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说起广东舞蹈,自然离不开英歌舞。

“咚咚喳,咚咚喳……” 强烈的鼓槌节奏,豪迈的阳刚气势,变幻的阵法招式,汇聚成激越的变奏与力量,弥漫在广场上空。英歌所到之处,村民闻声而至,扶老携幼,围得水泄不通,整齐的踏步声、扣棒声、锣鼓声、喝叫声,声声催人急,观者的欢呼喝采声,把热烈场面推向高潮。

传统英歌舞,给一代代潮汕人带来了昂扬的精神振奋、力与美的享受。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1)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尤其盛行于汕头和普宁一带,是一个集多种非遗项目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者们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姿刚劲而多变,时而挥槌齐眉,眼随槌动,时而斜肩过头,走势凶猛,起落间伏如虎跃,起似龙旋。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2)

英歌舞是舞蹈、武术和戏剧的交融。表演之间,将武的外延体现在舞的形式上,按舞功、威望敲定槌位以对号入座。

在英歌舞的表演中,舞者手中的两根圆木棒被称为“英歌槌”。手持“英歌槌”叩击起舞,一般需要很强的爆发力,但又不能用蛮力,必须用巧劲,这需要长期的磨练才能做到。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3)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4)

英歌舞的脸谱,是依据我国经典名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而设计的。

英歌舞的服装,引用了传统戏服中的很多元素,部分元素会用到传统戏服制作中的潮绣技艺。

英歌舞的头饰,同样源于传统戏曲中的样式,其中的冠、帽、巾、盔,用于不同的人物造型上。

普宁英歌舞

普宁是潮汕英歌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鼎盛时期这里曾有150多支英歌队,几乎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5)

普宁“南山英歌队”

陈来发是普宁英歌舞的国家级传承人,他自18岁开始跳英歌舞,后当教练,从事英歌舞近四十年。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6)

普宁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

潮南英歌舞

在潮汕地区,因表演风格的差异,英歌舞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它们都在演绎着传统戏剧中的英雄故事,只是在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上略有差异。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7)

潮南“西岐捷英英歌队”

洪飞英所传习的英歌舞是“南山武派”的重要代表,因为从小学习南拳,洪飞英便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武术的元素。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8)

潮南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洪飞英

过去,英歌舞者都是男性,因为舞蹈需要展现阳刚和壮美,甚至原本水浒中的女性角色如孙二娘都是男扮女装。

随着英歌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潮汕地区的一些女子英歌队也慢慢组建起来。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9)

濠江珠浦女子英歌队

舞蹈、武术和戏剧有机融合,展现了力与美的震撼,也正是因为被赋予了丰富的故事性,如今,英歌舞在年轻群体中知名度越来越高,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南方广场舞”。

英歌舞既带给人们吉祥欢庆的正能量,也有饮水思源、和睦团结的隐喻。不少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对英歌舞有着深厚的感情,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英歌舞传承和发展。如今,“英歌少年们”正在带领英歌舞、带领潮汕民间艺术走出潮汕,走向国际,让古老的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潮汕英歌舞的传统由来 燃非遗潮汕英歌舞(10)

图片来源:小红书潮味码头

《温暖在身边—有志者·创》

11月4日(周五)21:35

来感受《潮汕英歌舞》

独有的艺术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