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1)

扫地僧宣讲佛法与武学障

我们需要从佛学,禅宗法门,内功,外功四个角度来分析扫地僧口中的武学障究竟是什么!先上原文扫地僧的话语:

但如练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罗叶指、般若掌之类,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

1,武学障其实是内功障。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少林派武功的武学障的意思有两层:第一,需要练习七十二技的上层技才有武学障之说,这些上层武学需要以内劲即内功练习为根基,所以《易筋经》是最容易导致武学障的武动,即使聪明悟性如鸠摩智大师亦不能突破。第二,武学障最明显的害处是戾气深入脏腑,剧痛难忍,甚至走火入魔伤及全身。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2)

萧远山,慕容博勇猛精进,已经伤及全身。

由这两点展开,练习少林派七十二技,如初级的罗汉伏虎拳,进阶的大力金刚指,高阶的龙爪手其实不存在武学障的问题,这些武功典型的特点是对内功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但是还没有臻至上层内功的需要。这一点在出走西域的火工头陀上有很好的体现,在鸠摩智大师身上也有实证。鸠摩智以逍遥派的小无相功驱动般若金刚掌,袈裟伏魔功,多罗叶指等,也没有遭遇七十二技的武学障问题。

因此,真正的少林七十二技武学障其实指的是少林派的内功修习障!

2,禅宗法门的理解:武学障与知见障的异同。

扫地僧是如此详细解释武学障的佛法缘由:

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于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制约。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高,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扫地僧这里用了一个知见障来说明少林派的武学障,我们先从知见障入手,因为这个知见障我们可以举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知见障即所知障,在佛学又称无明惑、无始无明、智障等,知见障不会逐渐改变,需要经亲证实相以后,智慧增广而渐渐破除。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3)

扫地僧劝诫鸠摩智大师

我举例足球来说明可能会更好理解,知见障第一层:战术板“天才”。我可以在战术板上头头是道,却无法下场踢球。知见障第二层:临场的窘境。在努力练球七八年后,我终于迎来上场机会,却被一个我嘲弄没技术的球员戏耍。知见障第三层:天花板,瓶颈。再练习了数年,我超越那个球员,但是我的见识、技术增加,却无法再往上一层的联赛踢球。知见障第四层:退役。选择足球解说,教练等我所擅长的工作。通过四层的“入世”亲证,我终于明白之前对足球认知的不足,纠正我的偏见与浅薄,而选择用其他方式继续足球爱好。

所以破除知见障侧重佛法中的“入世”亲证实相,而破除武学障侧重“入定”禅宗境界的领悟。

少林寺是禅宗法门,禅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所以禅宗法门的门槛既高又低,对于慧根的要求很高。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4)

南华寺,六祖真身供奉道场。

《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那么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即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定是禅宗重要的修行方法。禅定第一要务是破除业障,持戒修持。而武学修炼者,往往痴迷武学选择贪功冒进,不能无我,忘他,即扫地僧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着,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领悟禅宗武功的主次。

少林寺高僧(主要是达摩祖师)在创立七十二技的时候,“入定”面壁参禅,所思所想皆是佛法修行,参禅悟道。武学作为强身健体之术,只是参禅次要的领悟,是躯壳受想行识与佛法融合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基础上,内功法门必须以佛法领悟为主旨,这就是扫地僧的辩证法。即修行佛法的境界越高,你就能领悟更高的武学(内功),但是你的佛法境界越高,你又不屑得到武学。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5)

达摩祖师面壁参禅,悟得七十二绝技

因而,后辈僧人只图练习武学内功,不去参悟内功所求的佛法境界,是只得其一,极容易走火入魔,戾气攻心。

游坦之与鸠摩智大师练习《易筋经》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游坦之与鸠摩智大师,一个懵懂小子,一个佛教高僧,本应鸠摩智大师有优势,问题出在哪呢?依我之见,游坦之一瞬间的“顿悟”高过鸠摩智大师。而“顿悟”是禅宗法门最为重要的方法论,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勘破无我相,我人相立地成佛。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6)

易筋经也好,神足经也好,都是上乘内功

无我相,无人相是练习《易筋经》需要突破的魔障。对于普通人来说,无我相,无人相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无我”,“忘他”。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节选)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金庸先生修改《易筋经》为《神足经》并非是游坦之没有达到“无我忘他”的境界,只是无法解释其认识梵文等原因。游坦之心性空灵,虽遇劫难而有贪、嗔、痴之念,他很快放下仇恨,唯有对阿紫的痴念。冰蚕之毒让其离五盖:昏沉、掉悔、不嗔、不疑、不贪,进入“入定”之境。而修习《易筋经》让他解除痛楚,也是“入定”的感觉。

扫地僧在少林寺什么辈分(扫地僧口中的少林寺武学障究竟是什么)(7)

般若金刚掌是禅宗上乘武学

鸠摩智大师在少林寺背诵《般若金刚掌》要义:“如或长夜不安,心念纷飞,如何慑服”。“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尘,内不驻足。”其实出自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五灯”系指五部禅宗灯录。

《五灯会元》卷八:尝有人问:“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伏摄之方,愿垂示诵”。师曰:“如或夜闲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尘,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而鸠摩智大师号“大轮明王”,是密宗八大明王之一,是藏传密教。藏传密宗尤其强调“三密(身、语、意)加持”或“三密为用”的修炼方法。就具体而言,人们如果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即修行者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和坐法,即身密),口诵本尊真言(咒语,即语密),心观本尊神(佛),就能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清净,与本尊佛的身、语、意相应,即身成佛。

其实这里就可以破除鸠摩智大师的《般若金刚掌》外传之谎言,完全不同的修习方法。并非一本《五灯会元》典籍,而是禅宗修习方法“明心见性”已经融入《般若金刚掌》要诀,一性怡然是还源心性之道即“明心见性”。

因此,鸠摩智大师有两个缺点导致他修炼《易筋经》走火入魔。其一,密宗与禅宗的修习方法不同。其二,贪痴之毒使他也不能达到“禅定”的境界,即没有参透无我相,无人相。

后记

我们可以看到 ,修炼少林派的上乘武学重点是修炼内功,内功的修炼重点是参禅悟道。玄慈方丈在虚竹击退鸠摩智大师后 ,拒绝虚竹进入达摩院是有一定道理的。虚竹身上的武学是道家的武学,与少林派的武功格格不入,如果互相修炼,从本质上是削弱少林派参禅修行的主旨。这不是门户武功之见,而是佛法是否进入魔道的大是大非问题。

我们再此探讨《天龙八部》,如果只沉迷武学因缘,其实也同于鸠摩智大师,进入了武学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