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今日头条,更多精彩新闻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馨)编者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下,返乡创业就业正成为许多河南青年奔向小康生活的新抉择。很多曾外出务工、闯荡打拼的河南年轻人带着技术、资金,回到家乡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并带着“穷老乡”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累计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8.79%下降到2019年底的0.41%。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说明了河南各地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本期笑脸故事,《慈善公益报》记者将走进河南乡村,走近那些向小康路上奋进的群众,听他们讲述令人振奋的脱贫故事。

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

  张明更:

  靠自己才能丰衣足食

  53岁的张明更原本是濮阳县王称堌镇付庄村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养家糊口,他过去在农闲时节赴河北霸州一家塑藤编织家具厂打工。虽然家里外面两头忙,但到头来还是成了贫困户。通过反思,张明更发现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他决定回老家建一个塑藤编织加工厂。

  2017年5月,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王称堌镇政府的支持下,张明更的加工厂开起来了。加工厂的建立,不仅让张明更成功脱贫,还让付庄村14户贫困户和周边村20余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2018年3月,张明更主动申请脱贫。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在像张明更一样,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的申请。”王称堌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王凌振说。

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

  于传斗: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49岁的于传斗早年在民权县打零工维持生计,2000年春,他东拼西凑几千元在自己的2亩责任田上建了2座塑料大棚,开始了他的大棚致富梦。

  “俺过上好日子,还是近几年的事,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了当下番茄种植和销售的事情,于传斗的表情“多云转晴”。

  大棚多了,自然用工也多了,村民吕溥华说:“要按常理,谁用工都想找年轻的、手脚麻利的,干活效率高,但是人家专找贫困户。”

  据了解,目前在于传斗这里长年打工的就有七八个人。一到授粉和疏果用工旺季,于传斗就聘用村里20多人来大棚帮忙,大多是周围村子的贫困户。于传斗说:“我帮人,人帮我,得懂感恩。要不是党和政府帮我,我哪有今天的好生活?”

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3)

  曹建新:

  带领全村奔小康

  曹建新是荥阳市汜水镇新沟村二组村民,5岁那年,曹建新遭遇电击,失去了双臂。巨额的治疗费用瞬间压垮了这个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家庭。12岁时,曹建新辍学,开始了放羊生涯。

  2016年,河南省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曹建新被帮扶干部列为“重点对象”。这个积累了数十年养羊经验的“无臂羊倌”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利用扶贫资金扩大生产,羊群规模突破百只,当年收入逾3万元以上,在2017年顺利脱贫。

  2017年,曹建新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下,养殖合作社日益壮大,还带动多名贫困户就业。近年来,他先后荣获“感动荥阳十大年度人物”“2017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成为乡里的精神标杆。

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故事(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4)

  袁修兰:

  巧把稻草变金条

  今年65岁的陈风英,家住通许县朱砂镇演武岗村,她每天忙完农活后,还要赶到坐落在村西头的开封首寿贸易有限公司上班。30多年前她就从事过草编编织,如今,她这个老手艺又有了用武之地。正是靠着这一技之长,她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带头人袁修兰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个妇女每月能拿八九百块钱,有时候可以拿到一千多块钱。

  2019年1月,袁修兰被通许县委组织部任命为朱砂镇科技副镇长。任职副镇长以来,袁修兰走遍了全镇34个行政村,对在外创业妇女进行全面排查并登记造册,鼓励她们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在她努力下,全镇已建成草编、塑料花制作、布艺加工等7个“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吸纳留守妇女就业300余人,其中有72位妇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