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源自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希特霍芬(又称李希霍芬,1833~1905年,Richthofen Ferdinand Von),后来广为流传,被学界接受。“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文明交往的代名词。至于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而不是称这条路为商品交易中最为丰富的瓷器、香料之路,有学者认为,不管是丝绸像之路名称的来历究竟怎样,这一说法都代表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互通有无的文化交流。刘迎胜在他的著作《丝绸之路史研究论稿》中做了相关的解释:

佛教、聂思脱里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中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武器的西传,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如果把名称改为“香料之路”或“瓷器之路”,反而限制了这个项目自身的含义。能够涵盖古代东、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而且为世界各国学者所接受,唯有“丝绸之路”这个词,所以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采用。

《汉书·地理志》有一段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这段文字在我国海外交通史或者贸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段记载所描述的印度洋航线,不仅是我国航海史上有官方记载的第一次远洋航行,而且是当时世界上两条最远的远洋航路之一。“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所开拓的横贯亚洲大陆的商贸通道被西方称为‘丝绸之路’,这条海上航线主要是‘黄金杂缯而往’(指各种丝绸作物),故而被后世的研究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其航行路线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朝中叶以前,东西方基本上以陆路为主。但陆路受到很多局限,比如陆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靠马匹,骆驼等,时间长,运费高,风险大,单次的运输量非常少,瓷器等易碎。相比陆路,海上丝路更加便捷,更为重要的是,唐代中叶之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北方大批有识之士避于江南”,“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唐代国力强盛,而且采取了广泛又全面的对外开放政策,重视海外贸易,极大地促进了海上丝路的发展,前期主要是依靠陆上丝绸之路,后来海上丝路也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贾耽在《新唐书·地理志》中介绍“广州通海夷道”时介绍了南海通向阿拉伯的航路的具体走法:

这条航路把东亚、东南亚、南亚、波斯湾以及东非等地连起来了,开始了洲际间航行。它是当时举世航线最长,航区最广,规模最大的航路。连一些擅长航海的民族如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南洋人等,都没有如此宏大气魄。不少学者指出:应该承认中国人在开导阿拉伯人近东航行中的贡献;波斯湾的商人乘坐中国的大船才完成他们头几次越过中国南海的航行。

到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成为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唯一的交往纽带,中阿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相互的了解更加深刻。当时与中国交往的国家“有国千余,所知名者特数国耳”,但是阿拉伯世界在他们心中“诸藩国之富盛多宝者,莫如大食国(阿拉伯帝国)”,“其国雄壮,其地广袤,民俗依丽,甲于诸藩”。可见宋元时期阿拉伯帝国在诸藩中居于首位。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人虽然没有“丝绸之路”的提法,但他们有“中国之路”的提法,其所指应与“丝绸之路”无异。“这一提法或称谓对于自古以来以友好交往、和睦相处为主旋律的中阿两大民族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和无可类比的亲切感。”中世纪阿拉伯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麦斯欧迪在其名作《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中有以下记载:

资源相传,有个呼罗珊国撒马尔罕城的商人,带了很多货物外出经商,行至伊拉克又进了不少货,然后向下(即向南)走来到巴士拉。他上船从海路前往阿曼,然后再到开莱特(旧译茵罗)。这里差不多正[是中国之路(Tariq al-Sin)的一半。

伊本·胡尔达兹卜的《道里邦国志》中也有描述中国之路的内容:

从栓府至中国的第一个港口鲁金(Luqin)(今越南河内),陆路、海路皆为100法尔萨赫。在鲁金,有中国石头(不详,待考,似为玉石)、中国丝绸和中国的优质陶瓷,那里也出产稻米。从鲁金至汗府(Khanfiu,即广州),海路为4日程,陆路为20日程。汗府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汗府有各种水果,并有蔬菜、小麦、稻米、甘蔗。从汗府至汉久(Khanju)为8日程。汉久的物产与汗府同。从汉久至刚突(Qant)为20日程。刚突的物产与汗府、汉久相同。中国的这几个港口,各临一条大河,海船能在河中航行。这些河均有潮汐现象。在刚突的河里可见到鹅、鸭、鸡。中国的海疆很长,从艾尔玛碧勒起始,终至另一端,有两个月行程。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古籍中对于通往中国的道路的记述比较多,但需要注意的是,雅古特的记述对于丝绸之路上通往中国的道路的研究似乎没有太多新的信息。但从他先海后陆、海细陆粗的记述特点看,或可从侧面再次验证学者的一个共识,即在他所处时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翻越崇山峻岭外,更为严峻的是受到西域各国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而经常受阻中断”。“与此同时,中阿间也尝试通过海上丝路进行贸易,并建立了初步的海路贸易联系,成为中阿陆路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发展,为唐中期以后中阿海路贸易取代陆路贸易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典籍中对通往中国的海上交通路线的记述非常之多,也非常之细,这些记载除具有文献意义外,也是当年来华阿拉伯人的航行指南,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否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达最早是由阿拉伯大食帝国与中国隋唐时代的亚欧陆路经济文化关系奠定的。中国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远播于非洲、欧洲、西亚、南亚的各个地区,阿拉伯人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 ****** ******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1)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2)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3)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4)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5)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6)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7)

古丝绸之路是在中亚吗 阿拉伯地理古籍中的(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