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王玉贵作品欣赏(笔耕不辍几十年)

书画家王玉贵作品欣赏(笔耕不辍几十年)(1)

书画家王玉贵作品欣赏(笔耕不辍几十年)(2)

书画家王玉贵作品欣赏(笔耕不辍几十年)(3)

书画家王玉贵作品欣赏(笔耕不辍几十年)(4)

书画家王玉贵作品欣赏(笔耕不辍几十年)(5)

□全媒体记者 梁亦慰

干净利落的短发、简单朴实的着装,身上有一股书卷气,总是面带笑容,这便是罗德富给人的第一印象。

“书痴”“藏书状元”“勤勤恳恳的写作者”……在熟悉罗德富的人眼中,他的特点十分鲜明。在做好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文书等繁杂工作的同时,罗德富还兼顾中国企业文化促进教育委员会特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罗德富社科理论名家工作室负责人等多个身份,在笔辍不耕的几十年里,创作出了令人惊艳的几部专著。

油墨飘香 新作问世人人夸

今年年初,由罗德富撰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一经推出,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不断发展,理论成果不断涌现,罗德富同志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就是这样一部全面阐述道德修养内涵和意义的好书,不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从政治修养的角度看都有一定深度。”“《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出版,很适合当前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的需要,既可作为党员道德教育的辅助资料,又可作为党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知识读物。”阅读之后,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天勇,原经济日报社副总编罗开富这样评价道。

翻开《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红白相间的封面,一阵油墨清香扑鼻而来,全书一共有181页,有八个章节,分别为“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概要”“新时代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等。这本专著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可读性很强,我区党员干部争相传阅,获得了无数好评。但其实,这已经是罗德富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专著,此前分别发行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和《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罗德富的第一本专著《新时期党性修养概论》于2005年,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万多册。在他家中的书桌上,厚厚的书稿堆积成了一座小山,有一部分纸张被汗水浸透,有些微微发黄。“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关注到了一些社会热点,比如老人在街上摔倒没人扶,从而想到可以根据党的新时代道德修养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再以简朴的语句表达出来,使它们更加通俗易懂。”罗德富说,从构思到确定框架、写作、形成书稿,每一步都要仔细琢磨,至少要经过七八遍的修改。

近30多年来,罗德富积极写作、投稿,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省、市(地)30多家报刊、杂志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大小文章2350多篇。谈起写作技巧,他打开了话匣子:“我当过兵,也做过记者和人武干事,目前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但无论在哪里,我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累知识,勤写勤练。”罗德富总结道,“勤学、勤写、勤动脑、勤跑腿,就是提升写作技巧的关键。”

平凡岗位 默默坚守的不平凡

“德富这个人比较实在,文书的工作又细又杂,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做就是十几年,期间从未漏掉过一个文件。”“他极有耐心,做事有条不紊,工作交给他,领导都放心的。”……对于罗德富,他身边的同事如此评价。自2003年10月进入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起,罗德富便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曾在部队勤学苦练的他,将不计个人得失、刻苦钻研的军人本色带到了工作中,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座右铭贯彻到底。

平时,一进入工作状态,罗德富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一个上午忙碌下来,经常都没空喝水。尽管工作繁杂,他依然十几年如一日,沉心静气,把一桩桩代办事项处理得井然有序。“办公室文书是一个单位的窗口与形象的体现,在这个岗位上,就应该甘当无名英雄,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罗德富认为,要把事情做好,除了正常的早上班、迟下班和坐得住等细小却重要的事项外,还要注重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等五种意识。此外,干一行爱一行也是一个重要的品质。回忆起十几年前在区人武部的工作经历,罗德富说,当时的人武部是新组建单位,人员不够充足,因此除了做好新闻报道外,他还要身兼多个角色,同时做秘书、干事、通信员等多个职位的活。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双休日也经常放弃休息,参与值班,成天在“大家”里忙得团团转,忽略了自己的“小家”。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多变,作为文秘人员,罗德富对自身理论素养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为自己“充电”。“积极学习重要思想,将其落实在切实的工作中与学习中,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单位。”罗德富说,每天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翻阅报纸,关注国际、国内的大小事件,已经成了几十年来固定的习惯。

作为一名业余理论工作者,为了不影响工作,罗德富的写作时间通常安排在晚上和双休日。无论寒冬酷暑,他都坚持每晚抽出几个小时将脑海里的所思所想记在纸上。罗德富的写作场地非常简单,只有一张小桌子,一个简易笔筒,一大摞稿纸和一杯清茶。“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家吃完饭后,只要他一往桌旁走,我们就知道他又要开始‘爬格子’了。”罗德富的家人打趣说,只要涉及到写作,罗德富即使再疲惫,也会突然有了精神,孜孜不倦地开始涂涂写写。

藏书过万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对阅读和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后,罗德富为了累积知识,增加肚里的“墨水”,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书痴”。如今,他的家中已然有藏书两万多册,类别多达4800多种,成了远近闻名的“藏书状元”。凭借着对阅读的热爱和对书籍的痴心,罗德富还获得了多项荣誉。2010年6月,被授予台州市“首届十家藏书状元”称号;2010年9月,被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学习型家庭”;2016年4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表彰为“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2016年7月,被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表彰为“全民阅读示范家庭”……许多荣誉证书、奖杯、奖牌静静伫立在罗德富书柜中的一个角落。

走进罗德富家楼下的藏书室,一大片“书海”迎面扑来。进门便是一叠叠一人多高的报纸杂志,再往里走,各类书籍占据了每一个角落,要在里面移动,只能侧身通过书丛。“书实在太多,放不下了,我只能整理出五六车,拉回老家,不然现在家里都要没有落脚地了。”罗德富笑言,楼下虽然有藏书室,但家中的书依然“泛滥”,无论走到哪一个房间,都能随手拿到书籍。由于藏书丰富,仅仅关于雷锋的书籍,就有70多本。

罗德富藏书的起始——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三门读中学时,他深受老师的影响,对写诗、写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集一切跟写作有关的书籍。1987年10月,他应征走上军旅之路,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更加专注于阅读、藏书,闲暇时逛书店、找书摊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喜欢上藏书后,罗德富在购书上也有了许多讲究,在印刷、出版社等方面等颇有要求。虽然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但在购书的开支上,他从不节省,只要喜欢,花重金也要购入。2008年,罗德富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纪事》出版,便开始四处搜寻,最后花了1680元才买到全套书。受罗德富的影响,他的妻子与两个孩子也成了“书虫”,大家一致决定,在家庭开支计划中,凡是购书费用,一律优先考虑。

罗德富爱书、藏书的名气大了,身边的人有需要查找资料的,都喜欢找他寻求帮助。前几年,一位姓张的作者在成都军区政治部主办的《西南民兵》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却因找不到杂志而异常苦恼,最终辗转找到了罗德富,成功从他家翻出了这本杂志。别人看过的旧书杂志报纸,习惯扔掉,罗德富却一直坚持把有价值的部分都保存下来,分门别类地放好,有些杂志和报纸从创刊、停刊到增刊,他一期不落地收藏,甚至比档案局保存的还齐全。

家中藏书太多,做好日常养护,也需要花费许多功夫。平时有空时,罗德富就会清理书籍上的灰尘,将受潮的书搬到太阳下晾晒,一面晒书、一面阅读,不知不觉就会过去几小时。“书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是我学习的阶梯,也是汲取精神食粮的宝藏。”罗德富表示,藏书的爱好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