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

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1)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很少有喜欢戏曲的。年轻人终日追星,喜好流行音乐,提及戏曲却莫肯一顾。而我喜好戏曲,尤好家乡大地上之秦腔。

小时候,总是爷爷带我去看戏,附近村子哪里有唱戏的,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2)

搭台子唱戏可说是十里八村的一件大事。每每有哪个村子唱戏,其余村子人流经过的密集之处必然张贴有大大的戏报,红纸黑字,写明唱戏的村子名称与每天的剧目,大凡经过的人都会上前看上一眼,而后口耳相传,很快村子里的人就都知道了。

一般戏剧团会在村子里选一宽敞处,作为戏台所在。

搭台子也很利索,戏班里六七个汉子辅以三五村民,不消多大功夫,一座钢筋铁骨,罩之以绿色行军帐篷帆布的舞台就立了起来。戏台眉头,必然挂着红色卷幅,上书某某戏班或某某剧团。台面是木板铺就,盖上一层红色尼龙毯子。

▲图片来自网络

演出当天可热闹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大都提着板凳或拎着马扎,熙熙攘攘。

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平日里很少见的各种商贩了,也不知是从哪里得来得消息,都出现在戏台周围,趁着人多经营一下生意。这些商贩有卖糖葫芦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卖甘蔗橘子的,支炉子爆米花的,后来还有卖棉花糖的,有时竟也有烧铁锅铝锅的,可谓花样繁多。

所以,一有唱戏的场子最高兴的自当是小孩子。大人在看戏,孩子们就三五成群,这个摊贩前瞅瞅,那个摊贩前看看,有里攥上三块五块,自觉富裕,好像过年一样。

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3)

戏一般唱两三天,一天之中唱两场,有时是上午下午各一场,有时是上午傍晚两场,也有晚上的,灯光下更是好看。

每场戏都是唱个全本,约摸两三个小时就能完,像《王宝钏》这样长剧,则分全天演完。每天正剧开场前都会演上一两出折子戏热场,例如《三娘教子》、《周仁回府》、《斩单童》等等。

小时候最不爱看折子戏,因为只是故事的一段,情节不完整,我喜欢故事有始有终,所以更爱看本戏。折子戏开唱的时候,一般都跟着小伙伴去溜达,或买些好吃的,或去后台看看演员化妆,直到本戏开始才会乖乖坐在爷爷身边或腿上认真看戏。

后来才知道,这折子戏才是精华,一般能唱折子戏的都是剧团里较出色的角儿,因为折子戏起到热场的作用,功夫不到家的演员是做不好的。

因为是男孩子,小时候看戏喜欢看男性角色,爱看花脸、老生、武生戏,什么《下河东》呀、《铡美案》呀、《金沙滩》呀都是心头大爱。对于女性角色的青衣旦角,是唯恐避之不及,《游龟山》、《白蛇传》等旦角主打的剧目都是看不下去的。

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4)

▲秦腔《铡美案》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想来,只有《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和《五典坡》里的王宝钏是我比较喜欢的旦角吧,可能是因为正旦有点男性的浑厚。

正剧开演,原本嘈杂的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台下观众都认认真真的看着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听着演员的每一句唱词,每一句念白。演员们也都使出浑身解数,唱念做打,把台下的十年功充分释放在舞台上。

虽不如林嗣环《口技》中人们跟着口技人不停变化感情色彩那样,但舞台上演员每一句精彩慷慨的唱词和扎实的基本功都会引起台下的阵阵喝彩。正义战胜邪恶,也是少不了掌声的。

一本戏下来,演员观众各自满足,摊摊贩贩也都有进账,于是就都散了,待下一场再相会。

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5)

忘了是哪位名人说的话:中国的戏曲多悲剧与苦戏。这话不假,因为中国的戏剧真正是为老百姓所作的,所有戏剧人物所经历、所遭遇的悲情与不公,都是隐约可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看到的,是最能引起老百姓共鸣的。

虽然悲剧苦戏多,但秦腔里绝大部分的剧目都是以大圆满为结局的,像《铡美案》最后斩了陈世美,《黑叮本》最后除了奸臣,《对银杯》兄弟相认,《窦娥冤》也得以沉冤昭雪,更像是表达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愿望,虽然生活伴随着苦痛,但结局一定会是好的。这可能是最质朴、最传统的中国愿望吧。

过去的图景一定是这样的,村里搭台子唱戏,田间地头忙活的人们放下手头的锄具,赶去看戏,一袋烟,一缸茶,美美的看上一下午。

儿时最喜欢听的秦腔(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看了)(6)

▲图片来自网络

以前年少,每每想到舞台上的场景,自己就拉出家中浴巾床单裹挟在身,拉出硬纸板做成各种冠冕,手执一长棍为兵器,握一掸子为战马,学着印象中演员的动作,在家里、在村头,做着自己的“英雄梦”,这是记忆中的童趣。

秦腔一声吼起来,这话不错,八百里秦川沟壑纵横,不用吼的是听不太来的,再加上秦人生性豪迈,不拘小节,嗓门都大,故而秦腔要吼。外地人听秦腔可能觉得太过粗狂,不太好接受,这也是事实,可能只有在这广阔的土地上体会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韵味吧。

可惜秦腔太老了,老到不为年轻人所欣赏所接受,现在看戏的可能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秦腔对我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它是我对童年的记忆,是我与爷爷的爷孙情,是我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希望它在未来能更广泛地传唱开来,在这黄土地上,焕发勃勃生机。

秦腔

梨园一曲梦正好,字字句句总关情。

安得百姓喜悦色,聊慰赤诚吾乡心。

    作者:元贞同学

爱听戏的年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