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遇到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四个倒挂现象

“问题生教育”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不应该是一大部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这就是“倒挂”现象!这既是教育低效率的表现,也是教育低效率的一个原因。

具体来说:有四个“倒挂”现象!

中小学遇到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四个倒挂现象(1)

第一个“倒挂”现象:管理工作精力多,教学工作精力少!

学校有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两大类,教育工作包括教育与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包括各种评比,活动,开会等工作。按道理,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用在教育方面,然而事实上教师用在管理方面的精力反而多于用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精力。

第二个“倒挂”现象:脱离教学的教育多,教书育人的教育少!

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本应该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主要通过教书来育人。然而现在教师的主要精力却很难真正用在教学方面,他们的精力相当一部分用在了脱离教学的教育方面了,比如进行一般的说教、搞主题班会和脱离教学的活动等。即使在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精力也常常并非用在真正提高备课水平和讲课艺术上,而是用在了“教学管理”方面,比如催逼作业、制造应试气氛、分数排队、整理内务、应付检查等。

第三个“倒挂”现象:重视少数“问题生”,忽视了大多优秀生!

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到多数人的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把重点放在问题生上了,因为害怕“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结果满脑子都是“老鼠屎”,忽视了那锅粥。

第四个“倒挂”现象:遇到问题生先治病,后诊断,本末倒置!

当出现了问题生,老师们往往想都不想,上手就管,碰到了钉子也不琢磨是怎么回事,只会继续和学生较劲,给家长打电话。这就正好把主要精力放到次要方面了,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正想解决他的问题,或者最起码把他稳住,最重要的事情是诊断、分析,看他到底问题在哪里,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问题生,属于什么程度,要教育他应该从哪儿切入,总之应该多研究多思考,少说少做。

中小学遇到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四个倒挂现象(2)

通过这四个倒挂现象,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工作科技含量很低,效率低下,是粗放型的,正如经济中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样。在问题生教育上,这种倾向尤为明显,而且多年来没有很大变化。

我想,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直接用在教育问题生的时间反而应该更少,而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教师,几乎可以肯定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到挂钩的。他们往往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不仅教学质量差,而且会感觉“越教越累”。如果直接用在教育问题生上的时间减少了许多,效果却提高不少,那才是真正优秀专业的老师!

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应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过多的精力!

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对问题生的教育可以简单化处理,正相反,教育问题生就怕简单化,越是简单化,教师越吃力不讨好。在思维方式方面,我们要注意:我们是在一个网里面做事,而不是在一条线上做事。人有线性思维的天生弱点,因为这样省脑筋。几乎所有的教育失败的案例,都包含了家长和教师的线性思维。比如,你犯错了———我给你讲道理了———你认错了———于是你就应该改了。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线性思维。一旦孩子不改,或者重犯,家长和教师就会大呼“不可能啊,他明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怎么又犯错了?”。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一个人犯错也好,改错也罢,都是网上的一个点,这个网上有很多变量,互相影响,非常复杂。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和教师在教育问题生的时候,就会考虑更多的变量,慎重行事,而且他的期望值就会比较实事求是了。也就是说他不会再那么天真了。目前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想法相当地天真幼稚,就是直通通一条线,以为输入某个原因,就应该出某个结果。他不知道这条直线是会拐弯的,因为那本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网上的一个小线段。任何一个问题,比如不专心听讲,只要一展开,就是一张网,所谓一沙一世界。我们进行问题生教育,一定要使自己的头脑复杂一点,这样才可以少犯错误,少做傻事。

中小学遇到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四个倒挂现象(3)

时至今日,环顾校园,问题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新新人类,愈演愈烈。学校和教师在教育问题生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感情,工作的科技含量却始终没有多大的提高,教师应付问题生,大多采用陈陈相因的、一般化的、习惯性的对策,在低水平上做简单的重复劳动。所以,当务之急依旧和过去一样,与其说是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

问题生是病人,要给病人看病,前提是医生要合格,要有专业的技术,要先诊断后治病,否则老师只会感觉“越教越累,问题生越教越多”。教师常常穷于应付,精疲力竭,常有江郎才尽、黔驴技穷的感觉,甚至沦为心理病人。

“我被气疯了”,“你怎么回事,又打架骂人了?几次了?”这是老师和学生常见的对话。现如今教育以面临困境,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工作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