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递修辞举例(修辞方法连载8之层递)

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层递分为递增(升)和递减(降)两类。

递增(升)式:层递的顺序,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层层递增。

递减(降)式:层递的顺序,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深到浅,由高到低,层层递减。

引申含义:

1、层层递进。严复《原强》:“夫 中国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

2、逐级递送。《清史稿·刑法志三》:“凡诉讼在外由州县层递至於督抚,在内归总於三法司。”

3、修辞格的一种。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表达层层递进的意思。

层递的作用:

层递可使读者层层跟随,因而引人入胜。如是叙事,条理清楚;如是说理,说服力强;如是抒情,易生感染效果。

层递修辞的最主要作用,是一种顺着文句所形成的层次感,让主题概念层层逼出,让事理说服力得以深化,语言之感染力得以深切,也可藉由上下语义脉络的连贯一致、规律变化,使表述的重点内涵能安置在最妥当之处,方便读者理解记忆。

层递修辞可适用于各类文体:以结构相似之递增句或递减句来记叙,可以使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层层揭示、具体清析;以之论说可以使道理论点步步加深、鞭辟入里;以之抒情,以可使思绪情感渐渐变浓,淋漓尽致,不管应用于何种文体,都有增加语文之效果。

符合逻辑规则、要求顺序井然,是递增使用时必须遵守之原则。

无论是递增语意或递减语意,首要之务即是分析所欲表现或推论之事物、感情及道理等。判断辨别其内部逻辑规则,是否有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其本末轻重、主次高低又如何;有无层递设计运用之空间及必要性等等,然后再安排其层次。

其次,层递修辞之内容,一般至少三个,而各分项之轻重应尽量等距离地按同一顺序衔接、朝同一方向去增减,不可任意颠倒、更动,以免重点混淆模糊、语序紊乱无章。另外,如果层递关系不够具体明显,应适度安插一些连接词,或大小不等的数字、程度副词等等来过度,如此才能凸显其比较、推论之目的及意义。

运用层递还要理清其与排比修辞的不同,能更清楚的让读者明白。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举例

例1:男人之间的爱,父爱,深厚的父爱表达得竟是如此奇特!《父子情》舒乙

例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谤议於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倠嚟》

例3: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例4: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例5: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

例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学》

例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例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

层递特征:

递升

递升就是指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等顺序排列的层递。如: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这段古文先是阐述好的天时比不上占有优势地形重要,再阐述占有优势地形比不上人民团结重要。并通过举例,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民团结的重要性。这种依照程度的重要性由轻到重排列的句子,就是递升层递手法。

②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毛泽东《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在这里,“平津”是指北京、天津两市;“华北”不但包括北京、天津两市,还包括河北、山西等地方;“中华民族”是指整个中国。它们的范围一个比一个大,所以是由小到大的递升手法。

③在这狭长的长街上,不知曾经留下我们多少的踪迹。可是坚且滑的石板上,使我们的肉眼怎能辨别呢?况且,江南的风虽小,雨却豪纵惯了的。暮色苍然下,飒飒的细点儿,渐转成牵丝的“长脚雨”,早把这一天走过的千千人的脚迹,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洗刷个干净。一日且如此,何论旬日;兼旬既如此,何论经年呢!明日的人儿等着哩,今日的你怎么能不去!(俞平伯《清河坊》)

“一日且如此,何论旬日;兼旬既如此,何论经年呢!”时间上由日—旬—年,年的天数比旬多,而旬的天数又比日多,数量上由少到多,层层递进,所以也构成递升的层递。

递降

递降就是指按照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多到少、由远及近、由深及浅、由高到低等顺序排列的层递。如:

①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兵法》)

在“用兵之法”的地位上,孙子阐述了“破全国”、“破全军”、“破全旅”、“破全卒”、“破全伍”,依照由大到小的、由多到少的比例进行论说,所以是递降层递。

②齐王使使者问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齐王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函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安乐吗?大王身体好吗?”使者不高兴地说:“我奉大王的命令出使你们国家,你不先问候大王的身体好不好,却先问年收成和老百姓,难道不是把贱的摆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摆在后面吗?”威后说:“不能这样看,如果没有好年成,怎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哪里会有君主?哪有舍弃根本而先问节枝的呢?”

在赵威后看来,年岁、百姓比君主更重要,她从收成问到百姓,再到君主,是由重要的问到次要的,由大的问到小的,所以是递降层递。

③敬爱的周总理啊,如果能用我们来换取您一年、一月、一日,哪怕一秒的复生,我们将争先恐后地献出我们的生命。(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

这个例句中的层递是按照时间单位由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的,由“一年”降到“一月”,由“一月”降到“一日”,再由“一日”降到“一秒”,这种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的排列即是递降层递法。

层递修辞举例(修辞方法连载8之层递)(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