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为什么能持续30多年?(洋务运动能够持续30年)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晚清统治集团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并时起时落、曲折绵延地坚持30余年,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国际环境中所具有的一些因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洋务运动为什么能持续30多年?(洋务运动能够持续30年)(1)

一、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经历过了第一次全球化时期。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不论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成为了一个当时任何力量都无法比拟的强大国家。当时英国推行了一种以自由贸易政策为基础的新型海权,这种海权是和以往的零和博弈型的海权模式性格迥异,开启了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潮流。这个潮流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的全球化,从数字上就可见一斑。自19世纪以来的100年间,全球贸易总量平均每年增长3%;19世纪早期,出口贸易仅占全球GDP的6%,而到1914年一战前夕,这一数字提高到了14%。

英国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最强,是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其他国家通过出口货物,也获益颇丰。19世纪70年代,冷藏船的发明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来到了黄金年代,这些国家大量出口本土养殖的牛所产出的牛肉;法国的苏伊士公司(Compagnie de Suez)承担了苏伊士运河的建设,将地中海和印度洋连接了起来,打通了全球贸易的新通路。跨国公司在印度建造了铁路、在非洲殖民地开采矿物。

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全球化的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洋务运动为什么能持续30多年?(洋务运动能够持续30年)(2)

二、英国、美国、俄国和法国等列强的态度

当时在中国享有最大利益、独占中国贸易额大半的英国,希望尽可能地与中国商务往来,以获取更大的利益。英国政府希望中国政府能够尽量多地开放市场,并且不被其他国家所侵占尤其是独占。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英国政府乐见并且乐于帮助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此时的美国刚刚经历过南北战争,国内外事业百废待兴,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正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东亚作为巨大的市场,尤为重视,特别是在日本开放之后,美国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愈加浓厚。利益均沾、机会均等是历届美国政府所奉行的对华政策。作为新兴的大国,当时的美国无力独占中国,更没有力量将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之下,确保中国不被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彻底占领,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美国的必然需求。因此在武装清廷,帮助清廷改革的问题上,美国与英国是有共同语言的。

洋务运动为什么能持续30多年?(洋务运动能够持续30年)(3)

为进一步规劝清政府进行革新,掌握清朝海关近半个世纪的英国人赫德与英国使馆参赞威妥玛,分别于1865年11月和1866年3月,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了《局外旁观论》和《外国新议略论》。这两篇文章的背后是英美两国的极力撮合,文章内容也多有英美外交官的参与。一方面迎合清政府中洋务派大臣希望变革图强的需要;另一方面尽力维护英国和美国的在华利益,以求在清政府近代化改革过程中多分一杯羹。

俄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获得领土利益最大的国家,《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俄国从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时,俄国与英国正在西亚和中亚地区进行疯狂的争夺,暂时无暇顾及中国的洋务运动。

而此时的法国政府忙于经营越南,希望乘机加强其在中国的地位。普法战争的进行,更加让法国无暇东顾。因此在中国问题上,法国与英美两国持基本一致的态度。

纵观当时世界上主要列强国家,要么与英国、美国立场接近,希望中国能够改革图强,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要么与俄国、法国情况相似,因为种种原因无暇顾及中国的事情。这就为洋务运动的开展营造了难得的良好氛围。

洋务运动为什么能持续30多年?(洋务运动能够持续30年)(4)

三、清政府洋务派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成为洋务运动的行动纲领。清朝的统治阶级中,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洋务派,主张不与列强产生大的冲突,必须和洋人搞好关系,从而为洋务运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尤其是曾国藩,在他的早期论述中,对洋务运动的目的、方法、重要性都说得很清楚了。曾国藩从大局出发,认为中国要想抵御外国列强的入侵,首先要弥衅端、力保和局,然后通过增强军事实力实现自强的目的。

他提出:“苟欲捍御外侮,徐图自强,自非内外臣工各有卧薪尝胆之志,持以一二十年之久,未易收效。然因事端艰巨,畏缩不为,俟诸后人,后人又托辞以俟后人,且永无自强之一日。”

可见,国家的生存无论如何都是统治者和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只有避免与列强的直接冲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才能为“自强求富”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对曾国藩洋务思想争议较大的是他的对外主和思想。他确实主张对列强“羁縻为上”,这方面的论述很多。他说:“承示驭夷之法,以羁縻为上,诚为至理名言。自宋以来君子好痛诋和局,而轻言战争,今日清议未改此态。”这也是曾国藩处理中外争端的思想基础,也是导致他在天津教案时被‘’愤青们”误读,郁郁而终。

实际上,如果与“师夷智”、“徐图自强”、“捍御外侮”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看出“主和”是为了给洋务运动的“自强”创造外部条件和争取时间,主观动机是无可非议的,客观上也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晚清的历史条件,“力保和局,以弥衅端;捍御外侮,徐图自强”是十分必要而且务实的,也是韬光养晦的策略。

曾国藩之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对洋务思想的认识和论述更完备,更丰富,但源头是在曾国藩这里。

洋务运动为什么能持续30多年?(洋务运动能够持续30年)(5)

洋务运动的遗产

纵观洋务运动时期的国际形势,不难看出,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列强之间为争取对华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鼓励甚至胁迫清政府自强的措施,从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派对国际关系和形势的准确认识,对于洋务运动的产生起到启发和推动的作用。洋务运动的发生既是国内因素推导的结果,也是外部因素演化的结果。

洋务运动让中国由自我封闭,走向对外开放,让中国经济由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小农经济,走向引进外国技术、资本和管理方式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经济,融入到全球化世界市场。

晚清的洋务运动被日本的明治维新所打败,证明内部体制变革的重要性,也是外部国际环境变化的结果。

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很类似,其实不应该用“类似”,而是相同。这都是变“式”(经济体制改良),而非变“法”(政治制度改良)。

如今,中国的变“式”的经济改革,已经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是“民富”的目的还没达到。现在国际环境正在发生了变化,从缓和到紧张,并有可能演变成冷战,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