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汉族人多吗(呼和浩特汉族习俗)

呼伦贝尔汉族人多吗(呼和浩特汉族习俗)(1)

呼和浩特汉族习俗

作者:魏铎

早期土默川地区的汉族人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河北、山西和陕西一带迁徙过来的农民,其中以晋北地区人数最多,他们大都是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的古长城杀虎口进入和林或清水河以后,来到边塞以外的土默川地区的。由于杀虎口位于古长城的的另一个关口张家口的西面,所以当时称为“走西口”或“走口外”,至今流传着当年的民谣:“山西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常年走口外,女人在家剜苦菜。”明朝末年,土默川地区的汉族人大约有5万左右,阿拉坦汗大量招募内地的汉族农民和手艺人开发土默川,到了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来到土默川的汉族人口已经超过了20万人,其中大部分人携家带口在这里定居下来。于是,汉族尤其是晋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就在土默川地区广泛传播,并影响和改变着本地其他民族的传统习惯。

汉族人来到土默川后,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大量种植糜黍、玉米、小麦、莜麦、荞麦,食物也以这些为主。他们保持着山西的饮食习惯,白面可以制成馒头、烙饼、焖面、削面、拉面、拌汤、包子、饺子等,莜面可以做成窝窝、鱼鱼、饨饨、圪团等,黍子可以做成油炸糕,这是红白事宴上必有的食品。许多汉族人家喜欢在夏天做酸米粥或酸稀饭,清热下火,消暑健胃。居住在归化城的汉族人,利用这里的新鲜羊肉制成美味可口、香浓不腻的烧麦,很快风靡全城。烧麦至今仍旧是呼和浩特市民非常喜爱的风味食品。

土默川的汉族人夏季种植黄瓜、西红柿、茄子、青椒、豆角等,冬春以土豆、白菜、胡萝卜为主,家家都会做大烩菜,都会用白菜、萝卜腌制清爽可口的烂腌菜。汉族人食用的肉类以猪肉为主,也吃牛肉、羊肉、马肉、驴肉、骆驼肉和狗肉,饮料主要是砖菜和花茶,尤其是砖茶味重,又能消食暖胃,所以很受大众喜爱,有条件的人家也熬奶茶喝。

早期汉族人来到土默川时,仍然保持着内地的穿戴习惯。男人们头戴毡帽,上身穿对襟袄,里面是红祖腰(坎肩式的内衣),下身是大裆裤,腰系一条红裤带,脚穿手工纳底布鞋。汉族人冬天为抵御寒冷,都爱穿羊皮袄,有钱人穿的是挂上绸布面子的羊羔皮袄,穷苦人只能穿白茬外露的老羊皮袄和大裆皮裤。女人们一般头戴花围巾,喜欢穿红袄绿裤或花袄蓝裤,脚穿一双小巧精制的绣花鞋。土默川的汉族妇女们,在长辈的严厉逼迫下从七八岁就开始缠足,两脚严重变形,如果谁家的姑娘没有缠足,不但家长会受到人们耻笑,姑娘也有可能嫁不出去。建国以后,土默川的汉族服装趋向于大众化,并废除了女子缠足的恶习。

汉族人来到土默川后,建起了大量的土坯平房,蒙古人称其为板升,是汉族“百姓”的音译,蒙古语“房屋”的意思。板升房以石头做地基,三面是土坯砌墙,正面为木制门窗,用白麻纸裱糊,后来才换成玻璃,屋顶是一面斜坡形,又叫“一出水”,用椽檩做架,粘土覆盖。板升房最大的特点是屋里盘着火炕,火炕的一头是灶台,炕内有多条烟道,连着后墙的烟囱,点火后不但炕上温暖如春,屋里也十分暖和,足以抵御冬季零下20多度的寒冷,因而有“家暖一铺炕”的说法。早年的归化城是一座有着各种豪华民居的热闹城市,归化城里的汉族人尤其是山西人,十分讲究建房起院,有条件的都盖起四合院式的砖瓦房,最大的有三进三出的院落,装潢考究,非常气派。

来到土默川的汉族人,也把内地的各种礼俗和习惯带到这里。熟人见面互相问候“吃了吗”、“做甚呀”。家中来客必先上茶敬烟,客人告辞必要送到门外。早年好友相遇,互相抱拳行礼,躬身作揖,如今都改为握手寒暄:“你好”、“再见”。

多年以来,土默川地区的汉族人非常注重人情交往和操办各种“事宴”。如遇结婚、晋升、乔迁、盖房或丧葬等事,必要向亲朋好友发出请柬或口头转告,非常隆重地设宴招待,这叫办“事宴”。尤其是红白喜事,被邀的人如果无特殊情况都会按时赴宴,并送上礼品或礼金表示心意,称为“随礼”或“搭礼”。因故不能参加,也要把礼金捎到,否则心里会过意不去。

土默川的汉族人一向看重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寿诞之日。婴儿出生满一个月要请亲友前来庆贺,称为“过满月”;婴儿出生满100天也要设宴请客,称为“过百岁”;婴儿满一周岁时要戴“长命锁”,大宴宾客。特别是孩子满12岁时,要郑重的发出请帖,邀请所有亲戚朋友和乡邻同事参加盛大隆重的庆典,称为“圆锁”。过去讲迷信认为,幼儿从小戴锁可以驱邪避灾,满12岁时要到庙中敬香还愿,并有简单的“圆锁”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圆锁”旧俗在破除迷信中逐渐淡化,但是近些年来,呼和浩特城乡兴起“圆锁”之风,大操大办,奢华糜费,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反感。

土默川的汉族人十分讲究一个人岁数中的“九”字,每当年龄中遇到九或九的倍数时,称为“逢九年”,都要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一条红裤带,图个吉利。汉族人还非常重视给老人们过生日,称为“过寿”,全家人聚在一起隆重庆贺,每人都要分享一碗长寿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