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1)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皮影戏表演时,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借灯光投射在半透明幕布上,伴随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

皮影戏,又称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

历史上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不已,终日神情恍惚,不理朝政。大臣们都十分着急,却也无可奈何。这时,恰好有一个方士云游到了长安,他说能让死者显灵,武帝便请他进宫一试。方士问清楚了李夫人的长相和衣着后,便要了一间空房,承诺三天后可叫武帝见到李夫人。三日后,汉武帝来到,只见房内门窗紧闭,挂着薄纱,纱后燃着蜡烛。方士在幕后作法,一会儿工夫,李夫人就姗姗而来。武帝见美人虽云鬓半掩,却与李夫人相貌相同,正想扑过去,倩影倏忽不见了。见而不得,相思更深,汉武帝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个被记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最早文字记载。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2)

到了唐代,皮影戏获得了快速发展。唐代元稹在《灯影》诗中说:“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后面两句说的是当时人们用皮影戏表演唐太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太平广记》中记载韦庄年幼时常与同伴玩耍,后追忆往事,作《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一诗,诗云:“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兄弟。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孩童夜晚无事,“夜隈灯影弄先生”,孩童们弄的“先生”即影人,大家凑在一起玩皮影戏,可见五代时期皮影戏已经开始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宋代是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最受市民喜爱的文艺活动之一。张来《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一个富家子弟,平日里甚是喜好皮影戏,每次皮影戏表演演至关羽时,他都会为之伤心流泪,不得不让弄影的人停一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当时的皮影戏表演感人至深。

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京城里面“瓦肆”很多,“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演出的“百戏”剧目不可胜数,其中还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每每到了良宵佳节,城里各地都设有乐棚,万人空巷,人山人海,从白天到夜晚,唱腔与音乐不绝于耳,一片繁华景象。除了大型的乐棚之外,还有很多临时搭建,供普通百姓娱乐、消费的小棚子,“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观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这里的表演可随时开始。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3)

南宋范成大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可见,到了南宋时期,皮影戏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表演成分非常浓重。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还出现了名为“绘革社”的组织,“绘革社”里面有“镞影人”,专门负责刻镂影人。又在《百宝总珍》中记载,南宋时杭州皮影戏班使用的影箱—“影壳篓子”里人物分大、中、小三种,影人的头、身、脚要分开存放,准备随时调用。

一个皮影戏班“有人头一千二百个,大小影身一百八十身,杂使公、茶酒、马车共计一百二十余件”。同时,皮影戏的道具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有弄影戏者,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从此段记载可以看到,皮影材料先是用纸来雕刻结缀,后来出于避免损坏、长期使用的考虑,才换成了皮革。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4)

明代的皮影戏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历史叙事方式,重点表演历史故事,瞿佑《看灯诗》中说:“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乾隆年间赵本植在《庆阳府志》中记载当地乡村皮影戏流行,正月闹元宵,唱《大回窑》;二月二土地菩萨生日,唱《土地会》。在四川北部,一年四季都有皮影戏,春季要演“还愿戏”,四五月演“秧歌戏”,七八月演“求水戏”,冬天要演“火神戏”。这时,皮影戏不仅受到百姓喜爱,皇室贵族们也钟情于它,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宫影戏”。很多八旗王府、官家府邸、乡绅大户,都以专设皮影戏道具、聘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异彩纷呈的流派

在历史的发展中,皮影戏不断吸收各地的戏曲、小调、民歌等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皮影戏流派。

在中国皮影戏诸多流派中,不得不先提到华县皮影戏。华县皮影戏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又称碗碗腔。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声调刚柔兼济、典雅清丽,征战戏激昂刚健,悲苦戏凄婉缠绵,唱腔形式灵动不拘束。一个剧团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表演时除了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唢呐等二十多件乐器,平均每个人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极高。特别是挑线手,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阵不乱,游刃有余,堪称绝技。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5)

山西孝义是皮影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孝义皮影戏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冯骥才在《散花》中曾写道:“孝义是块神奇的土地,胸过汾河,背靠吕梁。此地人不单能耕善种,自给自足,还创造出各种艺术,或唱或演,亦雕亦画,以抒发情感,慰藉自己的心灵,其中戏剧尤甚,孝义皮影便是此中的精粹。”孝义皮影造型粗犷夸张,色彩典雅别致,极富韵味。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6)

孝义皮影戏分皮腔、碗碗腔两种声腔。皮腔又称“纸窗腔”,用纸窗亮影。碗碗腔又称“纱窗腔”,用纱窗亮影。皮腔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有四句式和上下句式两种结构。由于皮腔以吹奏乐器伴奏,故又称“孝义吹腔”。碗碗腔又名“月调”“影调”,以宫廷戏和才子佳人戏为主,主奏乐器是呼胡、月琴(无品)、二弦,打击乐的特殊乐器是铜铃和节子,音色清脆悦耳,委婉缠绵,抒情效果极佳。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7)

唐山皮影戏,因以河北唐山乐亭、滦县、滦南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主要流行于唐山、承德、廊坊以及东三省地区。唐山皮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于清末民初,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唐山皮影戏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唐山皮影戏的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唐山皮影戏还有一个特点,它的影人、道具除了用传统的牛皮外,还非常擅长使用驴皮,故又称“驴皮影”。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8)

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北京皮影戏、山东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宁夏皮影戏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地方皮影戏闻名中外。

精工细作的皮影

皮影戏能够传承千年,在不同地方落地开花,离不开皮影艺人的付出。“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皮影戏场子虽小,天地却大,皮影艺人一个人,加上简单的皮影道具,就可以调动千军万马,穿越上下五千载。

皮影戏有“一专三会八能”的老传统,说的是一个皮影艺人要会制作、会表演。有时候一台戏里的人物,要由他一个人完成,如果有多人出场,就要有多种声音,如同说书一样:武将说话是虎音,带着刚烈;军师说话带着沉沉的鼻音,给人深思熟虑的感觉;小生说话婉转动听,丑角说话幽默滑稽……武打场面,紧锣密鼓,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文场上重视弦乐与唱腔,要曲调优美,韵律和谐,婉转动听……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皮影艺人成为皮影戏传承的命脉所在,延续着这门古老艺术的生命。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9)

不同流派的皮影戏各具特色,但都重视皮影的制作。“登台保太平,箱内乾坤大。”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

雕刻人物时,男性角色的刻法是“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线眼睛,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区别表情的刻法是“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若要凶,圆眼睛;若要善,眉目展”。“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10)

为了让皮影制作惟妙惟肖,制作过程中要使用多种雕刻刀,一般有十几把,一些老艺人甚至有几十把雕刻刀。雕刻刀可分为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艺人们根据图案差异,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刀具。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11)

“国有道出的是忠臣良将,家有道出的是孝子贤孙,害人之心不可起啊,做人要的是一身正气。”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如《三战吕布》《楚汉之战》《赤胆忠心》《包公案》等,大多围绕忠君爱国、伸张正义以及人伦亲情的主题,皮影戏可以寓教于乐,将历史知识、文化价值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出来,帮助人们辨忠奸、别善恶、明伦理,从善如流。

宋代白姜石在诗中说:“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深夜还。只因不尽婆婆意,更向街头弄影看。”《燕京岁时记》中说清代北京城的皮影戏表演非常形象,情节曲折动人,唱到悲伤的时候,一些老妇人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皮影戏来自民间,反映了风土习惯、生活态度及审美情趣,调节了人们紧张、单调、枯燥的日常生活,有益于调节情绪、娱乐减压。

戏就是人,人就是戏,“请君更看戏中戏,对影休推身外身”。皮影戏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传递着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了艺术审美价值,这就是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12)


《迷你百科脱口秀》今日话题:全球不可错过的音乐博物馆,你去过几个?

(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皮影戏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千秋英雄灯下舞)(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