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的意思解(只言片语忆芳华)

王金凤:只言片语忆芳华

只言片语的意思解(只言片语忆芳华)(1)

(作者提供图片)

只言片语忆芳华

——祝贺聊城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庆

文/王金凤(山东聊城)

从互联网看到母校聊城一中建校八十周年校庆的消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年七十多岁,旅居美国也有十五年了,但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乡和亲人,听到母校八十周年校庆,更是彻夜难眠,那五十多年前在聊城一中求学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但年龄大了,文字功夫又差,回忆也只能是只言片语,追忆当年在聊城一中度过的芬芳年华。

我是1964年考入聊城一中的。当年的聊城一中名气很大,我所在的小学是河东街小学,老师一直教育我们:考上了聊城一中,就等于考上了大学。所以,我在小学四、五年级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考上聊城一中。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聊城一中的入学通知书。老师和家长都为我感到高兴,我们那一届河东街小学毕业两个班共60多名同学,只有包括我在内的5名同学考上了聊城一中,可见考一中难度很大。

父母为我高兴之余,也为交学费和生活费感到为难。因为家里姊妹多,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工资,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就很紧张了,我去上学住校,要交学费和伙食费等,又要从家里拿出一部分钱来,家里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母亲很发愁,父亲说:先给孩子把钱交了,考上一中不容易,我们在家里慢慢再想办法。又对我说:你别担心,只要好好学习就成。出去在外,能有个净干粮吃,也许比在家里整天吃糠咽菜要好些,保住身体重要。

我牢记住父母的话,心想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报答父母的恩情。

说到考一中,还有一段小故事。那是我上了一中后,有一次,教语文的马老师带我们到学校农场麦收,在劳动休息的时候,马老师告诉一件关于我们这届学生考试的趣事。当时各小学为了争取升学率,就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给毕业班的同学模拟考题,俗称“押题”,如果搞准了,同学们考试肯定得高分。那年考一中的作文题是《记一位三好学生》,谁知这个题目让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押准了。马老师当时负责批改作文,他说打开实验小学考生的作文,开头都是:“铛铛铛,上课的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说今天我们选三好学生。.......”千篇一律,所以,没有人得高分。后来传出去,这篇作文的开头成了笑话,时隔五、六十年,同学们聚会时大家还会说起此事。

我所在的河东街小学,因为作文没有押中题,反而成了好事。在小学期间我的作文一直很好,估计考一中应该得了高分。

当时上初中是学俄语,俄语发音有很多卷舌音,而且是连续的发声。我们上俄语课,许多同学连续的卷舌音发不出来。老师就让大家回去练习,从一个音节的“得-----”开始发音,然后两个音节,三个音节。下课后,班里一片“得儿---”声。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俄语的卷舌音可以连续发出声来。

星期天回到家里,我把刚学的几句俄语讲给妹妹、弟弟听,大家都很惊奇,感觉到我会说外国话了。我想到妹妹、弟弟将来也会考上中学学俄语的,就告诉他们,应该现在就学会俄语的卷舌音,因为老师说,年龄越小发音越容易。我让妹妹弟弟跟我学卷舌音,没想到一会儿他们就会了,而且发的音比我还来得流畅,看来老师说的没错。

谁承想历史变迁,反帝反修,俄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我教给妹妹弟弟的俄语卷舌音再也没有了用场。

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外,当时全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聊城一中也不例外,在学生中开展了学雷锋拾金不昧的活动。不到一年的时间,拾金不昧捡来的东西就堆满了一间房子。学校里就安排我和同学解洪臣、朱哈拉湖(当年聊城地委书记朱永顺的女儿)等负责办一个展览,展示这些物品,表扬拾金不昧的同学。

接到任务后,我们几个人积极性很高,完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这些物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各种衣服给假人穿戴起来,摆出各种姿势,栩栩如生;用捡来的笔摆成树木的造型,硬币、纽扣组合成各种图案;让拾金不昧的同学事迹配上照片贴在展板上,使整个展览生动活泼,参观者既受教育,又有艺术美感。展览办好后,各年级轮流参观,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一致的好评。

刚刚进入初中,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少同学来自农村。难忘那一次学校组织篮球赛,我们好多同学在乡下根本没见过篮球,更不要说篮球比赛规则了。班主任临时在班里跳了几位身材高的同学上场,大家在场上为抢球乱作一团,我们没上场的同学大声呼喊给他们助威,场上的同学奔跑的很卖力,但很长时间就是投不进一个球。突然,我们班的张清桂同学,双手往外一扔,球居然投进了篮筐。瞎猫碰到了死耗子,为我们班得了两分,大家激动地热烈鼓掌。

我还记得我们上初中的时候,一中的东校园进了大门一侧有一口水井,水井上安装着一架水车。天气较热的时候,每逢下课,就总有同学跑到水井台上,有的同学推水车,转过几圈,清凉的井水就从水车的出水口汩汩而出,想喝水的同学就趴在出水口,喝上几口井水,真是沁人心脾。我有时也赶来喝这里的井水,奇怪的是大家没有人因为喝生水而发生闹肚子等,也许当时大家习惯了,没有现在人这样娇贵。

聊城一中西院里有座教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堂的高处是钟楼,那里挂着一口大钟,每天早上,清脆的钟声响起,我们赶紧起床,来到操场跑步锻炼;钟声再响起,我们坐到教室里上课学习;晚上,熄灯的钟声伴我们进入梦乡。应该说,我们在一中的学习生活,是伴着钟声走过来的。那悠扬的钟声,也永远留在心底的记忆里。

我至今记得,敲钟人是一位当年五十多岁的范师傅,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冬天戴一顶黑呢子帽。身材不高还有些驼背,但看样子很严厉,我们都有些怕他,看他来就躲到一边。他在钟楼上敲钟,我们在远处看得很清楚:他拉开架势,由于驼背而侧着身体,使劲全力拉着敲钟的绳子,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一般。他敲钟的架势和表情,常常引来调皮学生模仿,引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但整个学校的活动作息,确实是按照范师傅的钟声进行的。

教堂的大礼堂,是学校有重大活动的场所,每年的开学和毕业典礼,也是在教堂的大礼堂里进行。全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热闹的会场场面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在大礼堂召开学生大会,会议进行到中间,忽然传来一阵惊叫声,前排有几排连椅连人带椅漏了下去。原来大礼堂的木质地板发生了断裂,造成了地面下塌,部分同学受了轻伤,我们也吓得不轻。事后,有人传出来消息,说在大礼堂的地下室,发现了当年外国人留下的酒窖,还找出了不少洋酒云云,也不知是真是假。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已跨过古稀之年,那往昔在聊城一中的芳华岁月也只剩下回忆的只言片语,当年的班主任老师于子凡,如果健在的话应该高寿近九十了吧?在太平洋彼岸的异国他乡,祝愿我的老师健康长寿,祝贺我的母校聊城一中迎来她八十周年华诞。不论身在何处,今生在聊城一中度过的求学生活,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聊城一中第二十六级一班 王金凤

2022.11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只言片语的意思解(只言片语忆芳华)(2)

只言片语的意思解(只言片语忆芳华)(3)

只言片语的意思解(只言片语忆芳华)(4)

作者简介:王金凤 女 1949年出生,山东阳谷县人。退休前任聊城鲁西化工集团某分厂工会主席。聊城一中老三届毕业生,喜爱文学及音乐,多年来一直练习写作。十年前随女儿移居美国,现居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只言片语的意思解(只言片语忆芳华)(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