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的名人一共有几个

夏承皓 、夏恭 、夏完淳、夏允彝、夏竦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夏姓的名人一共有几个?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夏姓的名人一共有几个

夏姓的名人一共有几个

夏承皓 、夏恭 、夏完淳、夏允彝、夏竦等。

1、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 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

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

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2 、夏恭

夏恭[公元前二0年左右至后二九年左右]字敬国,梁国蒙人。约生于汉成帝鸿嘉初年,约卒于光武建武五年左右。

习韩诗及孟氏易,为讲授,门徒常千余人,王莽末,盗贼纵横,攻没郡县。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独安全。

光武即位,召拜郎中,再迁太山都尉,甚得百姓欢心。卒于官,诸儒共谥曰宣明君。恭所著文,有赋、颂、诗、劝学,凡二十篇,传于世。

3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

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十七岁英勇就义。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和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4、夏允彝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夏允彝在明末因为几社活动等原因,和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人。北宋副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参与编写王钦若的千卷本《册府神龟》。

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觋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

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官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

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