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居老知青的惨淡人生评论(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

刘文发老师是上海人,是一位留守东北的上海老知青,年近七旬的刘老师十六岁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延吉县插队落户,至今已在延边生活了五十多年。这两年,刘文发老师一直在困惑,到了老年,他到底该不该回上海去生活。

前两天,刘老师写了一首诗:人在他乡心惆怅,年关将至想故乡。少年不懂愁滋味,老大思亲泪成行。这首诗是刘老师通过微信发给我的,他说这是他有感而发的顺口溜,虽算不上诗,但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随后,刘老师讲述了他到延边插队的往事,也诉说了自己心中的纠结和困惑。

永远难忘1969年的4月23日,那天上海阴暗的空中飘洒着丝丝细雨,风有些凉,在军工路码头,刘文发挥泪告别父母和亲友,坐上了海开往大连方向的轮船,开启了他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涯,那年,刘文发刚满十六岁。

一个独居老知青的惨淡人生评论(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1)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历时四天四夜,刘文发和他的同学一起来到了延吉县朝阳公社合成大队,他们十六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第六生产小队插队落户,临时住在了队部大院那三间土坯房子里。

第一顿接风晚饭很丰盛,雪白的大米饭,半盆酸菜炖豆腐,半锅香辣小鱼汤,还有朝鲜族咸菜。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和可口的炖菜,刘文发他们心里都很高兴。来东北之前,大家就听说东北一年四季都是苞米(玉米)碴子高粱米饭,一缸咸菜吃一年。第一顿饭就吃上了大米饭,知青们能不高兴吗。

晚饭后,六队的李队长简单介绍了六队的基本情况,全队六十多户人家,朝鲜族占三分之一。李队长说春耕备播生产就要开始了,队里暂时安排两名社员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知青们要尽快学会做饭,也算是上海知青来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课吧。

第二天一大早,知青们还没起床,李队长的媳妇和一名叫吕月英的姑娘就来帮知青们做饭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早饭做好了,看看两边卧室里的男知青和女知青(那三间房子中间是厨房,两边是卧室)都起床了,吕月英就把一盆热气腾腾的玉米面饼子端上了炕桌,李队长的媳妇端来了两半碗咸菜。

见炕桌上只有一盆玉米面饼子和两碗咸菜,锅里是半锅玉米面糊糊,吕月英回到外屋地(厨房)拿着饭勺喊知青们来盛糊糊。刘文发端着碗来到吕月英近前,小声问:“早晨不做大米饭吃呀?”“在俺们这,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昨天的晚饭是给你们接风洗尘开的小灶,你还想天天都吃大米饭啊。”吕月英笑着回答。刘文发苦笑着说:“我们白高兴了一晚上,还以为顿顿都吃大米饭呢。”“原来你们上海人顿顿都吃大米饭啊,怪不得你们个个都长得白白净净的。”吕月英又笑着说了一句。从那以后,“大米饭”这三个字成了刘文发的雅号。

也就几天的功夫,知青们都和李队长的媳妇和吕月英熟悉了,大家也学会了挑水烧炕,最早学会贴饼子的是刘文发,是吕月英手把手教会刘文发贴饼子的。

吕月英当年十六岁,她二大爷是合成大队的书记。吕月英个头不算高,可她长得很漂亮,开朗又活泼,说话的声音很好听,刘文发对她的印象很好。吕月英也很喜欢文质彬彬的刘文发,后来又亲手教会了刘文发和面蒸窝头,教会了他做高粱米饭熬玉米碴子粥。在吕月英的热心帮教下,刘文发成了六队知青集体户的做饭能手。

刘文发虽然对吕月英的印象很好,可有一件事他一直对吕月英耿耿于怀,那就是因为吕月英给他起了“大米饭”这个绰号。来而不往非礼也,刘文发也送给了吕月英一个雅号“萝卜缨子”。对于刘文发送的外号,吕月英不但不生气,还笑着对刘文发说:“你们上海知青就是有文化,起个外号都这么好听。”

1972春天,合成小学需要增加一名民办老师,知青们得到这个消息后,都很羡慕这个职位。吕月英无意中听到了刘文发很想去学校当老师的话,她就去求她二大爷。几乎没费吹灰,刘文发就成了合成小学的民办教师。因为这,刘文发从心里感激吕月英,还把回上海探亲时带回的一块香皂送给了吕月英。

那年春节前,吕月英突然找到了刘文发,说想让刘文发去她家帮忙写春联。这下刘文发还真为难了,他写的粉笔字确实很好看,可他没写过几次毛笔字呀。为了不让吕月英失望,刘文发答应了吕月英的要求,他说去供销社买回毛笔和墨汁,就去给她家写春联。

从公社供销社买回毛笔和墨汁后,刘文发在油灯下练习写了一晚上的毛笔字,感觉能拿出手了,他才算松了一口气。腊月二十七那天,刘文发带着笔墨纸砚来到了吕月英家,很快就帮她家写好了春联,还帮吕月英家的邻居写了春联。那天中午,刘文发在吕月英家吃的午饭,雪白的大米饭,还有猪肉炖粉条。帮忙写了几幅对联,让人家这么破费,刘文发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那天刘文发从吕月英家出来,几个小孩追着刘文发喊:萝卜缨子大米饭,姑娘小伙都好看,天生一对拜天地,生个儿子做状元……听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刘文发满脸通红,但令他想不通的是,是谁编的这段顺口溜,这合成大队还真有高人啊。

转眼到了1974年春天,合成大队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是去开山屯造纸厂当工人,刘文发很想去当工人,可大队书记却笑着说:“文发,你是一名好老师,就安心教书吧,我可舍不得放你走。”

之后又有好几次招工机会,刘文发都没能离开合成大队,主要原因还是大队书记不放人,学校里也确实需要刘文发,因为刘文发年年都被公社评为模范教师,学校的老师也都说刘文发教学水平确实高,学生们都愿意听他讲课。

一个独居老知青的惨淡人生评论(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2)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到了1977年春天,在合成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大部分都通过招工或其他途径离开了合成大队,刘文发心里很迷茫也很惆怅,在学校当了五年老师,他也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可惜的是民办教师只挣工分不挣工资,这多多少少令刘文发心里感觉到了失望和委屈,好在有吕月英的关爱和陪伴,刘文发失落的心情才好了一些。夜深人静的时候,刘文发有时也想,要是自己当初不到学校教书,有可能早就离开合成大队了。

那年秋后,刘文发和吕月英领取了结婚证,大队书记做了他俩的证婚人和主婚人。刘文发的父母一是不太同意这门婚事,二是路途遥远,他们就没来参加儿子的婚礼。

婚后的生活很美好很快乐,性格开朗的吕月英处处都为刘文发着想,除了教书以外,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刘文发操心,早晨起来,吕月英把牙膏都给刘文发挤在牙刷上,更不用说洗衣做饭了。看着貌美如花的妻子这么贤惠体贴,刘文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

一年后,吕月英生下了一个白胖的男孩,取名刘英杰,小英杰过满月的时候,刘文发的父母从上海来到了东北,看着可爱的孙子,再看看贤惠又漂亮的儿媳,刘文发的母亲把自己手腕上的那只祖传玉镯戴在了吕月英的手腕上。

1982年秋天,县里举办民办教师培训学习班,刘文发被安排到县里学习,学习结业后,他转成了公办教师,吃上了国库粮。1984年秋天,吕月英享受知青家属待遇,被招工到酒厂工作,也转成了城镇户口。

刘英杰上小学的时候,刘文发的父母把孙子的户口迁回了上海,刘英杰也跟着爷爷奶奶去上海读书了。1997年,刘英杰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他替他父亲圆了大学梦。

2004年春天,吕月英退休后去了上海,她的公公生病住院需要照顾,等公公身体痊愈了,吕月英又回到了东北,一是他不适应上海的气候,二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丈夫。到了2014年,刘文发办理了退休手续,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工作了四十多年,他光荣退休了。退休之前,刘文发就计划好了,退休后他就回上海生活,那里是生他养他的故土,在梦里他都想着退休后回上海。

当年初冬,刘文发带着吕月英回到了上海,暂时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当时他的母亲已经八十六岁了(刘文发老师的父亲是2011年冬季去世的),一直由他的妹妹照顾母亲的起居,吕月英也很想尽一个儿媳的孝心,可刘文发的妹妹非常排斥哥哥嫂子,因为之前她父母就说好了,父母的这套老房子让她继承,她担心哥哥嫂嫂是回来分房产的。第二年夏天,刘文发老师的母亲去世了,他夫妻俩办理完老母亲的后事,签署了放弃继承遗产的承诺就回到了东北,因为在东北生活了四十多年,刘文发老师也不太习惯上海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了。

2018年初冬,曾经在合成大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重返第二故乡,大家都回来看望乡亲们了。见到了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刘文发老师百感交集,激动不已,当年在合成六队插队落户的十六名上海知青,就刘文发一个人留在了东北。那次相聚,刘文发老师揭开了一个谜底,当年村里的孩子们说的那段顺口溜,就是他们一起插队的知青王启明编的,也是他教给孩子们说的。王启明还在刘文发老师面前邀功:“文发,当年我编的那段顺口溜成全了你和萝卜缨子的婚事,你是不是得感谢我呀。”

相聚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大家离开东北时,刘文发老师一一和大家拥抱,洒泪道别。大家都劝刘文发老师:“文发,还是回上海生活吧,你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在上海,你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呀。回去吧,美不美,家乡的水,亲不亲,故乡的人。你回去了,咱们也能经常聚一聚呀。”

从那以后,刘文发老师的心里一刻也没平静过,可能是年龄的问题,他越来越思念故乡了,他在梦中多次回到了上海和儿孙团聚,他也在梦中哭醒过好几次。吕月英虽然不喜欢上海的生活环境,可为了不让自己的丈夫难受,她已明确表态,愿意回上海就回去吧,我不想天天看你闷闷不乐的样子。对于妻子的理解和关心,刘文发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年近七旬的他趴在妻子肩头哭了个稀里哗啦。

最近,刘文发老师已经做好了回上海安度晚年的打算,可他的心里又非常纠结,到了上海,他和妻子要是不适应上海的生活环境那咋办呀?还有一个问题,回到上海,要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尽管儿子儿媳多次劝说他们回上海生活,可刘文发老师心里还是有顾虑,在东北住惯了大房子,回到上海和儿子儿媳住在两居室里,这样是长久之计吗?时间久了儿媳会不会不高兴呀?上海的房价要是和东北差不多,他们也可以考虑在上海买房单过,可上海的房价高得吓人,他也不敢考虑买房子的事情呀。

一个独居老知青的惨淡人生评论(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3)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日暮乡关何处是?这成了刘文发老师心里难以化解的纠结和困惑,他的思乡之情谁能理解啊?刘文发老师到底该不该回上海生活?敬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算帮刘文发老师拿个主意吧。

作者:草根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