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

《海蒂和爷爷》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德国瑞士合拍片,讲述了小姑娘海蒂的成长故事。在豆瓣上,32.4万人标记看过该影片,给出了9.2分的高分,堪称“零差评”电影。好多人赞叹于该片对阿尔卑斯山绝美风景的呈现,感动于小孩子的纯真美好,纷纷给出“温情”“治愈”“绝美”的评价。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1)

《海蒂和爷爷》的故事非常简单,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用大量广角镜头和舒缓的节奏呈现出的阿尔卑斯山迷人风光,和在其中慢慢发酵的亲情、友情和成长。

其实,影片就是根据著名儿童文学作品《海蒂》改编的。作为一部儿童文学改编作品,我们看到,《海蒂和爷爷》在展现一个小姑娘的成长故事之外,对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童年、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而这些探讨,在即使时隔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对我们依然有价值。

循着影片中小姑娘海蒂一路的成长历程,我们试图去剖析这些关于教育的探讨,解读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阿尔卑斯山的养育,让海蒂像大山一样健康、宽广

海蒂一出场,就像是大山的精灵,充满了灵气。她跟着姨妈走在去往爷爷家的路上,在阿尔卑斯山平缓的山坡上,她被眼前的大山、青草和羊群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脱掉厚重的外裙和鞋子,赤脚穿着白色的衬裙在阿尔卑斯山坡上自由奔跑,这是第一次,她的天性在大自然中得到尽情释放。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2)

在阿尔卑斯山的生活,她过得如鱼得水。每天沐浴着阳光醒来,她端起刚刚挤出的新鲜羊奶一饮而尽;她胡乱用山泉水洗一把脸,就随着好朋友彼得一起去山坡放羊了,目之所及,就是广袤的草甸、湖水、森林和远处的雪山,他们会躺在长满鲜花的山坡上晒太阳,或者追赶着玩耍打闹……

阿尔卑斯山养育了海蒂,让她的身心都得到舒展和滋养,让她变得像阿尔卑斯山一样健康、结实、阳光、纯净。大自然的阳光、清风、森林、草地、湖水,包容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长,变得像个林间的小动物一样健康、结实、生机勃勃;大山的辽阔、壮丽、宽厚,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她人性中的纯真,培养她善良纯净,一片赤诚,对所有人都毫无保留的报以善意。这是她性格中的底色,是她身上最为可贵的地方。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3)

反观当下,在高度现代化的都市社会和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下,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很多人都患上了“大自然缺失症”,一两年都不去接触大自然,更别提带孩子去感受自然。但是,这部影片启示我们,大自然能够让孩子释放天性,陶冶情操,探索自然,其作用是任何社会化的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文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创作者周轶君探访了日本的藤幼儿园。这个幼儿园随处可见的,就是对大自然的融入和渗透。他们在公共空间种植各种作物,在树木上安装便于攀爬的网格,在孩子们随处可见的地方放置各种原生态的植物、昆虫之类,让孩子们去探索。园长加藤积一认为这些很重要:“一定要在孩童时就多接触自然,如果到了20岁,摸到洋葱,心里觉得好兴奋,那就有点危险啦。”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4)

所以,闲暇的时候,带着孩子去郊外走走,让孩子感受万物生长,四季变化,在山林湖草间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尽情的释放天性,将是他成长中重要的一课。

爷爷的亲情和陪伴,让海蒂愈发温暖,成为懂得照顾他人的“小太阳”

影片中,和海蒂形成对比的另一个角色,是塞瑟曼家的小姐克拉拉,她们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生活在大自然中,一个住在气派的大房子里。但是,同样是父母不在身边,海蒂和克拉拉却养成了不同的性情,海蒂活泼善良,温暖体贴,克拉拉美丽聪慧却多少有些自私骄纵。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5)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最能明显反映出这种对比。克拉拉爸爸发现海蒂郁郁寡欢到患上梦游症,决定送海蒂回家。海蒂听到这个消息兴奋不已,但转念立刻就想到克拉拉,“那克拉拉怎么办?”而克拉拉呢,把海蒂当做唯一的救命稻草,不想失去海蒂,只是乱发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海蒂都不见。这性格的不同,跟她们受到的养育不同是有很大关系的。

海蒂跟着爷爷生活,爷爷虽然有些孤僻不善言辞,但是他很爱海蒂,对海蒂细心照顾,照顾她日常起居,为她做专属的小椅子,看着她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更重要的是,爷爷还会读懂海蒂的情绪,满足她的愿望。万物沉寂的冬天,爷孙俩只能躲在小屋里,看着海蒂望向窗外的背影,爷爷知道海蒂想念好朋友彼得,便滑着雪橇带着海蒂去彼得家找他。海蒂重回阿尔卑斯山之后,爷爷也会放下成见,在冬天搬到村子里去,方便海蒂上学。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6)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海蒂,虽然没有父母的爱,但是爷爷给了她最熨帖的陪伴和照顾,她并不缺爱。在爷爷的爱中成长的海蒂,学会了用爱对待身边每一个人,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毫不吝啬对身边人付出爱。

反观克拉拉,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妈妈已经过世,爸爸因为工作经常出差,疼她的奶奶也不能经常来看她。平时照顾她起居的,就是管家和仆人。他们固然认真负责,对她照顾有加,但是女管家刻板谨慎,仆人们也碍于规矩不能多说一句话。克拉拉被困在一个富丽堂皇却沉闷压抑的大房子里,没人跟她聊天,没人陪她玩耍,这导致了她情感上的孤独,从而变得自私骄纵,只会用发脾气来表达情绪。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7)

影片启示我们,物质的满足不能代替情感的陪伴。孩子的成长一生只有一次,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的长期缺位会造成对孩子情感的忽视,这对孩子以后人格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有不利影响的。

关于“留守儿童”的探讨,让阿圆联想到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它为我们展示了云南某地“留守儿童”的心声。初中生穆庆云用诗歌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读来让人心酸:《孩子》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所以,虽然生活有很多无奈,还是希望家长都能够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情感慰藉,让生活中少一些这样的心酸和遗憾。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8)

法兰克福之行和克拉拉奶奶的引导,让见过世面的海蒂拥有更大的格局

作为克拉拉的陪读,海蒂要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认字。因为不理解读书的意义,加之对这个大宅子潜意识里的抗拒,使得海蒂的识字过程变得很不顺利,她常常记不住学过的东西,甚至被家庭教师和女管家认为是“智力低下”。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9)

幸运的是,海蒂遇到了克拉拉奶奶。她没有一味否定海蒂,而是通过给她讲睡前故事,引导她为了读懂故事书而努力认字。果然,被激发出兴趣的海蒂,学习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她学会流利的阅读,也学会了写信,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习认字极大的拓展了海蒂的认知边界,看过更大的世界的她,得以有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权利。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海蒂恐怕会像那些村里人一样,虽然淳朴善良,却难免粗陋短视。

当海蒂因为写故事的梦想被村子里的孩子们嘲笑的时候,克拉拉奶奶是这样安慰她的:“他们没有什么见识,因为他们只了解这个小村庄,但是你见过多得多的世面了,如果生活中有什么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这就是见过世面的人的底气。

阿尔卑斯山下真实版的海蒂和爷爷(海蒂和爷爷解析这个阿尔卑斯山的)(10)

这告诉我们,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多见世面,带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以帮助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中,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结语

影片的结尾,海蒂送走克拉拉,在山坡上认真创作,天空中雄鹰翱翔,海蒂张开双臂在山坡草丛间自由奔跑,像鹰一样自由。这个镜头完美呼应了影片开头的镜头,同样是代表自由的鹰,同样是自由奔跑的海蒂。只不过,最开始的海蒂,是纯净善良却人云亦云的小姑娘,而影片结尾的海蒂,是已经见过更大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有能力帮助别人,却依然纯净美好,内心更加自由的海蒂

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纯净美好自由自在,天性有保留,兴趣有发掘,有广阔的视野,有选择的权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