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的创新(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高地①秀洲农民画里走出的风土人情与传承创新)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编者按】

文化是创造奇迹的内在力量。作为嘉兴的主城区之一,秀洲区从2012年就吹响了文化强区建设的号角,10年来,秀洲区加快推进全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建设,挖掘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文旅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以文塑城、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即日起,南湖晚报策划推出《“秀洲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主城区文化高地”系列报道》,进一步唱响秀洲文化之歌。

以下是系列第一篇《秀洲农民画里走出的风土人情与传承创新》。

从1983年走来,穿过时光的印记,秀洲农民画从江南民间艺术土壤中孕育滋生出的稚嫩新苗,经历39年的风雨岁月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如何让这朵生长在田野里的“艺术之花”,走出国门,绽放出更加蓬勃持久的生命力?

秀洲农民画以江南乡土艺术为契机,合着生活的脉搏,集众人之智慧,发人本之创造,形成了特定的创作群体、表现手段、绘画风格。弥漫着火热生活气息的画作,以天趣盎然的率真质朴、雄强粗犷的活力气质描摹着乡村振兴的蝶变,一笔一画间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

播下一颗种子

让农民画在秀洲这片热土生根发芽

夏日的骄阳,灼灼耀人,亦无法阻挡一群心怀梦想的人对农民画艺术的热爱。

早上9时,陈玉峰早早从家里出发赶到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秀洲文化馆,讲解、指导、示范……作为秀洲农民画家的培训指导老师,陈玉峰忙得团团转,眉眼间却盛满笑意,“今年暑期针对秀洲农民画重点作者的培训班开课了,我作为其中一名指导老师,和众多农民画爱好者一起探讨学习,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陈老师,您看一下我这幅画,总感觉缺了点韵味?”“这里叶子空缺的地方把它铺满,才能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饱满感。”安静的教室里,陈玉峰边走边看,悄声细语的讲解一对一送到每个有疑惑的画家耳中、心中。一旁,是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画手们,起笔勾勒,细腻勾画,纸张与指尖碰撞下,一张张饱含了喜怒哀乐的作品流转而出。

正是源自对农民画的热爱,成了这个团队的情感纽带,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在此刻汇聚一堂,话“画”议“艺”,记载着江南民间传统文化的轻舟,扬起锐意进取的新帆,破浪前行。

“我早就退休了,但我的心依然牵挂着这个群体,离不开这个群体,也离不开农民画,就发挥余热当个培训老师。”陈玉峰谦逊地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劳作过程比较熟悉,而农民画就是贴近群众、贴近乡土的艺术,我的这点经验之谈刚好可以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指点帮助。”

农民画的创新(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高地①秀洲农民画里走出的风土人情与传承创新)(1)

花白的头发,简朴的衣装,手指上是长时间画画磨出来的茧子,这个淳朴的老人,把一生中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农民画。“1982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农民画就爱上了这门艺术,就组织我们当时成立的美术兴趣小组成员一起学习,1983年,全国首次举办‘中国农民画画展’,秀洲9名农村青年美术爱好者用稚拙的线条描绘烂熟于心的生活场景,最后捧回了1个全国一等奖和2个全省一等奖,现在一些知名的农民画家缪惠新、张觉民都是我们小组的成员,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也如同一颗种子不断发芽长大,激励我们向前。”

而这颗种子也被陈玉峰等最初一批农民画爱好者,播撒到秀洲这片富饶丰沃的土壤,让许多从未拿过画笔的农民作者,以自己孩童般的天真和想象画出了近乎狂幻的稚拙图画,并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秀洲农民画浪潮。

农民画的创新(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高地①秀洲农民画里走出的风土人情与传承创新)(2)

收获一片密林

让长在希望田野的农民画薪火相传

“我是农民的女儿,也是农民画的孩子。”说起自己农民画作者的身份,胡玉珍满是骄傲,“1985年,陈玉峰老师陪同郊区文化馆袁谷人老师到我们净湘美术社来办农民画培训班,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农民画。”

第一次与农民画邂逅的胡玉珍却遇到了难题。“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培训班,也是第一次接触农民画这种艺术形式,看着别人都交小稿了,自己却一点头绪都没,整个人急得觉都睡不着。”胡玉珍回忆道,“后来,袁老师和陈老师开导我,让我画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我就想到了当时乡村里猫捉老鼠的情景,就动笔画了出来,这也成了我的第一幅作品。”

经过老师们的指导和反复修改,最终这幅以大红米囤为背景,白猫捉黑鼠的画作得到了众人的肯定和喜爱,此画还曾在美国的蒙大拿州展览。“第一次结缘,成就了农民画,也成就了我。”此后,胡玉珍便一头扎进农民画的创作中去,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悟性,凭着文化馆老师的点拨和提携,胡玉珍的农民画创作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并创作出一大批风格独特、色彩浓烈、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画作品。

农民画的创新(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高地①秀洲农民画里走出的风土人情与传承创新)(3)

《福到农家》《鸭棚》《诗经之“东邻蚕种”》《荷乡船歌》……胡玉珍绘画所涉及的题材,都离不开家乡。“农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创作灵感的来源。”在胡玉珍眼里,江南水乡的风貌、百姓富足的生活、乡村振兴的美景,都是她心底最难忘的风景。

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民画培训、农民画课堂鉴赏、农民画美术兴趣班……各式各样的农民画活动,为青少年心中播下新的农民画种子。而最初的那批“种子”,经过39年风雨洗礼,逐渐成为秀洲最亮眼的文化符号之一。

同时,围绕农民画金名片可持续发展,秀洲还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以农民画艺术村(画家村)为载体,做深农民画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文章,形成“农民画 旅游”“农民画 电商”“农民画 衍生品”等“农民画 ”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建设的再跨越。

农民画的创新(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高地①秀洲农民画里走出的风土人情与传承创新)(4)

“目前,农民画在全区的普及已基本完成,全面进入提升期。”秀洲区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依托文化部授牌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和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开展农民画创作队伍的梯队式培育,同时依托秀洲已成功举办多届全国活动积累的资源,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开班授课,在秀洲举办全国农民画研习班,与全国画乡一道,助力农民画发展。(照片由秀洲区文旅局提供)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