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是如何取胜(田忌赛马)

本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低调de专属。

“田忌赛马”是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典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虽然“田忌赛马”中“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思路和方式十分巧妙,然而使“田忌赛马”成立的苛刻条件同样不可或缺,甚至在重要性上更甚于巧妙的破题思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面临更加强大的对手时想要借鉴“田忌赛马”的方式取得优势,却仅仅代入了敌我力量总体有差距、我方在某些方面强于对方的背景条件就谋划着“以弱胜强”,忽视了“田忌赛马”成立的苛刻条件,最终其策略往往沦为颅内自嗨,甚至是掩耳盗铃。

以下为“田忌赛马”的原文。虽然很多人知道大致内容,但正因只知大概忽视了细节,导致了理解的重大偏差: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田忌赛马是如何取胜(田忌赛马)(1)

显然,“田忌赛马”需要满足两个非常苛刻的条件才能成立:

  1. “赛马”的情境——所有的竞争处于同一维度下。
  2. 能做到“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巨大的信息差优势

竞争处于同一维度下包括但不限于每一次竞争的竞争内容相同、竞争起始终止条件相等、所受外在影响相当、对于最终胜利的贡献程度相等。三局两胜制的赛马游戏中,三局都是赛马而不是一局赛马一局喝酒吃肉一局势力互lou,赛马赛前的进食喝水情况相当,马蹄铁的安装情况舒适,赛马每一局的胜利不存在加倍或超级加倍,齐威王没有以帝王之威要求“我赢一局便是赢”“怎么样都只能我赢”……第一条通过某一足以决定成败的维度降维打击;之后两条通过场外干扰影响竞争公平;最后两条通过权力解释或修改胜利条件。以上列出的影响成败的方法往往对于强势一方更为有利,甚至是只提供给强势一方的专利:多维度的博弈竞争中,强势一方往往在更多维度上具备对弱势一方的优势,或者在某一足以决定竞争胜负的维度上具有碾压性的优势。齐威王的权力、可调用的资源等都远远多于田忌,赛马做手脚、规则做更改显然对齐威王更容易,甚至完全是齐威王单向行使的手段。现代职场中下属与上级的竞争,下属可能握有长得帅、能力强、更努力等更多维度的优势,但上级在人脉维度的碾压往往足以决定竞争的胜负。即使下属优势明显,上级由于权力在握,可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引导环境冷暴力、恶意挑刺等方式影响竞争公平,如握有下属绩效评定权、升迁决定权则可以重新定义下属的“能力”、“成果”,一心找毛病总能找到。如果对竞争维度不做限制,即便决策高明,结果也往往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全方位碾压。

巨大的信息差优势在“田忌赛马”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田忌和孙膑在决定己方的布阵时已经知道了齐威王的布阵,齐威王的决策对于弱势一方的田忌和孙膑来说是透明的,而他们的布阵对于齐威王来说是不透明的,巨大的信息差优势才是孙膑能够排出获胜布阵的关键。这样巨大的信息差使得“田忌赛马”甚至不属于“博弈”的范畴:“博弈”要求博弈多方的策略不完全透明,而齐威王的策略对于博弈的另一方是完全透明的。试想一下:假如齐威王一方与田忌一方的信息完全对等——双方都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决策,通过排列组合可以轻易算出田忌一方的胜率仅为1/36(一共有A33*A33=36种可能组合,唯有“田忌赛马”这一种组合时田忌一方胜利)。若是这样的情况,即使孙膑的兵法再精通、对博弈的理解再深恐怕也很难完成“田忌赛马”。更何况之前已经提到“强势一方往往在更多维度上对弱势一方具有优势”,而信息也是一个维度,甚至是极其关键的可以影响竞争成败的维度,信息差优势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优势,而不是弱方对强方的。现代生活中强势一方运用信息差牟利的案例比比皆是,弱势一方则往往因为信息差受到伤害。更多的时候,弱势一方根本获取不到这样的信息差优势完成“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是古时流传下来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对现代生活有着不俗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田忌赛马”的局限性以及苛刻的前提条件,不要丧失对强弱对比的判断能力,更不要产生“万物只要弱势皆可田忌赛马”的迷之自信。与我而言,“田忌赛马”有如下的指导意义:

  1. 以弱胜强绝非易事。相对不俗的客观条件、冷静清醒的头脑、高超的决策缺一不可。有时甚至需要一定的运气以及强势一方的宽容或疏忽。
  2. 以弱胜强在越简单、竞争维度限制越大的情境下越容易达成。相对来说,越简单、竞争维度限制越大的情境下强者对弱者的优势越不明显:赛马游戏中有“田忌赛马”,军事战役中有“破釜沉舟”……但是在竞争维度更多更复杂的情境如国家之间博弈、经济基础之间博弈中,我还没有见到过以弱胜强的案例甚至口号。更多的则是通过团结、同盟等方式试图改变强弱对比,如反战的“反fasces同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