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博弈论)

各位网友,上午好!

昨天我讲了如何跟别人套近乎的相似效应,但是,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或者“自我”,就必须要了解冰山理论。什么是冰山理论呢?首先我们从产生的历史过程说起。

博弈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博弈论)(1)

冰山理论是源自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由此弗洛伊德“冰山理论”问世。

1932年,美国作家记者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博弈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博弈论)(2)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得主戴维·麦克利兰认为在观察一个人能力的时候,除了观察一个人表层的知识与能力,即他是在哪个学校毕业的、读什么专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观察这个人底层的品性,尽管这个观察是不容易的。 (1916-1988)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她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她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萨提亚冰山模型隐喻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

博弈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博弈论)(3)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博弈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博弈论)(4)

萨提亚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冰山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行为受意识主导,处在水平面以上的层次,应对方法则体现出了你的态度和姿态,它是一种外在的表象,依旧属于浮出水面的部分。感受指的是事情发生时你的想法和情绪,属于潜意识的层面。除了感受之外,还有感受的感受,即你对于感受的决定。观点指的是你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因为有了看法,你会关注自己怎样看待别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期待代表的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如果事情的发展态势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很开心,反之就会非常失望。渴望指的是人类皆有被爱被认可,寻求归属感的倾向。自己指的是每个人都希望知道自己是谁,从生命和灵魂的角度探求自我的本质。

由此可见,冰山理论揭示的是不同层次的自我,它告诫人们不要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到表象上,而要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在,揭示自己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好,关于冰山理论就讲到这里,网友们,下期再见!

博弈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博弈论)(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