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

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谁也不服气谁,他们会在文章上进行比拼,一句“小镇做题家”的调侃,让大家好像内心都受到了一点点的伤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小镇做题家,他们的名篇一直为人所传唱,还有一些作品,或许不是他们所作,也被按在了他们的名下,只为提高作品的知名度,一树梨花压海棠相传就是这样被安在了“小镇做题家”苏轼的头上。

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1)

愤青的“小镇诗人”

苏轼是自宋以来,最为浪漫豪放的诗人之一,出生在偏僻的西蜀地区,在二十一岁的年纪出蜀奔赴繁华的汴梁城,走向自己一生的梦想,誓要做文能提笔安天下的一代能臣,苏轼是标准的“小镇做题家”,最后和自己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一起名流史册,成为“三苏”学士,留下了无数的名篇。

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2)

愤青的苏轼感受到了吏治的不正之风,内心不满下多有诗文调侃,结果在要升官的时候被人抓住了把柄,终因“乌台诗案”流落黄州,开始了自己的日夜饮酒的生活,苏轼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在黄州的小镇上开启了江海寄余生的生活。

在黄州“小镇”的生活,苏轼还写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来表述自己对于英雄的怅惘,苏轼的情感不仅表述在忆古昔和人生,对自己的妻子也曾深情脉脉,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真情实意,才会有人将“一树梨花压海棠”这样的句子安在苏轼的身上。

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3)

和“老顽童”张先的唱和

张先是宋朝的老顽童,和苏轼是差着时代的,然而忘年交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多的感同身受,只需要大家有着共同的雅兴就好,宋朝是文人做官最美好的时代,从社会底层到皇宫大内都给与了最多的宽容和艳羡的目光,而张先一辈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活出了自己文人的潇洒,人生八十了还要纳妾。

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4)

都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八十岁的张先看上了妙龄的女子,想要人生回到那个春天,自己写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内心有着小小的激动,或许男人至死都是少年,渴望青春的美好,彼时年轻的苏轼,望着这位老前辈说出了自己的调侃。

苏轼只是调侃地说道“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缪做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内心也想看看这位老前辈到底是如何养生的,问道取经后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美好人生。

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5)

“开车”的出处

苏轼对于张先或许尊敬,可内心应该也向往那样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人写下“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用词过于直白,毫无“巫山云雨”的那种隐喻,可是当年曾经调侃过张先的众位诗人,也只有苏轼在当日唱和留诗,于是就有人将这首诗安在了“小镇苏轼”的头上。

“一树梨花压海棠”最早是明朝人收录在《尧山堂外纪》里的故事,没有明确的指示人物,后来在国外电影《洛丽塔》第二次的修订中,这一富有中国文艺气息的名字作为了电影的名称,只是人们翻阅历史的故事,只发现了苏轼和张先的唱和,符合故事的描述,阴差阳错的作者就成为了苏轼。

苏轼写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6)

苏轼背锅的诗句,其实还有着渣男的鼻祖人物的加持,元稹这位到处留情的大人物,看到美女就不忍心留下赞美的诗句,曾经写道“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不知后来是谁编了这样一首无名氏做的诗,因缘际会成为了苏轼名下的作品。

结语

每一个时代都是无数像“苏轼”这样的小镇青年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靠着他们的努力让这个社会能够正常地运转着,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而当名气到达了一定的地步,就有人开始模仿超越你,站在顶点的时候,就算不是你的,有时候也会安在你的身上。

自从黄州之后,死去了一个“苏轼”,活着的成为了“苏东坡”,人生至此旷达,就算知道了自己的名下有这样的一口锅,或许也是一笑了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