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二课词四首(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课文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十二课词四首(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课文知识点)(1)

一、整体把握

1.《渔家做・秋思》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苏州市)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人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已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江城子・密州出猎》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牽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可见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狩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里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酒食;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美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缘绕,余味无穷。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4.《满江红》

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节日最好的点缀和提示。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秋容如拭”。这里用一个“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烟的“风味”。家事国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端,无可名状。这让她更加思念远在东南、不能常回的故乡,也痛恨自己是女儿之身,不能走出家庭,为挽救民族危亡尽心尽力。“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折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树,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一句,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词的最后几句,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家庭和社会环境,就像一张无形的罗网,笼罩在词人身上。她还没有冲破这张网,已有“英雄末路”之叹,令人动容。词的结尾,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长,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之中。

事实上,秋瑾并没有徘徊在个人的伤感中不能自拔,她是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中秋节过后,她就离家出走,寄寓在朋友家。从此,她即融入了当时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当家庭女教师,参加妇女集会,接受进步思想。

二、素养提升

1.了解词的特点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一般来说,词都是分片的(除了极短的小令),层次感比较强。毎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词调词),韵位因调而异。每首词的词牌,只是标明了词的曲调,与其乐曲的原始内容大多无关。从风格上说,词比诗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多空灵转、回环往复之致。

2.感受豪放派词的风格。

范仲淹《渔家做・秋思》写边地秋景和将士情怀,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精神,可以说是豪放派词的先驱。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辛弃疾继苏轼之后,又极大地推进了词体的革新,在词中融入更多爱国热情,以及怀才不遇的伤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得情辞慷慨,意气昂扬,体现了辛词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晚清民主革命烈土秋瑾,多以词抒写情怀。她的词也多豪放语,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满江红》在风格上与苏、辛的豪放词颇为相近,可谓千载为邻。

3.理解各首词中的景与情。

《渔家做・秋思》采用的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法。词的上片,起笔即写塞外秋天的景致,突出了一个“异”字;下片因景生情,抒发了将土们的思多乡之情。词人的自我隐含在全方位视角的“共我”之中,含蓄而深沉。《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直抒胸臆,以情带景。词人的主体形象蹈厉张扬,十分鲜明,而狩猎的场景则由作者口中道出,成为陪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再写过去的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路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不可分制。《满江红》先写中秋景物,“篱下黄花”为特写,“秋容如拭”为概写。景物描写,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满纸的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从抒情方式上看,《渔家做・秋思》与其他几首词明显不同;从景与情的组合上看,苏词、辛词、秋词都各尽其妙,虽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渔家做・秋思》一词的风格?

这首词境界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而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描写真切,抒情深厚含蓄,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2.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他们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苏、辛两首词,不难看出同为豪放一派,苏、辛词在风格上是不尽相同的。苏词豪放之中更多了些旷达、超迈、酒脱,具有浪漫气息;辛词豪放之中更多了些豪壮、劲健、悲慨,具有英雄气概。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在“过片”上有什么特点?

词大多是分片的,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为“过片”。以双调词而论,上片与下片一般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曲的脉络。一般词家都追求“岭断云连”“水穷云起”之妙。本课所选的前两首词,都做到了这一点。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却突破了这种程式,下片的词意紧承上片而来,看不出“转”的意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结句言“沙场秋点兵”,下片开头继之以“马作的卢飞快”,完全是无缝衔接;《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下片,也紧承上片“苦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语句,继之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更为强烈的抒情,可谓一脉贯通。这不是词人故意不守规矩,而是有意为之。这样的过片,可以称之为“破格”。词人如此有违常规,造成了一种拗峭不凡的气势,词意更加纵横驰骋,抒情更加畅淋滴。

4.如何理解《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的“俗子”?

从这首词的语境来看,“俗子”当指词人的丈夫。这与“八年风味”的婚烟反思,与“青衫湿”的悲情是前后呼应的。从广义上理解,这首词中的“俗人”,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四、思考探究

1、《渔家做・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毫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峦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将士无寐……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者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答:“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3、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答:“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扬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4、《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