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五大派之发丘中郎将(鸡鸣灯灭不摸金)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天下霸唱所著的鬼吹灯,对于里面玄幻奇妙的勘探术、极具专业水平的手法、行规,以及各式各样神怪传说乐此不疲,其实书是好书,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无非是激发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以及神秘现象的探究心理,该书也成功的被拍摄成各种影视题材,传送度达到了顶点,豪不夸张的说,除了穿越、修真、悬疑侦破外,达到了一个文娱爆点,那么就书中所描述的专业技术职称“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历史的真伪是如何呢?

摸金五大派之发丘中郎将(鸡鸣灯灭不摸金)(1)

其实网传最多的历史追溯是在三国时期,传闻曹操为了补贴军用,设立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专职人员,大肆挖掘汉代古墓,而被广而告之的是陈琳为袁绍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其涉文为:“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是说曹操不当人子,设立了专门挖人坟墓的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连死人也不放过,丧德丧行,人神共愤!那么看到这里,细想下当时的背景,无非是一种政治宣传,为战争合理化进行而拟定的口径,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效果一样,就是我是顺天承命,名正言顺,正规军做事,闲杂人等快快退让的意思。

那么有文献记载的正史又是怎样的呢?正史只记载在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摸金校尉一职,相关文献《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其实陈琳的讨曹檄文,按三国相关题材描述,陈琳后来也表示了这篇檄文是被袁绍所迫而写的,什么意思?怎么黑化,怎么恶心怎么来呗,大家也看过周星弛的九品芝麻官吧,包龙星艺成归来,舌战八方靠的是什么?三分真实七分杜撰,瞎掰呗,骂得赢就对了。

那古代墓葬规模如何?按照现在考古学的相关资料显示,墓葬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时期,想想那个时期的工艺水品,陪葬品多为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其充其量仅作为考古价值,而真正开始风行厚葬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后才越演越烈。当然墓穴的规模也按照身份不同,由帝王将相的超大规模,到十几平,几平方,试想一下,盗墓的目的何在,无非是从死人身上求财,而当时多以青铜器和玉石等玩物为主(字画、书籍不易保存),主要货币由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为圆形方孔铜币,这些铜币又不可能堆满墓穴,所以真正的市场流通变现性不大,而且能有多少帝王将相墓穴(数量)被人挖呢?

摸金五大派之发丘中郎将(鸡鸣灯灭不摸金)(2)

出土文物

再看看金银之流,中国自身的金银矿并不多,产量有限,除了近几年中国黄金储备量逐渐居于世界前列外,金银的主要产地是南非、美洲等地。根据考证,唐代以前中国的白银产量仅为1400吨,按照当时的疆域和经济规模来看,这个产量不足以支撑流通,到了宋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白银储备攀升到4000吨,但仍然无法取代铜币。黄金也类似,汉朝时国库黄金储备约248吨,到明清时期黄金产量为1.25吨。直到明代以后,海外白银流入,才使得银子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到了晚清末期,国力的空虚,八国联军的掠夺,又流失了大量金银。

所以,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将和摸金校尉,汉朝时的黄金已经有一定储备量,帝王将相的墓葬有黄金是存在的,盗墓偶尔为之会有,专业人才干专业事,部门职称肯定也有,但是靠此法发展国力,扩充战争物资是杯水车薪,毕竟盗出来的东西要有市场流通才有价值,还是大力发展地盘和粮草更实在,有地盘有人就有实力,这才是王道。而我国在1997年才把倒卖文物写入刑法,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之前都是按投机倒把罪处置,所以现在倒卖文物国家是严格查处的,相应的对于墓葬品的流通就有了限制。

摸金五大派之发丘中郎将(鸡鸣灯灭不摸金)(3)

墓葬考古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需要保护和颂扬的,科考才是主流,随着国力的昌盛,我国正通过国家、有志人士慢慢追讨被掠夺走的大量文化产物,让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回家!

摸金五大派之发丘中郎将(鸡鸣灯灭不摸金)(4)

圆明园兽首

您觉得摸金校尉真实存在吗?鸡鸣灯灭不摸金的原因是什么?欢迎评论区讨论

#摸金校尉#​#鬼吹灯#​#发丘中郎将#​#历史上最猖獗的盗墓贼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