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是哲学之根(哲学-本体论)

bentilun

本体论

ontology


本体论是哲学之根(哲学-本体论)(1)

本体论


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

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万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

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 词来目拉丁文on(存

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

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

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万的一些

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

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b

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宄世

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

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

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

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所研宄的主

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

和个体的事物问题。他认为研宄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

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宄转

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等的关

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R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

体的第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

德国哲学家G W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C沃尔夫试图通

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

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

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

因。I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是不

可能的,本体论要研宄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以及物

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

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G W F黑

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

统一的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曰身辩

证发展的逻辑体系。在现代西万哲学中,一些流派,如实

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

但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E

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M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

论”,X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

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

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并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

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

宄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

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

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

体可分为3类:①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②

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3主观精神,如

“心”。这3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

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宄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

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

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