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

我爱你,但怕伤害你,所以我选择远远地陪着你。——《剪刀手爱德华》

《剪刀手爱德华》相信是很多人熟悉的电影,也是童年时的回忆。那把灵巧飞舞的剪刀,那份面对爱人时的深情与无奈,至今印象深刻,温情却无限伤感。该片上映于1990年12月6日,由好莱坞著名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执导,约翰尼·德普出演,可以说它是一部蒂姆·波顿哥特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很多影迷也都是借由这部作品开始了解并喜爱上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的。

虽然这部电影风格迥异,有一双繁杂剪刀组成双手的人造人加上恐怖灰暗的城堡展现出了浓厚的哥特风格,但在这种奇特的风格之下却蕴藏着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温情,引发共鸣。因此该片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上映后获得第18届土星奖最佳奇幻电影奖、第4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艺术指导奖以及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化妆提名。而且这种喜爱至今不衰,豆瓣排名87,保持着8.7的高分。

电影剧情本身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半成品人造人爱德华,拥有人的心智,但因为在准备造手的时候,创造人的突然离世,导致他只能拥有一双剪刀手,孤独地生活在古堡里。他被偶然闯入古堡的化妆品推销员佩格带回家,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单纯的爱德华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金也慢慢的被爱德华的善良所吸引。然而接下来一连串的意外事件让周围的人邻居对爱德华的态度从最初的喜欢变成厌恶、恐惧和排斥。爱德华痛苦地发现,身体结构特殊的他总是好心办坏事,无法随心所欲地去拥抱自己的爱人,只会给爱人带来痛苦,于是他重新躲回了城堡,用不停雕刻冰雕的方式远远陪伴着自己的爱人。

很多人分析这部电影看到的是爱德华对金的深情,两个深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但却一直守护挂念着彼此,这份属于人造人的真挚爱情让人感动。而我却看到这部影片里爱德华为何被塑造成这样的一个形象与性格,也许正是导演蒂姆·波顿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映射,所以本文我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从刻板印象对爱德华造成的伤害、冰冷尖锐的剪刀是是导演蒂姆·波顿对孤独的另类诠释、蒂姆·波顿哥特式电影风格及电影摄影技巧和灰黑色调的完美运用方面来探讨这部40年前的电影为何至今深受喜爱。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1)

01 外表可怕,内心纯真的爱德华,却因为人们的刻板印象,受到了最大的伤害

1、可怕外表下拥有一颗最为纯真的心

爱德华从被制造出来就生活在城堡里,并未真正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他的内心从未被俗世所污染,如同孩子一般的纯净与善良。对于一个人孤独生活在城堡里的他,发现自己可以跟随佩格进入真正的人类世界时,他笑了,一如孩子般的纯真,毕竟没人喜欢孤独,也向往外面的世界和结识新的朋友,哪怕是人造人的爱德华。

进入小镇生活后,他想到的就是尽可能的去帮助大家,修剪景观树、帮小宠物剪毛、帮人理发,都在用他的方式回报着小镇上的人们,也获得了大家的喜爱。也正是他的善良与纯真,让最初排斥他的金也开始接受并喜爱上了他。

我觉得这部片子里最温暖我的就是爱德华的这份纯真与干净,让人觉得如同他所雕刻的冰雕一样,纯洁、清澈,让人忍不住想呵护它不被破坏,他一笑,感觉天空都亮了。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2)

2、刻板印象下的伤害,往往是无形但却伤人

虽然爱德华已经用行动表现出了自己的善良与无害,但是当发廊老板娘勾引他失败,反而诬陷他意图强奸;金的男朋友陷害他偷盗被抓;金的男友差点撞死金的弟弟,是爱德华救了弟弟,却被诬陷故意伤人,这一切看上去多么不符合常理,人们却相信了这些人的说辞,只因为爱德华是个长相可怕的人造人。人们不顾真相的盲从盲信,打破了爱德华继续在小镇生活下去的美好愿望,最终在金的帮助下,爱德华以假死的名义回了城堡,终生不再出来。

电影虽然是夸张的艺术,但这一幕在我们生活中是否觉得很眼熟,人们对很多事情都有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比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斤斤计较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等等。

而在本片中由于爱德华是人造人,所以他的外表在普通人眼里是可怕的,尤其那一双由各种剪刀组成的双手更是容易在不经易中伤害到别人。人们总会觉得丑陋、与众不同是可怕的,容易犯罪的。所以一旦发生了坏事,镇里的所有人包括当初带爱德华回家的佩格,都凭着这一刻板印象一致认定全是爱德华做的,把他从温馨的生活逼回了曾经可怕的孤独之中。可是爱德华确确实实有一颗美丽与善良的内心,想把自己最好的给别人,只因他不善于表达被误会至此。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会犯刻板印象的错误,比如对于不爱说话的同事,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样的同事不礼貌,不喜欢与人来往,也肯定不喜欢团队合作,交际、工作能力都差等刻板印象,然而事实却只是同事不爱说话,但却具有非常强的工作能力。

虽然这种伤害不像电影中爱德华那样严重,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别人或者自己造成了伤害,所以电影除了娱乐,也要从中学会成长,我们在现实中也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的一些刻板印象,让自己能更加客观地了解分析事物,有利于我们更加理智地修正自己的行动和方案,获得最好的结果。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3)

02 冰冷尖锐的剪刀手蕴含着蒂姆·波顿内心对孤独的诠释

1、蒂姆·波顿是好莱坞的鬼才导演,却也是孤独的代言人

很多人说喜欢蒂姆·波顿电影的人都是一群孤独的人,因为蒂姆·波顿中前斯的电影中总是充斥着一种特别的孤独感。蒂姆·波顿可谓是电影鬼才,有人说他像是美国版的王家卫,总是走着最孤独的路,拍着最不食人间烟火的影片。

蒂姆·波顿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本克,生长于伯本克郊外一个普通却怪异的家庭。幼年时,他的房间被父母莫名地钉上了很多木板,只剩下两条细缝让他看外面的世界。所以他从小没有朋友,不务正业,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偏偏喜欢画画和看电影,尤其是恐怖片 。而正是他童年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内心充满着孤独,造就了他异乎常人的思维,形成了如今独有他个人符号色彩的哥特式电影风格。

想要表达爱,却无法与人共处,是多么孤独的事情。影片中的爱德华是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在孤堡里,没有朋友、亲人,这一幕和幼年的波顿的生活环境是如此的相似。蒂姆·波顿赋予了爱德华一双生人勿近的剪刀手,强化了爱德华的孤独,他渴望朋友,却依然排斥别人靠近的矛盾纠结心理,哪怕他拥有了懂自己、爱自己的人,却因为没有一双好的手,无法好好拥抱所爱之人。因为不是每个靠近自己的人都能懂自己,那不如远离。这些细节的暗喻引发了影迷的共鸣,都纷纷留言“我就是爱德华。”这也是大家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即爱德华,爱德华即“我”。

也许每个人都曾经孤独过甚至至今还在孤独中,蒂姆·波顿塑造的爱德华却像他们内心世界的自己,孤独、纯真、渴望真情,缺少真正懂自己的人,但却又怕生人靠近,所以说蒂姆·波顿把孤独人的内心世界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出来,表达了他自己与表达了芸芸众生中同样孤独的人。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4)

2、金的出现,是蒂姆·波姆对于孤独之外的一丝期盼的隐喻

金在电影中是爱德华的心中挚爱,是爱德华一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他孤独生命中唯一的光亮。这也许正是蒂姆·波顿心里的期许吧。

孤独的人并不是真正喜欢孤独,而是只想遇到一个真正爱他、懂他的人。就像影中的金对于爱德华一样,在一片雪花中,如同天使一般的金,把爱德华从灰暗的孤寂中拉了出来,点亮了爱德华的天空,她能了解爱德华内心的全部苦楚与及他的美好,视他如珍宝,让爱德华明白了爱的真谛。如果有人曾经和爱德华有过类似的经历,也许更能看懂这部影片。

金对于蒂姆·波顿来说也是他孤独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与象征,爱德华似他,他似爱德华。他把自己内心对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化身了金,也许那个时候的波顿是孤独的,但也期望着有属于他的金出现。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5)

03 蒂姆·波顿的哥特式电影风格是大家喜爱他的原因

1、蒂姆·波顿的哥特式风格电影成为了他的个人符号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的艺术风格,以恐怖、 超自然 、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荆棘、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 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哥特电影起源于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元素第一次成为电影的表现主题。而《剪刀手爱德华》则代表着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

蒂姆·波顿喜欢追求怪异、前卫、黑暗的境界,是美国勇敢、有想象力和具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之一,有着奇幻而富有激情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觉风格 。其作品怪诞不羁,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华丽而颓废的哥特风格是他被人称道的特点之一 。

提到蒂姆·波顿电影,大家会想到“哥特”、“黑暗”、“古怪”等词汇。依仗着夸张的色彩,古灵精怪的人物,风格迥异的服饰,让波顿作品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触及人们的泪点。而在这些暗黑、孤独、哥特风、千奇百怪的想法和创意之下,蒂姆·波顿的镜头里从来不缺少对世俗另类的想法,以及打破常规的角度,在他看似糙汉的外表下,内心却像孩子一样保持童真。这也是人们着迷于蒂姆·波顿电影的重要原因。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6)

2、约翰尼·德普这个最佳搭档,是蒂姆·波顿经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也不得不提到爱德华的主演约翰尼·德普,他和蒂姆·波顿借由这部电影,开启了多年的合作,从《剪刀手爱德华》到《断头谷》、《理发师陶德》等多部电影,默契也就在这一部部电影中建立,提到蒂姆·波顿就总会让人想到约翰尼·德普。蒂姆·波顿能描绘出自己想要塑造的奇异世界,而约翰尼·德普却能完美准确演绎出波顿的心中所想,在我眼中两个天才的合作才成就一部经典,缺一不可。

并非说他们两离了谁都不行,但总觉得他们两在一起才是最佳的合作。期待有一天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能够再次携手,在他新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找回从前熟悉的感觉,满足影迷的愿望。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7)

04 电影摄影技巧和灰黑色调的精准运用更加突显了哥特风格

1、斜角镜头的运用,增加了电影画面中的疯狂和不安感

斜角镜头,好莱坞行话称“Dutch angle shot”,意为“德国式镜头”,来源于3、40年代德国电影对这种镜头的大量运用。斜角镜头拍摄时摄影机在垂直方向上倾斜,最终这会导致银幕上的对象的倾斜,失去平衡感。通常在表现古怪、狂躁、暴力、不安、惊险、醉酒等特殊情境时会采用这个手段。在剪辑时如果将左斜镜头和右斜镜头依次组合,会产生更强烈的效果。

在《剪刀手爱德华》中,导演蒂姆·波顿选择使用这种镜头方式,增加了画面的疯狂和不安感,隐喻着爱德华的内心。斜角镜头只是一种通过倾斜摄影机,让观众感到有趣的手法,而且也能感觉到这个镜头背后更深远的意味,导演在剧中用这个镜头的拍摄方法向观众展现了爱德华孤独的居住环境和内心的不安与恐惧,看到这个风格的城堡,我总觉得也许这个是蒂姆·波顿小时候被父母用木板关在家里时候,他脑子里出来的城堡吧。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8)

2、灰黑色调的运用,准确表现了爱德华的内心世界感受

在这部电影中,蒂姆·波顿采用了大量的灰黑色调,来向观众展现爱德华的内心世界。而这种色调的运用却是暗含在影片中,反复展现,用色彩引诱着观众情绪随着产生变化。

  • 哥特造型的古堡以深灰色为主色调,白天是是深灰,夜晚是偏于黑色,表现了古堡的古怪、肃穆、庄严与神秘。
  • 爱德华的装扮是以黑色为主,代表了距离、沉重、坚硬,正如同爱德华的性格一样。

对比进入小镇后的粉色暖色调,爱德华及其身处的城堡都以黑、灰、银色等暗色调为主,这种地比突显了爱德华内心世界的孤独,及最后不得不远离人世,远离挚爱的沉痛心情。

剪刀手爱德华1990豆瓣(剪刀手爱德华剪刀怪人)(9)

总结:

虽然蒂姆·波顿有很多不乏大家津津乐道的优秀作品,但我个人却觉得《剪刀手爱德华》是他的经典代表作,这部作品也奠定了他哥特式电影风格,也是大家熟悉他的开始。如果你想了解这位天才般的导演,那我建议你从这部影片开始,古怪的造型、梦幻的剧情、孤僻的人物性格无一不是蒂姆·波顿电影的特点体现。同时他总能在这些哥特式怪诞风格之下,悄悄埋下的温情的种子,不经意萌发触碰观众内心,由此感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