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和氏璧的荆山在哪(修墙补壁知道荆山玉么)

荆山玉你认识吗?

▓ 原创:陈修强

读者诸君不要以为我打错字了,以为应当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其实深究起来,这里还有一个老套的故事,蔺相如以命保护和氏璧的传奇,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只是我在读书时,全把注意力放在将相之和上,甚至包括狡诈的秦王及后宫贪财的妃子身上,却没有追问为何叫和氏璧,只知它远不止“价值连城”这样的模糊财产,而是切切实实可以换来十五座城池的。

发现和氏璧的荆山在哪(修墙补壁知道荆山玉么)(1)

完璧归赵 东方IC图

发现和氏璧的荆山在哪(修墙补壁知道荆山玉么)(2)

蔺相如塑像

近日通过进一步读史方知围绕这块玉竟然还发生了几个典故,这里不妨先炒下冷饭。

在春秋时代的楚国,我们安徽有一个识玉的高手,他在荆山找到一块璞玉。

何为璞玉?就是中间有玉的石头,我们不是常看到这样的话嘛,叫做“玉不琢不成器”,还有什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成语。璞玉必须经过去除杂质,然后加工,也就是切、磋、琢、磨等工序。但卞和可能急于献宝,没有经过艰苦的去伪存真,露出美玉的庐山真面目,便把此璞玉献给楚厉王,然而楚厉王的玉工嫉妒卞和的慧眼识真,就硬说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有眼不识真玉的楚厉王果真对得起后世给他的谥号,不问青红皂白,就直接让人砍掉卞和的左膝盖,名为刖刑;后来厉王驾崩,武王继位,卞和以为柳暗花明,于是又拄着拐杖,靠一条残腿支撑,再次进贡,然而武王的玉工仍说卞和是个想骗赏金的骗子。

武王果真武断:这个骗子还真执着,要钱不要命,赌注够大,对自己够狠,行,成全你,我也像先父一样不杀你,也给你留点记号,成为活的样本。你不是左膝盖被先父砍了吗,那我就接着来砍你的右膝盖,让你彻底丧失做骗子的机会。

就这样,可怜的卞和成了半截人。现在想来,那时的医学还是相当不错的,双腿砍掉,都没有死去。

武王驾鹤西去后,文王即位,这次卞和可真的不敢再去求见了,因为爹娘并没有给他多生第三条腿,只是抱着璞玉在荆山下整日痛哭,要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哭功不负有心人,一日正照例哭得伤心满眼溢血时,被路过的一个楚国大臣发现,在了解事情的全部前因后果后,就居高临下地问他:

“你是因为残废了而如此难过吗?想开点,天下受刖刑的也不只你一个人呀。”

“不是,大人,那你可太小瞧我了,虽然我双腿没了。我是为世人有眼不识荆山玉而哭,为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没想到潦倒的残疾人卞和竟然这样出人意料地回答。

深受震动差点掉下车马的大臣回都就立即把此事报告给了文王,诧异的文王便召见了卞和,命人剖开此璞,果然里面有块上等的好玉,感愧之下,便重赏了卞和,有感于卞和的执着与忠诚,还把此玉命名为“和氏璧”。

发现和氏璧的荆山在哪(修墙补壁知道荆山玉么)(3)

玉石 东方IC图(图文无直接关联)

虽然此玉最终仍被强秦所夺,但之后的下落却众说纷纭,有说作了传国玉玺,伴随嬴政一同被埋入皇陵,有说落入项羽之手,但随着垓下战败,就和霸王一起走进了烽烟历史……

由此故事,我还得知原来荆山就在如今的安徽怀远,与以“石都”著称的灵璧也只隔着一个固镇县。看来玉石并非只有新疆和田、福建寿山、河南独山、陕西蓝田、湖北绿松玉、辽宁岫岩,只此一块和氏璧就足以让荆山怀远千古名传……

真理就是真理。卞和虽一时蒙冤受屈,但他坚持“奉而献之”而不改其忠诚,终使沉冤大白于天下。虽然悲剧是以喜剧收尾,但是其中的教训仍然不得不认真吸取:卞和本应该自己先剖开岩石,露出玉石。有才能的人应该毛遂自荐,韬光养晦在一定情况下不仅不受人重视,还极有可能受到伤害,不能指望管理者知人善用,具有伯乐主动靠近寻人识人的眼光。故事虽然不合常理,但蕴含的意义却又是那么符合常规。

发现和氏璧的荆山在哪(修墙补壁知道荆山玉么)(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