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不同的脉象(感触变化的脉象)

再写一文,说说脉象。把脉难不难,自己体会吧!

病人复诊,比较病例记录的脉象,以前是沉细无力,如今竟然变得弦滑起来,再看看病人的面色,已经洋溢着一种红润,说话也不是过去的有气无力了。这就是变化。作为医生,这是最自豪的事情。

四时不同的脉象(感触变化的脉象)(1)

脉沉细的说法

这就是变化,脉象的沉细,往往代表着虚。沉脉什么概念呢?沉就是下沉,游泳的时候钻到了水底浮不上来。这个感觉在摸脉的时候就要有些力度,一直按到骨头的也有。特别是胖人,肉厚,脉搏反应不明显,重按才能感到。这一般情况有两种:一表示邪气太旺,堵在里边了,出不来,相关的脉象往往是沉实有力,虽然沉但是有劲;也有湿气大的病人,往往沉滑;二表示身体太虚了,满满的虚弱之象。

沉脉与细脉的结合一般表示气血不足,脉沉因为气血无力鼓动,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细脉就如同一个纤弱的女子,杨柳细腰,孤弱无力。

如此常常见到一些身体虚弱的病人,患者气血不好,面色无华,舌色淡红或白,表现得气血不足的特点。这样的人生活中有很多,弱不禁风的有,手无缚鸡之力的有,这是一种状态,就如泉水细细流。

这个病人状态就可以从脉象识别出来,对于脉象来讲,其作用和效果也大抵如此,就是通过对患者脉象的把握,然后分析其气血的充盈与否,状态好坏,而由此结合了患者的病情,就能够做出脉证合参,做出判断。

其他的也是如此,比如长期的肝胆疾病,或者情绪不畅,抑郁不爽,肝脉不畅,出现弦脉,或弦紧,或弦细。

这就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有体态的表现有舌象的变化,结合起来脉象,患者也就做到了四诊合参,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对患者做出整体状态也就是证的判断——气血不足证,有了这个证就可以确立治则——补益气血,补益气血的方药很多,对于这样的病人,就可以找出一些固定的方剂比如归脾汤、四君子汤、四物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圣愈汤、当归四逆汤等等,而由此就要分析是气血两者谁更虚弱的问题,是五脏六腑哪个问题,心血虚、肝血虚、脾虚?各有其主,处方也不同。而问询病情这个时候就十分的重要了,患者表现:饮食可、睡眠一般、大便可、小便可、怕冷以手足为主、周身无力,结果就使用了当归四逆汤加首乌藤黄芪,很快效果就来了,病人喝了感觉很舒服,气血也好了,手足也暖和了,精力充沛了。脉象也变得弦滑,弦有力,滑充盈,气血丰富了,气血不足纠正了。

四时不同的脉象(感触变化的脉象)(2)

脉象并不神秘,依据脉象可以推测病情

整个过程看起来,就是对脉象简单的应用,并不神秘。而这个过程需要在医生的脑海中进行好几轮的鉴别分析。而这,如果不去问询患者的病情,单纯地蒙了双眼去判断患者脉象,如此的沉细脉象也是容易想到虚弱,而虚弱的辨证准确了,就可以使用有效的方剂,或直接的方证对应,或有加减,或者类方,治病就不会偏颇了。

气血不足证有很多症状表现,而如果依据脉象去推测患者有何不适,这就有些宽泛一些,这里使用的往往是推测。比如推测患者身体虚弱了、女性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月经少、无力感等,这些推测有些医生喜欢用,因为说着说着总会中上几条,而中上几条不要紧,迎来的就是病人对医生的绝对崇拜。而如果让其一次性说准,这个难度就大了。

那么这个沉细脉象的判断难不难呢?这就是需要讨论的问题了。在临床经常的见到医生如此的写来来,而真正的描述是什么样,每个医生可能就要出入了。沉细脉象有些人可以写作,弱脉、微脉,而临床很多人不会去细细的辨别,一没有时间,二意义也不大。有时候提纲挈领,知道虚实、主脉就已经够了。

如此就要形成了复合脉象,实际上临床中单一的脉象往往是比较少的,特别是病人,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然后依据快慢、大小、有力无力、长短等进行综合的判断,这样就形成了脉诊的记录。这么多年我见过不少脉诊的医生,真正认真的记录下来脉象的,就记得省中医院有个针灸科的张教授记得那真叫详细。她喜欢品脉,坐在那里把脉很久,然后把每一个部位的脉象都描述出来,这样的精神是很多医生没有的。所见过的医生常常写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从整体来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应该把脉象认真的描述出来

对于医生来讲,应该尽可能的把脉象描述清楚,这样会产生几个效果:一是自己把脉的准确性能够提升,整体脉是什么,就是主要脉象;各部是什么,可以清晰的描述出来。会描述脉象是正确把脉的第一步,通过不间断的描述脉象,然后在不断的体会比较,对于把脉就会逐渐的熟练起来了。二是便于同行交流。把脉也常有不同,毕竟每个医生的判断不一样,这与医生自身的感觉不同有关,所以判断也会有不同。如此,就会出现一个医生一个样子,把脉不准,而有自己感悟,所以影响了病例交流,变得不可复制,这样就会为中医打上不标准的色彩。实际上,脉象肯定是有标准的,它的大小多少长短虚实如何,是可以描述出来的。一个人不行,两个人多个人去感触,这样就能够提升脉诊的准确性。有了准确性那就方便沟通了。

四时不同的脉象(感触变化的脉象)(3)


这方面有人在设计脉象仪,研究出了脉象图,这玩意研究了这么多年,其实不可能做到标准化。就体件的感触部件的灵敏度就是一个问题,而脉象状态的判断也是充满悬念,这就如同心电图一般,我们中医看到的往往分析的是患者的状态气血运行阴阳和合,而西医大夫看到的往往是波段节律,我们可能看到了结代脉,他们看到了心肌梗死。这就是一个感性判断和数据量化对接不起来的问题。我的感觉,现在到处盛行网上诊疗,但就脉象这块就是无法突破,那些远程医疗的脉诊更不靠谱。

把脉是中医最核心的标志之一

脉的判断还是靠人的感官为好,一是这就是中医的标识,医生判断的行业化特色,如果多少年后,中医不再依赖手指头的摸脉,来个病人就可以连起来做个脉象图,像分析心电图、心动图一样分析病情,那个时候中医味道估计就没有了。所以不论几千年,这个技术活不要丢了。二是凭借感官就能治病,是简便效廉验的体现,应该支持。现在医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对医疗技术、检验迷信,医生也开始受制于设备的更新,但传统的诊疗手段离不了,比如听诊器、叩诊锤、压舌板等,使用这些器件是医生的基本功。中医也一样,没有个基本功,迟早就被同化了,慢慢的就会消失了。医学不能陷入迷信设备的泥淖,医学要看人,要看到精气神。

四时不同的脉象(感触变化的脉象)(4)

我坚信,只要脉诊不灭,中医不灭。脉诊是四诊中最有中医韵味的技术,虽然有被人宣传为玄虚,但是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魅力。作为中医,谁都希望一摸而知,也希望赢得百姓信任,但是任何的学问都有个度,超出了度,明明就是一个治病救人的一般医生,非要包装为神仙、大师,那就没有意义了。而这种虚假的宣传,日久会让中医的什么感消失殆尽,而终究误了中医。实际上,做一名平凡的医生,挺好。

做中医还是要苦练把脉技术,因为这涉及到职业发展,涉及到中医前途。会把脉,这就是硬功夫。如此,即使有多么熟悉的检验检查手段,再西化的药物技术,也旧改变不了中医的本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