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家观后感一句话(小敏家聚焦中年人的情感焦虑)

作者:郭文轩

继推出了《小欢喜》《小别离》“小系列”影视作品后,导演汪俊在2021年年末又带来了新作——《小敏家》。三部作品同样聚焦现代都市中的中年群体,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描摹,从而构建一个较为完整、鲜活的现实主义人物群像式作品。但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小敏家》更注重刻画中年离异群体的情感生活,通过刘小敏、陈卓以及前夫金波的情感状态展现离异家庭成员的细腻情感,探讨当下社会高离婚率发展趋势下中年离异群体的情感焦虑,以及与子女、父母、朋友的关系问题,将中年群体的情感问题呈现于大众面前。

小敏家观后感一句话(小敏家聚焦中年人的情感焦虑)(1)

该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年离异群体”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形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度刻画。“中年离异群体”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面对婚姻问题时往往难以抉择,原本纯粹的情感问题难免与诸多问题相关联,婚姻问题也变成了一场利益考量。他们不仅需要对自身情感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还需要对现有家庭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程度的维护,而这恰恰就是造成中年离异群体情感焦虑的症结所在。

《小敏家》正是在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以刘小敏自身的心路历程引出中年群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发问。在情感塑造方面,剧中刘小敏与陈卓的关系是刻画中年离异群体焦虑状态的主要线索。刘小敏与陈卓二人都处于早年离异的状态,并对彼此都有好感,但碍于家庭和舆论方面的压力,两人选择不公开恋爱关系。作为单身离异母亲,刘小敏要比陈卓承受更多的流言蜚语与恶意揣测。即使已经离婚十余载,但为了维护传统定义下的“好母亲”形象,为了尽量避免父母和子女承受更多的闲言碎语,刘小敏近乎是本能地选择缄默,而这一选择几乎是无数单身离异母亲的真实写照。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区别于一般影视作品将离异家庭等同于“问题家庭”的处理方式,刻意避开了可能引起社会广泛探讨的女性再嫁与道德准则问题,将离异家庭的重新组合作为故事发展的基础设定,创新性地侧重描写中年群体在面对自身情感需求与社会道德要求时的人性化选择,徐徐展开了一幅离异中年群体探寻情感之路的都市生活图册。

在刻画中年离异群体面对情感问题的焦虑现状时,该剧并不局限于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积极地对该现状做出思考。刘小敏对于自身情感状态理解得十分透彻,在接受着陈卓的示好与照顾的同时,坚决拒绝了前夫金波的讨好,在二人中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她并没有屈服于社会、家庭层面的压力,而是明确自己的情感渴望,避免将自身情感置于一个复杂混乱的状态。更难得可贵的是,身为单身离异母亲,刘小敏并没有被时间和琐事打磨得圆滑平庸,更没有向世俗眼光低头屈服,而是一直保持着棱角。这些棱角使她坚强地走过十余年的离异生活,也使刘小敏这一人物更加生动丰满,打动人心。刘小敏这一人物角色正是《小敏家》对中年离异群体如何处理情感焦虑问题的影视化解答,那就是鼓舞与激励现实生活中同样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离婚的女性们,让她们在面对中年情感焦虑时,始终在坚持自己情感独立的基础上追寻更加美好的情感生活,永不丢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当然,《小敏家》在人物形象设定上也存在一定不足。为了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剧中人物往往过于迎合情节设计而使形象变得扁平化,脱离了观众的日常生活,失去了艺术改编的真实性。同时,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视作品,该剧仿佛刻意避开了物质层面的问题,通过一种“打太极”的方式进行淡化处理。在物质条件方面,刘小敏、陈卓、刘小捷等主要人物基本上都处于中产阶级或以上的生活水平。他们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所考量的,更偏向于单纯的情感需求以及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的影响,而很少考虑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而生活的柴米油盐才是现实生活中困扰大多数中年人的主要问题。如果《小敏家》的创作团队能够尝试摆脱模式化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计,更多地贴合百姓的日常生活,或许“小系列”电视剧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引起更大的反响与思考。

(作者郭文轩系西安外事学院教师)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