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中的宣太后结局(芈月传中的芈太后)

芈月传中的宣太后结局(芈月传中的芈太后)(1)

《大秦帝国之崛起》《芈月传》中的芈太后,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

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一定已经对《大秦帝国》第三部期待已久了,国学君也是一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第三部。

今天国学君就来给大家说一说《大秦帝国之崛起》的主角——宣太后。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去年热播的《芈月传》中,主角芈月的原型也是宣太后。

两年宣太后为啥这么火?

宣太后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

她真的如此功勋卓著吗?

今天国学君就对比这两部剧给大家扒一扒历史上的宣太后

一、宣太后的名字。

《大秦帝国》里叫芈丫头、芈八子,《芈月传》中叫芈月。这些显然都不是宣太后的真名,古代女性能留下名字的人,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杜撰出来的,然后叫着叫着,大家就都当真了。

看过《芈月传》,大家都知道那个古怪的字念“米”, 其实“芈”和“米”不仅念一个音,也就是同一个字。“芈”就是“米”的古体字,现在根本不用了。导演非坚持着用这个古体字,目测是因为用“米”字当姓,实在是不够高大上。

至于宣太后这个称呼,是她死后才有的。古代的王后、皇后,在老公死后,一般会用老公的谥号做称呼。就像《芈月传》中,楚威王死了,大家就叫他老婆:威后。秦惠文王死了,大家就叫他老婆:惠后,或者惠文后。

宣太后谥号曰:宣。但是大家都知道,宣太后的老公就是秦惠文王啊,大家为啥她叫“宣太后”呢?

这里面原因就比较复杂了。首先在宣太后之前,惠文王的大老婆已经先当了惠文后。后来宣太后回来,把大老婆挤走了,自己当了老大。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两个人都叫“惠后”后人怎么区分呢?那不乱套了?于是当时宣太后就别出心裁,给自己换了个称呼:太后。

也就是从宣太后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太后”这个称号。宣太后过世后,当时的人根据她一生的功绩,给她选了一个谥号:宣。

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翻译成人话,简单的说,这是一个评价相当高的谥号。

战国时期,齐国的中兴之君齐宣王,谥号曰宣。就是娶了丑女钟无艳的那个。

汉朝的中兴之君汉宣帝,谥号曰宣。也就是《乌龙闯情关》中那个刘病已 。

明朝的中兴之君明宣宗,谥号曰宣。他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

由此可见,能得到一个“宣”字当谥号,没点大本事是不成的。

二、宣太后的出身

《芈月传》中说宣太后是楚威王的女儿。《大秦帝国》则说,宣太后是楚国失势的王族。

显然,《大秦帝国》的说法相对靠谱一些。

首先,宣太后在秦惠文王后宫的地位很低,称“芈八子”。“八子”是秦国后妃的一种封号,位置中等偏下。试想,以楚国当时的强盛,如果宣太后真是楚王的亲女儿,就算不能嫁到别国当王后,好歹也是“夫人”之类比较高的位份。根据“八子”这种贴地皮的位置,可以猜测,宣太后在楚国的地位可能相当不怎么样,很可能就是楚王某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其次,宣太后是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嫁到秦国的。这在寻常人家也够奇葩的,何况是在王侯之家?楚王难道能让自己的儿子给女儿去当陪嫁?除非楚王疯了。

再次,宣太后的两个弟弟中,有一个是异父同母的弟弟,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穰侯魏冉。宣太后要真是楚王的女儿,她老妈给国君戴绿帽子的事情,那些碎嘴的史官能不使劲宣扬?

综上所述,宣太后的身份应该可以锁定在,楚国的一个不怎么兴旺的,远支王族上。再具体就无可考证了。

三、夺权

宣太后的老公秦惠文王死后,嫡长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烈王。

这里要顺便提下,《芈月传》中,嬴荡的老妈是芈姝。但是据国学君有限的历史知识看来,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人。秦惠文王就只有一个正牌的王后,就是来自魏国的皇后,魏后为惠文王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嬴荡,和次子赢壮。嬴荡即位后,魏后被封为惠文后。

很毁三观有木有?堂堂的女二号芈姝居然是作者杜撰出来的!魏后死的冤啊!

话说,嬴荡当了四年不到的秦王就被大鼎砸死了。而且他被砸死的地方,并不是电视剧中,洛阳王城这种高大上的地方。嬴荡的真正的死法,比大家想象的更让人吐血。他就是闲着没事儿在自己家后院跟人比赛举鼎玩。手一滑,砸死了!

继续毁三观,有木有?!

嬴荡死的时候还很年轻,还没儿子,按道理只能找弟弟即位。前面说了,惠文后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赢壮。没错,赢壮其实是惠文后的亲儿子。

但是《芈月传》将赢壮的身份改为魏少使之子,《大秦帝国》则将赢壮的身份改为了宗室之子。在史记清晰的情况下,为什么两部剧都不约而同的给赢壮改身份呢?国学君猜测,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给嬴稷洗白。

因为赢壮既然是王后的儿子,也就是嫡子,是嬴荡最亲的弟弟,按照宗法制度,他当然是王位的最合法继承人。而嬴稷则是非法继承人夺位成功。

但是这样太影响正面人物的形象了有木有?所以,反面人物还是受点委屈吧。

嬴荡死后,惠文后就打算让自己的二儿子接大儿子的班了,当下一任秦王。

但是别忘了,当时可是诸侯林立的战国啊。秦国又是举世瞩目的大国。秦国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周边各国如果不进去搅和一把,浑水摸鱼,趁火打劫,那还是他们的性格吗?

当时最有兴趣掺和这事儿的要数秦国的老邻居赵国了。赵国当时的国君是赵武灵王赵雍,就是推行胡服骑射的那位。他绝对是赵国历史上最英明的一位国王。

既然想搅和,怎么搅和好呢?当然是拥立另一位秦国公子当秦王了。道理很简单,赵国拥立的国王,肯定跟赵国好啊。以后好处肯定大大的有!

那么拥立哪位公子好呢?赵雍把目光锁定在了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身上。

当时的嬴稷年纪还小,所以相对好控制一些,而且嬴稷的舅舅魏冉在秦国身兼要职,可以帮助外甥夺位。

目标锁定!

赵雍立刻着手跟燕国联络,由燕赵两国联手将嬴稷送回秦国继位。在外有燕赵两国支持,在内有老妈舅舅帮忙,嬴稷迅速击败了其他竞争者,当上了秦王,是为秦昭襄王。大家通常叫他秦昭王。

四、所谓遗诏

我知道,说起嬴稷继位的事情,大家都在想《芈月传》中,秦惠文王留下的遗诏是不是?《芈月传》中秦惠文王的暖大叔形象真是圈粉无数啊。可惜,国学君要非常残忍的告诉你,嬴稷继位,跟他老爹一点关系都没有。

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秦惠文王一朝子嗣争位的花边新闻。而且就算争,像嬴稷这样生母出身不高的公子,其实也是没有什么争的资本。

我们总听说古代人是:母凭子贵。也就是说,有了儿子,女性的地位也就跟着提高。不过这是相对于出身不高的女性而言的。

在那个时候,更常见的情况是:子凭母贵。也就是说,母亲如果出身好,儿子就跟着地位高。

如果母亲出身高,她的孩子生来地位就高。母亲是皇后、王后,儿子生下来就是嫡子,不管贤能与否,他生来就有王位的合法继承权。

如果生母地位不高,把儿子过继给出身高的养母,儿子的身价也跟着看涨。所以出身高的女性就算自己没有儿子,也不用太担心,因为自然会有人巴巴的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她养。比如很多朋友喜欢的“四爷”雍正。大家不断地分析他能登基的原因,却很少注意到一个问题:他的养母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换句话说,雍正算是康熙的嫡子。

康熙皇帝一共有三位皇后,第一任皇后生了太子,第二任皇后无子,也无养子,第三任皇后无子,有一个养子,就是雍正。所以,可以说,雍正在当时是康熙除太子外,仅剩的一个嫡子。康熙必然对他另眼相看。

相反,如果生母出身不好,儿子又跟在生母身边,地位就会很低。比如大帅哥兰陵王,因为生母出身低微,年少时候一直被人排挤欺负,抬不起头来。

再从阴谋论的角度说一下《芈月传》中秦惠文王的那份遗诏。国学君知道,这感动不少观众。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宣太后母子在秦惠文王死后,遭受的所有不幸,几乎都是因为那份遗诏。

大家或许会想,最后群臣奉嬴稷为王,总是因为遗诏吧?

等等……大家想想,如果没有义渠君的骁勇军队控制局面,如果宣太后母子除了遗诏一无所有,有哪个大臣会为了遗诏,而不要命的帮她们呢?

所以,想要夺位,靠的是实力。只要有了实力,遗诏要多少有多少,要多逼真,有多逼真。若是没有实力,成王败寇的时候,再真的遗诏也都是假的了。

秦惠文王何等人物,又怎么会犯这种错误呢?

不过不要幻灭,秦惠文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君王,这毫无疑问。不过他的好处太多,这里三言两语说不完。如果大家感兴趣,就给国学君留言,国学君单独给他写一篇。

四、临朝称制

这个时候,秦昭王大概十九岁, 年纪不算大,但在那个时候看,其实也不算很小了。但是老妈说他小,他就小呗。于是,国君年幼,太后主政。

从此宣太后开始了四十余年的执政生涯。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掌权的女性。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人物。

掌权之后,和所有掌权的太后一样,宣太后大肆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尤其是自己的弟弟魏冉。后来魏冉又向宣太后举荐白起为将,开始大规模发动对外战争。

这里要提一下,白起和宣太后真的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芈月传》的原著中,芈月将白起当做楚国白公胜的后人,将他认做弟弟。其实秦国大族中,本来就有孟氏,西乞氏,白氏三族。白起就是白氏的后人。芈月这么乱认亲戚实在没劲儿。

宣太后专注于开疆拓土的执政方式,从结果上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至于宣太后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策略,则要先了解一下宣太后执政前秦国的情况。

秦国在秦孝公时代经历了商鞅变法,摆脱了落后的分封制时代,进入了先进的郡县制时代,直到现在,我们国家还在使用这种制度。而其他国家虽然也经历了一系列变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分封制,所以在国力上,远不如秦国可塑性强。在秦孝公时代带,秦国就已经从“诸侯卑秦”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之一”。

秦惠文王时代奉行邦交为主,征伐为辅的国策,屡次击破了山东诸国对秦国的合纵封锁。再加上秦国夺得了巴蜀之地。秦惠文王时代的秦国,已经成为天下一流强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发达国家。

秦武王那四年平平稳稳,没啥大事儿。

所以宣太后接手的秦国,是一个蒸蒸日上,实力非凡的国家。在那样一个乱世,每一个国君都会做一统天下的美梦,何况是有资本,有实力的秦国国君?

所以,秦国需要发动对外战争,这毫无疑问。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或许也是宣太后稳固政权的一种手段。毕竟一个来自楚国的太后,带着一个来自魏国的弟弟(魏冉的父亲是魏国人),把持着秦国的朝政,这肯定会让秦国人心里很不痛快。想要缓解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化外部矛盾,将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出去。显然,战争是最好的办法。

五、开疆拓土

宣太后征伐的对象主要是秦国的老邻居三晋,也就是赵魏韩三国。看来赵武灵王这次政治投资算是血本无归了。目测赵武灵王已经哭晕在厕所。

其次的倒霉蛋,是宣太后自己的母国楚国,秦昭王借与楚国会盟的机会,扣押了楚怀王,以致楚怀王客死秦国。后来,秦国又派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国都郢都,楚国险些亡国。我们所熟知的爱国诗人屈原,也就是因为这一战,心灰意冷,投水殉国而死。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往往是屁股决定脑袋。宣太后虽然是楚国人,但是一旦成为秦国的太后,秦国的利益,就是她的利益,所以什么母国啊,什么亲戚啊,都要靠边站。

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你问我齐国和燕国干啥呢?

对此,估计宣太后很想大吼一声:老天爷赏饭吃!

因为就在秦国对外扩张的同时,强大的齐国和刚刚崛起的燕国也没闲着。两家血海深仇,新账旧账一起算,开始互相抡板砖。折腾了八年,燕齐两国都一蹶不振。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一下子少了两个对手。所以说,主观努力很重要,客观条件帮忙也很重要啊。

除了中原争霸外,秦国一直有一个心腹大患,就是身后的义渠国。秦国没事儿的时候,义渠也乖乖的当属国。秦国一旦出事儿,义渠就在背后捣乱。真是恨的秦国牙根儿直痒痒。

好巧不巧的是,此时的义渠王是宣太后的小情人。他和宣太后私通,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而且两个儿子都作为秦国公子得到了封地。对此,秦昭王是心里憋屈,有苦难言。后来,秦昭王跟老妈商量:你帮我杀了义渠王,咱们把义渠灭了,以后你老人归西了,我肯定善待我这俩弟弟,行不行?

宣太后一想:剿灭义渠势在必行,再说一个糟老头子换俩儿子还不值?

于是宣太后招义渠王入宫,把他毒死了。秦国趁机发兵,一举剿灭了义渠,从此秦国后方稳固,能够专心征伐山东诸国。

秦史专家马非百曾说,宣太后平定义渠,其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平定巴蜀。

秦昭王当了四十多年的儿皇帝,处处得看老娘和舅舅的眼色,实在憋屈。现在老娘老了,他也忍够了,于是秦昭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废黜了自己的老妈,并且将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都赶回了封地,一举夺回了王权。

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一年。

从此铁血一生的宣太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年后,宣太后过世。葬于芷阳郦山。谥号:宣。

在宣太后执政的四十余年里,秦国逐步发展成为天下第一强国,并且一家独大,俨然有并吞诸侯之势。

宣太后死后仅四十四年,秦国便统一了天下。

如果想收听FM版,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有书(ID:youshucc),每周共读一本书,一年共读52本精选好书,和一千万书友,组队对抗惰性,遇见更好的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