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规则怪谈(叨叨博物闲说)

博物馆规则怪谈(叨叨博物闲说)(1)

东关城门(仿宋式),墙上设有瞭望孔

博物馆规则怪谈(叨叨博物闲说)(2)

东圈门门楼(仿清)

扬州城的护城河边建有半人高的矮墙,呈齿状延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女墙。在东关街城门楼、东圈门城楼、西门遗址、南门遗址、唐城遗址这几处的墙体建筑上也筑有女墙。

女墙,又称女儿墙、女垣、箭垛。原本指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后演变成专业的建筑术语,也可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女墙的高度不超过成人的胸部,处在房上、台上或城墙上,作用与护身栏杆相同。在古代,女墙主要筑于城墙之上,呈凸凹的齿形连续排列。凸出的墙垛可作为掩体,有的墙垛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敌情;凹处既可用于守城士兵瞭望,也作为射孔。

至于为什么将这样的矮墙称为“女墙”,史籍上有几种解释。

一是说,女墙便于守城士兵观察敌情和守卫城池。东汉刘熙《释名·释宫室》中记载:“城上垣曰睥睨,言于其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曰陴,陴,裨也,言裨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这里提到了女墙的另一个名称——“睥睨”。《古今论》也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在现代汉语中,“睥睨”是一个书面语,作为动词用,形容斜视的样子,有厌恶、轻蔑或高傲之意。比如睥睨一切、睥睨众生、睥睨千古等词。但这个词最早却是名词,特指女墙。“于其孔中睥睨非常”和“言于城上窥人也”均是指士兵从女墙的孔中窥伺或观察。显然,这种窥伺之状跟“睥睨”之斜视的样子非常相像,而古代女子因为礼教的限制,则多用“睥睨”之态来观察外界,故把女墙称作“睥睨”。

博物馆规则怪谈(叨叨博物闲说)(3)

古代城墙(瓮城)示意图

二是说,女墙较矮小。宋朝《营造法式》中称:“……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这与《释名·释宫室》中的说法是一样的。女墙相对于高大的城墙显得“娇小”,就像卑小的女子依附于丈夫一样。

博物馆规则怪谈(叨叨博物闲说)(4)

民俗登城墙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种说法:“凡户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至于墙上嵌花或露孔,使内外得以相视,如近时园圃所筑者,益可名为女墙,盖仿睥睨之制而成者也。”看来,李渔认为“女墙”应是用来防止处在深闺之中的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墙上嵌花或露孔”,既可满足女子窥视墙外之景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李渔的观点与第一种说法无异,只是认为除了城墙之上的墙垛,民居花园之中的外墙和高出屋面的矮墙也可以称为“女墙”。

博物馆规则怪谈(叨叨博物闲说)(5)

何园砖墙,上开什锦花窗,起“避外隐内”之用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留下了女墙的美丽的身影。杜甫《题省中院壁》:“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中的“埤”即泛指矮墙。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水浒传》第三十一回:“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就女墙边,望下先把朴刀虚按下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