳西下,主人骑在驼背上,带领驼队在沙漠里穿行。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驼铃的往事。

记得那一年,老兵退伍即将离开部队之际,一曲“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的军歌唱出了战友们难舍难分,千人拥抱痛哭的感人一幕。从那时起我就想,如此感人的《驼铃》歌曲,背后一定有故事。

送走了退伍的战友,就在留队老兵安抚我们几个哭红了眼睛的新兵时,我急切地问老兵:“《驼铃》背后是不是有故事?”老兵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部队建设比较落后。有一个老班长带领驼队给沙漠腹地各值勤点运送给养物资,路遇强沙尘风暴,驼队被漫天黄沙刮散了,老班长急忙拍了拍头驼的屁股就去追赶驼队,幸好找到了所有的骆驼并围成一个圆圈,他躲到骆驼中间用衣服包好头部躲过了风沙。沙暴过后,好多大小沙丘都变了样,老班长找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头驼的踪影。他心想,可能是头驼在刮风时跑掉了。在后来的一次任务中,老班长发现了卧姿风干的头驼。他恨不得打自己的耳光,头驼是他喂养长大的,特别听话,情急之下他拍了头驼屁股(意思是卧倒别动),没想到头驼在原地一动不动,直到被沙尘掩埋。最后渴死,饿死。为了怀念忠诚的头驼,老班长买来了铃铛,系在连队骆驼的脖子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头驼。从此以后,驼铃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听老兵这么一说,虽然和《驼铃》中的故事不是一回事,但让我知道了驼铃的来历。

带着驼铃美好的记忆,好多年过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的深山里去采玉。工人将偌大的玉石固定在轮胎(好几个大车轮胎并列在一起系紧)中间,从山顶上往下滚,我在骆驼运送玉石出山的路上才知晓了驼铃的真正意义。

记得那天我第一眼看见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时,我想起了头驼的故事。面对此时的驼铃,我颇有信心地对骆驼的主人说:“骆驼救主,主人为了怀念义驼,便给骆驼系上了铃铛……”后边的话还没说完,主人就接过话茬,说:“关于驼铃,我听说的是另一个故事。在很早很早以前,狼群经常偷袭我们的牲口,几乎每天都有人家的牲口被狼咬死,让人防不胜防。只有村东头路边的那户人家,狼群偷袭牲口时,他家的牲口没人保护也安全。刚开始大家以为是他家在路边,经常有人经过,所以狼群不敢偷袭。可路边有好几户人家,别人家里却经常发生狼咬死牲口的现象。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个大人抱着小孩到村东头那户人家里玩,小孩看见牲口圈的门上挂了玩耍的铃铛,哭闹着要玩。大人取下铃铛,联想了许多。回家尝试着给自家的牲口圈里挂铃铛,效果出奇的好。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效仿着在牲口圈里系铃铛,狼群再也没有伤过牲口。没有了家养的牲口果腹,饥肠辘辘的狼群开始偷袭骆驼,聪明的主人给骆驼的脖子上系上铃铛,狼群不但不敢偷袭,有时候还躲着驼队,我们系驼铃是防狼的。”原来是这样。

我半信半疑地“百度”了一下骆驼脖子上为何系铃铛?回答最多最佳的答案是:狼听了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所以狼群就不敢轻意侵犯了。难怪经常在电视上能看到,夕阳西下,主人骑在头驼上,带领着骆驼在沙漠里穿行,紧随而来的就是悠扬的驼铃声。

图片选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屈国库,从戎到疆,爱好文学。先后在《思维与智慧》《启迪与智慧》《散文》《文史天地》《文苑》《帕米尔》《文萃》《读写指南》《乌鲁木齐晚报》《课外阅读》《工人时报》《石河子日报》《读友报》《知识窗》《周末文萃》《兵团日报》等发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