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

文|一迪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1)

《西蒙的爸爸》封面

“这一次,没有人再笑了,因为大家都认识那个铁匠菲利普·雷米,有这样一个人当爸爸,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光荣的。”——莫泊桑

莫泊桑一生创作过6部长篇小说,3篇游记和31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主题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其次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并且赞颂他们的美好品格;最后是以“普法战争”为主题的创作,批判贵族统治阶级,也歌颂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西蒙的爸爸》按大类来划分的话,应该归属于第二大主题,有同情也有赞美,但实事求是的讲,这篇“乡村轶事”类型的小说,却又有其独到之处。

简单来说,《西蒙的爸爸》为我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一个男人曾对西蒙的妈妈拉布朗肖特许诺,要娶她为妻。但在拉布朗肖特怀上他的孩子之后,却被无情抛弃。西蒙出生以后,女人独自抚养其长大。

村里的人们表面上对女人和和气气充满同情,但私下里却认为她是个被抛弃的女人,言辞间尽是轻蔑和鄙夷。

不明就里的孩子们对家长的意思进行了曲解,以此认为西蒙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于是,在西蒙入学的第一天他们对他进行了校园欺凌。

西蒙对自己没有父亲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甚至于一度想过跳河。但在遇到菲利普之后,他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他想让菲利普做他的父亲。但此时的菲利普还是一个心中存有龌龊念头的铁匠,于是在西蒙和菲利普彻底成为父子之前,他们开始了一场情感磨合的游戏,例行公事般每天进行只有父子之间才会进行的活动。

一时间,人们一叶障目,村里又谣传起了铁匠菲利普和单身母亲的流言蜚语。而此时,学校孩子对西蒙的校园欺凌仍旧不依不饶。西蒙为了让自己彻底拥有一个爸爸,便让菲利普娶自己的妈妈为妻。

经过和西蒙一段时间的相处,和对西蒙母亲的了解,摒弃了内心肮脏念头的铁匠菲利普终于鼓起勇气,决定给女人拉布朗肖特一个家。想通以后,菲利普来到西蒙的家,和拉布朗肖特摊牌。拉布朗肖特在菲利普的鼓励下,也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跟以往的悲伤和解,于是西蒙总算有了自己的爸爸。

通过上面的简介,不难看出,《西蒙的爸爸》对于莫泊桑以往的作品来说,虽然也存在一定的讽刺——“乡村愚民的以讹传讹““他们对孩子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随之延伸出的校园暴力;但在校园暴力的背后,我却从中看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对成长意义的探讨。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2)

校园欺凌场景

一、通过校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孩子西蒙,作者揭示“生命的意义在于去为重要的东西而活”

余华先生写了《活着》,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本身就是为了活着。而在《西蒙的爸爸》里,莫泊桑似乎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都说社会是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那学校就是个五颜六色的小染缸。对于入学之前从不出门的西蒙来说,这个小染缸的作用似乎更为强烈。

当学生们把他视作一个怪物,一个违背自然天理的人,对他说“西蒙,你没有爸爸”的时候,西蒙的反映叫人揪心:

而西蒙为了不让自己瘫倒,靠在了一棵树上。他仿佛遭遇了一场无法弥补的灾祸一样,呆立在那里。他想要辩解,却无言以对,否认不了他没有爸爸这件可怕的事。他面色如土,终于胡乱向他们喊了一句:“不,我有爸爸。”

不明事理的孩子们,因为他“没有爸爸”这件事,把他视作异类,放在了与自己不平等的位置上。在本质上,这是一种源于“别人无,而自己有”的歧视。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3)

法国小学生

受到男人抛弃导致的心理创伤,使得西蒙的妈妈不可能拧开自己的伤疤告诉西蒙关于他负心爸爸的事情,除开受到的歧视,毫不知情的西蒙在校园欺凌中第一次意识到了父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西蒙不甘心也不愿承认他没有这个人类生命中重要的“父亲”,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他开始为自己寻找救命稻草,虽然就连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有没有爸爸,但是他还是倔强地在反驳“不,我有爸爸”;用隔壁寡妇的儿子拿挡箭牌,证明自己并不是另类。

但那个寡妇儿子告诉他,自己有爸爸,只是死了,躺在墓地里。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成了他不愿承认却又无从辩驳的事实,他在一场校园暴力中被“剥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父亲。

然后,生无可恋的西蒙想起了一周前的一个穷鬼。那个穷鬼乞讨为生,苦于没钱,最终跳河了结一生。

莫泊桑说:

西蒙也想跳河,因为他没有爸爸,就像那个可怜人没有钱一样。

于是西蒙撒腿狂奔来到河边,心中一遍又一遍重复痛苦的念头“我要跳河,因为我没有爸爸。”

“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的西蒙,对人生感到绝望,所以他生无可恋。这和余华先生所说的“活着的意义,本身就只是为了活着”,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但在不同的态度里,却是对同一个问题的探讨——生命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两位作家都是在用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对于“重要”二字的看法,只不过,余华先生的答案是:活着;而大师莫泊桑的答案是:盼头。

由此可见,对于这个问题,两位大师其实已经达成了共识——为重要的东西而活。对福贵来说,这份“重要”是生命本身;对穷鬼乞丐来说,这份“重要”是切实的温饱;对孩子西蒙来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父亲。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4)

菲利普在河边与西蒙偶遇

二、校园暴力的背后,是父母教育能力的缺失——父母也是一份需要学习和成长的职业

“孩子们都在家里听说过拉布朗肖特。尽管在场面上,大人们对她和和气气,但私下里谈论她时,母亲们对她却是既同情又轻蔑,孩子们也受到了这种态度影响,尽管完全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这段话是作者在描写孩子们对西蒙进行校园暴力之前的一个交代,他告诉我们,孩子们后来之所以会说西蒙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全是因为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不实之词。

莫泊桑抽取的这个生活片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典型片段。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在专门挑时间面对面正襟危坐讲些空泛的大道理时进行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言谈举止间就已经完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一位老师,在孩子懵懂无知却又具备超强模仿能力的年纪,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经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而小说中“西蒙没有爸爸”的校园暴力事件,便是父母不注重培养自己教育能力,没有与孩子一同成长的体现。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5)

强势的父亲与瑟缩的孩子

大冰曾说:“人类在彻底迈向死亡之前,都是未曾发育完全的孩子。”

成长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在普遍的情况下,人们提到“成长”、“成熟”这类字眼的时候,一般都会联想到“孩子”、“幼稚”等相反的概念。仿佛只有孩子和心智不成熟的人,才需要成长,才需要成熟,而除此之外的人都不需要。

这其实是对“成长”的一种误解,也是对“成长”的一种偏见。客观的讲,很多父母都存在这种偏见,而这种偏见又汇集成了他们的一个很大的误区——父母以成年人的身份,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对着自己的孩子“发号施令”。

这个误区的可笑之处在于,他们用来证明自己是过来人的材料,是他们从孩子长大成人的经历,而并非是作为一位父母的经验。他们忽略了,在做父母这件事情上,他们和自己初做儿女的孩子一样,同是新手。

他们下意识地把“父母”和“成年人”进行了等量代换,认为自己不再需要成长,也因此停止了自己的成长,当他们只凭借成人的经验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只对孩子诉说一些空泛的道理,而忽略了日常相处与陪伴同时,他们作为父母的教育能力也在丧失。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6)

失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温柔陪伴,而不是仅限于知识和经验的冰冷传播。在莫泊桑小说的场景里,孩子只是从父母那里道听途说,便险些“谋害”了一个无辜的孩子。

我想没有父母会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出伤天害理的事,甚至他们还会在日常的训诫中提醒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可是错误的示范却在父母不经意的言谈举止间发生了,对孩子来说,这比父母的谆谆教诲更叫人印象深刻。

所以,与其说是莫泊桑在批判校园暴力,讽刺乡野村妇的愚昧和反复,不如说是他对家长教育孩子问题的探讨,由此看来,莫泊桑也同样认为,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学习和成长。

三、成长,是克服人性的弱点,也是与过去糟糕的自己说再见

《创伤后成长心理学》中说:“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悲剧、死亡和其他创伤经验,因为它们会让人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

在《西蒙的爸爸》中,莫泊桑还刻画了另外两个角色,来对成长的意义进行探讨。一个是西蒙的妈妈拉布朗肖特,另外一个是铁匠菲利普。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7)

莫泊桑

拉布朗肖特:

拉布朗肖特是一个在爱情里被花言巧语的男人所欺骗的天真女孩形象。当年她听信了男人要娶她为妻的誓言,为其失身。发现自己怀孕后,独自抚养西蒙长大,深入简出,一方面受着舆论的困扰,一方面承受着失败恋情带来的煎熬。

受过伤的她,用强硬的态度给自己穿上了保护的外衣,拒绝所有男人走入自己的世界。菲利普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这个女人的表现是:

一脸严肃地站在门口,似乎是防止任何男人踏入这间屋子的门槛,在这里,她曾被另一个男人欺骗过。

当无知的西蒙在她面前提出要让这个铁匠做他爸爸时,她的表现是:

脸立刻烧得通红,心头犹如刀绞,她紧紧抱住儿子,泪水顷刻间涌出。

在痛苦面前她选择了逃避和忍受。后来,在西蒙强烈渴求一个父亲的愿望驱使下,菲利普开始频繁出现在她面前,直到菲利普彻底摒弃自己的邪念,闯进她的家门,并对她说:“如果您愿意做我老婆,那还怕什么呢?”她才从过往的阴影里走出,开始接受新的生活。这份感动于她而言,来得有些晚,却也恰是时候。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8)

铁匠菲利普闯进拉布朗肖特的家

如瑞卡斯所言: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是西蒙对父亲的渴求改变了这个吃过爱情苦果的女人,也是人格完善后的菲利普用实际行动打动了这个值得拥有幸福的女人。

菲利普:

相比前者在成长之前所经受的折磨和痛苦,菲利普的感悟似乎来得比较轻易些。

菲利普在河边偶遇西蒙后,听西蒙诉说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女人的过往,顿时生出了龌龊的念头:

一个失过身的姑娘,可能会再次失身。

但在见过女人之后,女人孤傲的风采震慑住了他。他忽然意识到这并非如村里道听途说那般不堪,他忽然惊慌失措,内心对女人肃然起敬。

后来,在与西蒙进行多次的亲子互动中,他频繁出现在西蒙母亲的面前。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开始流传,他们对彼此的感情何尝不在潜移默化的升温?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菲利普也终于涤荡了内心的邪念,真正爱上了这个与村妇大为不同的女人。

通过实际经历,发现事实的真相,继而摒弃内心邪念拥抱真爱,是莫泊桑给菲利普打造的成长,里面体现的是莫泊桑对成长的另类探讨——实事求是,克服人性的弱点,追求真理,完善人格。

最终,不同于莫泊桑绝大多数小说的结尾出现了——母亲从过往的悲痛中走出,拥有了一个会在往后日子里呵护她的男人;菲利普俘获了一个特别女人的芳心,有了一个家庭;而西蒙也终于有了保护自己的爸爸,会为他去拧熊孩子的耳朵。

校园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校园暴力的背后)(9)

莫泊桑

总结:

还是那句话,莫泊桑看似握笔骂尽人间丑态,实则是太爱这个世界,太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表现。这一点,《西蒙的爸爸》体现的淋漓尽致。


END.

感谢阅读,我是一迪,欢迎交流和评论,另外,喜欢就关注我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