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有几个皇陵(清西陵泰陵清西陵的第一座皇陵)

‬前言: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清西陵有几个皇陵(清西陵泰陵清西陵的第一座皇陵)(1)

清西陵泰陵

墓主介绍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在功绩上:雍正首先取消了千百年来的“人丁税”,实行了有利于贫农的“摊丁入亩”,这个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西陵有几个皇陵(清西陵泰陵清西陵的第一座皇陵)(2)

清雍正皇帝

建筑构造

清泰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

进入大红门,面对宏伟的古建筑群,人们不禁会问: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后,已在遵化县马兰峪开辟了清东陵,为什么雍正不随祖父顺治,父亲康熙葬在清东陵,而又另选陵址,在易县新开辟清西陵呢?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爱新觉罗氏,名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其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康熙三十七年封多罗贝勒,时年二十岁。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晋封为和硕雍亲王,时年三十一岁。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崩于畅春园,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时年45岁。第二年改元,年号雍正,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卒年58岁,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初二葬于泰陵。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为颂扬他的功劳,于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05米,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bixi)一 对,各驮石碑一统。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 功德。在碑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高达12 米,华表亦称“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而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四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名曰望天吼,据说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劝祭祀的君主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墓表通身浮雕巨龙盘绕向上,加之如意云朵、云板,颇为壮观。

过了圣德神功碑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和石像生。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石像生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爱将,身高丈二,智勇双全,屡建战功,大败匈奴。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深表哀悼,命工匠铸一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犹如英勇的卫士。后来,人们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称为“翁仲”。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将,均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骏马,是历代皇帝征战、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据说,雍正的曾祖皇太极一生戎马,继位以后,依旧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他率领的铁骑踏遍了白山黑水,统一了东北地区,被称为“马上皇帝”。在辽阳战役中,他被明朝总兵李成梁围困,幸亏战马善于驰骋才免予危难。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威。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狴翕驮碑一统,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礼服参加祭祀。

泰陵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明楼内有石碑一统,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泰陵的建筑历时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清西陵有几个皇陵(清西陵泰陵清西陵的第一座皇陵)(3)

清西陵泰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