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朝廷制度最大的改革就是废除了将近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但是却不经意的弄出了一个比丞相制度还要厉害的内阁制度。那么大明的内阁制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他的运作法则又是如何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朝朝廷究竟是做如何运营:全国的各省,府,州,县把各地的奏章上送到通政使司汇总,经过此处汇总之后,再由司礼监的太监呈递给皇帝参阅,皇帝参阅过后,在由司礼监送至内阁,由内阁的阁臣在奏疏上批出处理意见,在送至皇帝处,由皇帝划勾,交由六科校对。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1)

《明使.职官志》就曾经记载过对于内阁的职权

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起初,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很多旨意和批注都是由内阁大臣完成,并没有实际的权利。但是随着明朝后来的皇帝越来越不愿意加班,甚至到最后连八小时工作都不愿意了,内阁大臣就变得越来越权高位重,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说说内阁,在真实明朝政治体系中地位和实力。

先来谈谈内阁大臣的第一个功能“献”。

比如说,国内发生了一件事情,皇帝对于此事有疑惑,就会咨询内阁大臣。大臣将对于此事的看法以及对策上奏或者谏言,就被叫做“献”

如果皇上采纳了这位内阁大臣的意见,就被叫做“献可”,要是皇帝不采纳,就被叫做“替否”。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2)

在这里,要首先说下,朱元璋设立内阁的本初,是为了负责给自己整理文件公文。但是朱元璋本人权力欲望强烈,且依靠自己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没有将权力旁落到内阁身上。

然而他的后代子孙,养尊处优,养在深闺处,自然而然无法像朱元璋一样能吃苦。所以慢慢的,也就从“秘书处”兼职到了“备顾问”的职责。

可以这样说,内阁在逐渐演化成一个皇帝的“智囊团”。比如说明朝的很多对外战争,以及对内的平叛都是由内阁大学士指挥和制定相应的战略战策。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3)

特别是万历三大征,这三场战役的获胜,不能不说是内阁的在背后辛苦的付出,又是调集钱粮,又是从国内征集士兵,要不然如果只依靠那个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恐怕结果就很难说了。

内阁大臣的第二个功能“为帝王师”

在明朝,内阁大臣是有义务和责任向皇帝和太子讲授儒家经典以及治国之术。因为如果你要能进入内阁,就必须是科举考试能进入一甲,进入翰林院,可以说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都是国家内最高学者。

比如说,内阁首辅高拱,就做过隆武皇帝的讲师,张居正就做过万历的老师,孙承宗也做过天启皇帝的老师。可以这样说,明朝的皇帝出于对自己老师的感情,也使得内阁这个行政机构逐渐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一种存在(因为在明朝的编制上,内阁只是一个皇帝的秘书处)

内阁大臣的第三个功能“票拟批答”

说到票拟,这个可以说是明朝内阁中内阁首辅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最为重要的凭借,因为票拟,是使得内阁大臣拥有了可以否定皇帝皇权的能力,这种权力的能量甚至超越了中国历代王朝大臣的权力。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4)

内阁首辅--张居正

朱元璋本来将千年的宰相制度消灭,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但是恐怕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想到,消除了丞相制度,却来了一个比丞相制度更为可怕的内阁制度。

这点道理,就像人类的疾病一样,每次人类消灭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就会出现另一种巨大的威胁人类安全的疾病出现。

比如先前,像水痘和瘟疫一直威胁了人类将近千年,像鼠疫就曾经带给欧洲将近两千万人的死亡,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因为被西班牙人所带来的水痘因此永远衰落,但是这些疾病被人类攻克后,又出现了艾滋和埃博拉。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5)

因此,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不是人能控制的,哪怕是贵为天子也无法改变的。

拟票就是内阁的大臣,以天子的名义草拟文书,以及从六部和各司送上来的奏章以及公文请示。在草拟之前,内阁首辅大臣首先会将所有的内阁大臣集中在内阁商谈好问题的解决办法。

然后再和皇帝共同讨论,研究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再由内阁草拟成文字,下达到六部各部门执行。所以说,明朝的内阁就几乎是唐宋时期,中书省,门下省,以及翰林院的综合机构。

这样方便的操作,就使得明朝的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皇帝中给人感觉最为慵懒的主要原因。毕竟,人的行为,都是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制度下,明朝出现了武宗,嘉靖,万历,天启,光宗这样的皇帝也就不奇怪。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6)

明朝六部和各司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中间没有宰相,而皇帝的政令和批复都是由内阁大臣草拟以及批复。

更为重要的是,内阁同时也是大明皇帝的智囊团,再加上明朝皇帝一个比一个慵懒,因此明朝皇帝的权力和意志经常就被内阁大臣压制住。

那么票拟制度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所有的奏疏先全部送至内阁,内阁大臣阅览所有的奏疏后,写出内容大概,既“引黄”

二:阁臣用小票写出奏疏的应对方案,这就是票拟。

三:随后大臣会将“引黄”‘和“票拟”贴在奏折上,皇帝会在大臣“票拟”的奏章上用红笔“批朱”。在明朝的中后期,因为明朝皇帝越来越懒,很多时候,这最后的朱批都由皇帝交给秉笔太监来“批红”,皇帝只要语音就可以了。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7)

批红

了解明史的人,现在知道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为啥权力那么大了吧,他自己票拟,再交给当时他的好战友兼好兄弟的秉笔太监冯宝“批红”。几乎是无缝隙直接对接,自己写的奏折,自己给“票拟”再自己“批红”,玩的是一身劲。

张居正也正是因为由此套路,才可以在言官众多的大明朝廷中,一意孤行的实行自己的改革措施,才将差点被嘉靖搞休克的大明朝又奇迹般的中兴起来。

四:如果,皇帝不同意内阁大臣的意见,就会有两种办法处理,一个是把奏章重新返还给内阁,让其重新“改票”。另一个是内心很纠结,自己也不知道改如何处理,但是感觉大臣给的意见不满意,就会将暂时留下来,暂不处理,叫做“留中”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8)

明朝内阁大臣--李东阳书法

票拟权,本来是内阁大臣集体拟票,再交给皇帝。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拟票的权力也逐渐到了首辅手里。史书记载:

“居首者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

票拟权的绝对垄断,使得票拟权力成为了首辅的个人“特权”,就连次辅都没有权力。

五:封驳权

明朝的内阁几乎是所有当时读书人的终极梦想,首先权力很大就不用说了,这其中还有一阁超级厉害的地方,就是内阁在拟票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厉害的权力“封驳权”。

说白了,就是皇帝下达的指令,如果内阁经过探讨后,觉得不适合,或者有违民意,就可以将次御令封上交还给皇上。

万历时期,因为太子的问题,使得大明的朝廷官不聊天,万历皇帝终于扛不住大臣的疯狂攻击之后,终于熬不住,下令封皇长子为太子。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9)

沈一贯

但是这个指令刚下,万历就后悔了,想撤回这个指令,但是此事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就封驳了这个上谕。

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内阁首辅有这样的权利,但是这个技能不到万不得已,首辅是不会使用这样的办法的。

毕竟,这样做的代价,有可能会让首辅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封建社会,皇帝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内阁首辅这样做,很有可能会将自己送进大牢甚至到菜市场。

内阁大臣除了以上的职权外,还有其它的职责。

内阁大臣除了是大明王朝中读书人的佼佼者之外,在军事上突出表现,也是让人不觉惊叹。像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中的总指挥就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化龙,还有崇祯年间抵抗满清入侵的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及镇压流民的大学士杨嗣昌

由于内阁的成员,依据明朝祖制的话,只能是五品。为了提高内阁的地位,这些内阁大臣都可以兼职其它的职务,比如太子太傅,太师,太傅,以及三公之位。

明朝内阁设置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10)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存在,最为厉害的组合是内阁首辅兼职太傅,再兼职吏部尚书。这一下子,就是基本上是无敌的存在,行政权和人事权都在自己身上。由此可想这是多么厉害。

明朝的内阁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一些懂得治理的人,弄到一起,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又就是,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差那么多,其寿命还比清朝好要长的原因。

之所以明朝会灭,其中有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太勤奋了,一个养在深闺的人,什么都不懂,又没有见识过民间的疾苦,但是却在哪里都瞎指挥,十七年的时间,就换了五十多个首辅。不懂的皇帝指挥懂的大臣,最后大明灭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