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喝羊肉汤(青未了包村记)

乡村记事喝羊肉汤(青未了包村记)(1)

包 村 记

初业生

生命中有了一段包村的经历,让我接触到了穷苦的农民,让我有了想改变他们的愿望和责任。

1987年4月,临朐县武装部调我到九山镇任武装部副部长,这是我第二次到九山工作。第一次是九山公社,职业是数学教师。第二次是九山镇,职务是武装部副部长。那时的九山镇只占原九山公社面积的三分之一,因为九山公社分出去了一个沂山乡和一个白沙乡。

乡镇干部调动,一般遵循一个规律,职务提高点,工作单位离家的距离就拉远点。我从武装部干事,提为副部长,距家一下子远了八十多里地。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武装部干部也像军人,县武装部的命令我必须服从。

我用自行车载上行李,沿着临九公路(临朐至九山)向九山骑行。一路上坡爬到杨河岭,又从杨河岭一路下坡到达九山镇。一进政府大门就看到“武装部”三个字的小横牌,原来,武装部办公室就在院内第一排。我在武装部办公室门口点住自行车,直接走进了武装部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只有一年轻人值班,我对他说:“我叫初业生,县武装部调我来九山武装部工作,今天来报到。”年轻人听了我的自我介绍,说:“初部长好!县武装部的任职命令已经收到了。我叫王兆坤,是武装部干事。”说完,王干事帮我把自行车和行李推到办公室里。办公室里有一张床,我们把行李放到床上,自行车就放到床的对面。这样,武装部办室就成了办公室兼宿舍了。

经过和王干事的交谈,知道了武装部和政府大院的一些情况。由于政府大院住房紧张,只有副科级以上的干部才一人一间宿舍,一般干部两人一间宿舍。王干事和生产干事住一间宿舍,我住办公室也算享受一间宿舍的待遇。原来武装部的王部长妻子在九山联中教学,他住后面的家属院。前一段时间,王部长和妻子刘老师已经调回老家博兴县了,九山武装部只有王干事一人。也就是说,现在武装部没有正部长,我这副部长要主持武装部的工作。

当天,我将干部介绍信和党组织关系交给党委秘书,并和党委书记见了面。第二天,我在九山的工作正式开始了。根据党委安排,我的工作以包村为主,负责包靠朱庄片,这个片共七个行政村。包村的任务是,检查督促正常的农业生产,帮助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朱庄片的朱庄村,距镇政府驻地九山较近,在九山西南约三公里。其余六个行政村有晋家沟、北牛寨、南牛寨、下河、北沟、草沟,这些村距九山很远,并坐座落在高山峡谷之中。我要先去偏远的村,调查了解村民的生活现状,帮他们想办法脱贫。

我从党委办公室记下了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名字,又从武装部兵要地志图上,看了朱庄片的七个行政村的位置,然后骑着自行车出发了。骑了三公里多平路就到了朱庄村,出朱庄村往南全是山坡路,但还能骑上几段。由南转西的盘山路坡度很大,只能推着自行车前行。快到山顶的那几里之字路更是险要,正往北走着,突然就往南折回。从折点往下看是几十米的悬崖,一靠边就会双腿打颤。

盘过几段之字路,就爬到了山顶。回头向镇政府驻地望去,就像飞机快降落时望到的群山和村庄。从山顶再往前行,虽是下很陡的一段路,但路途比较短,不一会就到了坡底。整个牛寨五村周围被群山环绕,就像托在半空的大盆。来到这大盆里,我的第一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而当地的比喻也挺有意思,他们都叫牛寨五村为小西藏。走进小西藏,我就想:这个片为什么叫朱庄片呢?这地方到朱庄村远大了。依我看,这个片叫牛寨片最合适。听镇上干部讲,牛寨村是由一巨石酷像牛而得名的,这里的人们都叫石牛为“神牛”。

想着,想着,我就来到了北牛寨村,这是小西藏里最大的村。在村头,有一个小卖部,我便点住自行车进了小卖部,想向小卖部主人打听一下情况。

这个小卖部的商品很少,货架上摆些饼干、成袋的食盐、面条、瓶装的酱油醋、临朐串香酒等,还有几瓶鱼罐头摆在一个方格里,柜台上的一个木箱里盛有馒头,馒头上面盖一块小白棉被。在馒头箱一边,还有一个箢子和一个大方柳笸箩,箢子里有些小麦,柳笸箩里有半笸箩地瓜干。

我问主人:“这里怎么有小麦和地瓜干?您卖小麦和瓜干吗?”

主人说:“不是卖,我这里的馒头可以用小麦和瓜干换。”

“噢!我明白了,您把小麦和瓜干卖了再买回馒头。”我又问:“你们这块处,哪个村最穷?” 主人没加思索就说:“草沟,这个村的人基本没来买过东西。”

我说:“那我先到这个村看看。”

为了知道村里的情况,我又问小卖部主人:“草沟村主任刘洪明您认识吗?”

主人说:“认识,俺这一块处都知道他是一个全能村干部,除了妇女主任会让他老婆去,其它会都是他参加。”

“那这个村没有党员吗?”我又问。

“有两名,都是七十多没有文化的党员。”主人回答说。

我说:“他身兼数职,只要能为村民干事就行。”

我告别小卖部主人,骑着自行车去了草沟村。经过打听,我来到了刘洪明家里。我自我介绍说:“我是镇武装部的初业生,刚从冶源调到九山。党委安排我包靠朱庄片,今天来村里了解一下情况。”刘主任很热情,忙拿出茶壶要沏茶。

我说:“我不喝茶,你倒一杯白开水就行。”我喝了一杯水,说:“这村里最穷的户是谁?”

刘主任说:“刘兴山算是最穷的了。他早年丧妻,没有子女,人又懒惰,基本温饱都解决不了。人家种小麦,磨面蒸馍、包水饺等,来改善生活。而他只栽地瓜、种玉米,地瓜芽子没钱买,靠人家栽剩下,这个送点那个送点,才栽完半亩地瓜。种玉米没钱买种子,也是靠各家剩下点凑起来种。”

我听完刘主任的介绍,说:“那你带我到他家看看吧!”

我和刘主任从他家出来,翻过一个小山脚来到刘兴山家。刘兴山的家就只有两间破北屋,没有院墙。当天井有一盘石磨,这是刘兴山家的重要资产,看来这也是老一辈留给他的遗产。屋门口右边放着一把镢头,墙上挂着一张镰,左边放着一个小沙瓮,沙瓮里有小半沙瓮萝卜咸菜。走进刘兴山的两间北屋,也没发现值钱的东西。门口一边有两个破铁桶,桶里盛着凉水。靠后墙有两张小木凳,其中一张仅剩三条腿。靠东山墙是土灶和一盘土炕,土炕上铺一领光席。光席北端有一破塑料纸包着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袄棉裤。看来,这就是刘兴山过冬的全部家当。刘兴山衣衫褴褛,坐在坑沿上,我和刘主任各坐一个小板凳。刘主任把四根腿的让给我坐,他自己坐了三根腿的。我看他坐不稳,就坐到了炕沿上,把四根腿的凳子腾出来让他坐。

我刚坐下,刘主任就对刘兴山说:“这是镇武装部的初部长,来你家看看。”刘兴山没说什么话,只是“嘿嘿!”笑了笑。

我也没说什么,便起身揭开了炕沿左边土灶上的大锅盖。只见锅底有一点煮熟的地瓜干,锅腰上贴着两个玉米、地瓜混合面烀饼子。

我对刘主任说:“刘主任,天晌午了,咱有事吃了午饭再谈,我就在这里吃锅里的地瓜干。”说完,我从衣兜里掏出十元钱递给刘主任,说:“你快回家吃午饭,然后去北牛寨买两个鱼罐头,剩下的钱买成馒头拿来。”刘主任还一再让我上他家吃饭,但我还是坚决谢绝了。

等刘主任走了,我对刘兴山说:“我先吃你煮的瓜干了,你等刘主任买回饽饽来再吃。”说完,我点了一把柴禾,续到锅底下,把瓜干热了热。我又将灶台上的一个碗用铁桶的水刷了刷,把锅里的瓜干全部舀到碗里。灶台上还有一个竹筒柱笼子,里边有三双半筷子。我抽了一双刷了刷,用它夹着碗里的瓜干吃起来。我边吃边噎得打嗝,又忙把锅底的水舀到碗里,噎一口时就喝点煮瓜干的水。

我吃完瓜干约半个小时,刘主任带着两个鱼罐头和一塑料袋馒头回来了。我说:“将饽饽放锅里馏馏吧?”刘兴山用放光的眼看着馒头说:“不用,平时的烀饼子我都是凉着吃。”刘主任将馒头递给刘兴山,刘兴山三口两口就吃了三个馒头。我到门口外取下那把镰,用镰刃开了一个鱼罐头递给刘兴山。刘兴山又就着一瓶鱼罐头吃了两个馒头,才满足地坐回炕沿。

吃完饭,我开始和刘主任交谈。我说:“村民的生活太苦了,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起码要让村民吃饱饭。现阶段村民不能做到顿顿吃白馍吃肉,但也不能让肉和白馍成了稀罕物。”

刘主任说:“是呀!我们也想改变现状,就是找不到门路。”

我说:“我们现在要因地制宜,在种植和养殖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可以种一些收入高的植物,如丹参、黄芩等药材或山楂、栗子等果树。在养殖上,要形成一定规模,如养鸡、养鸭、养兔子等,不能只养三只五只,十只八只。总之,要让村民手中有钱花。”

听了我的话,刘主任说:“村民手里都缺少启动资金。”

我说:“上级已安排扶贫贷款,我们要改变观念,先贷些款作为启动资金。”

刘主任说:“村民们都不敢贷,怕还不上。”

我说:“村干部要带头贷款,并做好有项目村民的工作,让他们大胆贷款。我也帮你们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找个富裕村和我们村结成对子,帮扶我们一把。城关镇的兴隆村已和大关镇的草山亭村结成扶贫对子,兴隆村的企业从草山亭村招收一部分工人,村里还给草山亭一部分资金支持,”

刘主任说:“那敢子好。”

“这只是一个设想,你们还是要靠自己。”我说,“今晚我回去就给杨善镇洼子村的支部书记张继升写信,这个村的村办企业比兴隆村还有名。”

我和刘主任一直谈到快落太阳,才骑上自行车往回走。上午来时的下陡坡变成了上陡坡,但里程比较短,我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推着自行车爬到了山顶。在山顶上,我骑上了自行车,先下之字形陡坡。我屁股离开座子,立起身体,使整个体重落在右脚的车刹闸上,右手也紧紧攥住手刹闸。每走一段,就要把脚刹往回倒一下,要不然,刹车力就没了。坡太陡太长了,我右腿都累酸了还没下完坡。等用力坚持到下完坡,我停住自行车往后一看,后轮中间正在冒烟。再看看最高处的之字路拐点,在几十米高的悬崖边上,我真有点后怕。如果自行车刹闸失灵或链条断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回到镇上,食堂已过卖饭时间。我走出镇政府大门,在小卖部买了一条饼干。我在办公室吃了一多半,就开始给张继升写信。我在信中给张书记戴了一堆高帽,说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使村里的企业办得好,村民的经济收入高,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然后介绍了草沟村的贫穷,村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最后请求洼子村和草沟村结成扶贫对子,帮扶草沟村尽快脱贫。

第二天一上班,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邮局寄出了信。然后又骑自行车去了牛寨,到其它村了解情况。我和草沟村主任说了写信的内容,请他等洼子村书记的回信。结果,我和刘主任等来的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回到镇上,我听朱庄村民兵连长说,他村里有位青年叫王金水,在家里养蝎子。我觉得,这个家庭养殖项目很好,蝎子的价格很高。我就是不知道王金水养殖蝎子是否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在全镇推广。对青年王金水可作为脱贫致富的民兵典型来宣传,因为发动民兵脱贫致富是县武装部一直大加宣传的。

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去了朱庄村。经过打听,找到了王金水的家。这天,王金水正好在家。我自我介绍后,王金水带我走进了他养蝎子的一间塑料大棚。大棚里有几个用玻璃隔成的长方形蝎池,蝎池里放着些小石块、砖头等,蝎子就在石块和砖头底下。石头和砖头之间有些麸皮、死虫子等。看来,这就是蝎子要吃的食物。我问:“这些蝎种是从哪里来的?”王金水说:“我自己上山拿了些,又花钱从学生手里买了些。”我拿开一块石头,看见有两只蝎子,蝎子身上有很多白点。我说:“蝎子身上这么多白点,是不是出了毛病。”王金水说:“我也不清楚。”看来,王金水还没掌握多少养蝎子的知识,只是凭想象去管理。我说:“蝎子虽然生命力很顽强,将一只蝎子放在一个有土的小瓶里,一年都死不了。但将更多的蝎子放一块养殖,就和一个蝎子放瓶子里,不是一回事了。所以,养蝎子还得会科学管理,不能只凭想象喂养。”王金水说:“我买不到养蝎子的资料。”我说:“这样吧!我回去从邮局给你订一份《山东科技报》和一份《农村大众》,这上面有很多种植养殖的科学知识,你可以从这上面学习学习。”

第二天一上班,我用刚发的工资去邮局为王金水订了《山东科技报》和《农村大众》,并给邮局写好王金水的投递地址。

…………

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全部脱贫。但我永远忘不了那时农民的贫穷,忘不了帮扶农民脱贫的日子。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人名已经遗忘,故文中刘洪明、刘兴山、王金水为化名)

作者简介:初业生,男,1957年生,山东临朐人,退休干部。退休后爱上文学,喜欢回忆回忆过去的事,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