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人生的目的:文苑人生的目的

思真

 “ 人为万物之灵” , 这是自古以来世界各民族人民用不同的语言道出的同一条真理,毋需更多的证据来证实它的正确性,现实世界足以证明了这条千古的实践检验了的道理。

人何以成为万物之灵呢? 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万物中只有人类具备发明创造、分辨真伪的高等智慧。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智慧,只有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人类才有了文明与进步;有了科学的昌明和精神的升华;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高等智能,人才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对人生的价值和最终的目的有了整体的理解。于是,人间才有了诸多的生活原则和各种渡世的哲学。

简言之,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的生活有基本的纲领,有一种追求,有最终的目标,而不象其他动物一样只为了生理的需要而奔波于食料的世界。

文苑人生的目的:文苑人生的目的(1)

综观人生万象,人对生活的追求总体上不外乎两种: 为我或为人,即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或大公无私的唯人主义。中国的儒家哲学早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孟子的一段话精辟地揭示了两种人生态度的差异,并批判了唯我主义人生态度。 昔日孟子去见梁惠王, 惠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说: “你老人家远道而来,必然有什么利国的良策可以奉告?” 孟子回答道: “陛下何必言 “利”字呢? “仁义” 二字才是可以要得的,假如国君总是言说怎样利吾国,士大夫言怎样利吾家,庶民言怎样利吾身,这样上上下下都在纠缠利的话,这个国家何不灭亡呢?”

可见这 “利”字无论是利身、利家或利国总不出唯我主义的大范畴。对王而言,国是他的国,民是他的民,最后得利的还是他自己;对士大夫来说,家是他唯一所拥有的社会集体,利家实际也是利己。这种上下言利的人生上被孟子认为是要不得的人生态度,而 “仁义”却是孟子要求人们可以追求的东西,它是对人的一种博爱和慈孝,是超越自我,奉献自我的唯人主义。猛子批判了前者而肯定了后者。

唯人主义者把他人的快乐放在人生的首位,高于一切,以人乐而乐,以人悲而悲,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甚至于为了他人的幸福甘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不用赘述,世界各民族中都不乏这样可歌可泣的人和事迹,如为了民族的尊严奋不顾身、赴汤蹈火的勇士,为了人民的幸福全心全意、鞠躬尽瘁的公仆,为了人类的发展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学人。人类中的这些精英,就是唯人主义的典范,他们高尚的人生和无私的奉献体现了万物之灵的精神,受到了千古的赞誉。

与之相对应的是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它虽然受到历代人的贬斥,却也依然通行在各个时代的各个社会当中,而且时至今日嫣然成了时代的主流,堂而皇之地在东西方思想论坛上被高谈阔论,经久不衰。表现自我、突出自我成了一种时尚。 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可谓是唯我主义人生观的代表。

实用主义主张超脱各种力量(包括道德力量和宗教力量)的限制和束缚,自由放任地追逐个人的发展、成功、利益和效用,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看作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一切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实效;功利主义认为快乐是人想要的唯一东西,而且是唯一要得的东西,它基本上是在追求个人的快乐。

显然,这种惟利是图惟我独尊的个人主义的流行,是现代人特别是金钱社会以 “利”字维系人际关系的压力下把羞于启齿的私欲合法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人性发生扭曲的象征。它的人生目的就是利己、唯我,我的快乐高于一切。

与之一脉相承柴的还有中国人的 “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浪漫人生,它实际上是没有任何信仰而把现实生活看作人生全部的人,在看到生命的短暂后对生活的疯狂发泄。 人们常说: “ 吃吧,喝吧,玩吧,死了就算完了” ,这句话概括了他们的心态和人生态度,似乎人生来就是为了吃喝玩乐,为了享守,别无他图。

若从人为万物之灵的角度来讲,这种种只顾个人眼前享乐不顾后事的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实际上跟人应有的身份极不相称,实在贬低了人生,亵渎了生命,完全荒芜了高等智能的作用,把人降到了如同动物的地步。

无论是褒是贬,以上两种人生观是自古以来各民族间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低者利己,高者利人,前者低劣,为人垂弃,后者高尚,受人称道,然而二者终未超出人的范围,一种是唯我人生,一种是超我人生,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其生命的真正价值还不应止于此。人所具备的高等智能,其作用决不应是仅仅为了引导人怎样谋取自身或同类的利益,更不是用以开发害人的谋略,其追求应该是很高尚的,要追求更高一级的人生——超人的人生,即超越自我、超越人类,用高等智能去探索生命的奥秘,认识世界的本质,最后达到认识造物之迷,认识创造生命、创造万物的主宰这一终极的真理。这才是他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兰经说: “我(真主) 创造了人类和精灵,只为了要他们崇拜我” 。即造物主创造了人类和精灵世界,没有别的原因,只要求两种生灵崇拜造物主。

有些学者把“崇拜”一词解释为 “认识” ,即真主创造人类是为了要他们认识真主 。当然崇拜和认识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即从思想认识上,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 “认识真主” , 而认主后在行为上体现出的就是 “崇拜”。

五彩缤纷的世界自然是造物者美的显现,亘古不变的宇宙规律是造物者万能的表现,世界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个字符都记载着造物主完美的属性,世界的一切奥秘无不等待着人去探索和认识,若一生昏昏无觉,既不见万物的美妙,又不知造物主的伟大,真是辜负了自己的性命,更辜负了真主造化万有的意愿。所以,穆斯林把拜主独一认主独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只有这一高尚的目标,才配得上高等智能去追求。

无独有偶,当我们翻开《论语》时,无不惊奇地发现孔子为人生树立的最高目标竟然和古兰经的提法相差无几,也追求同样的超人的人生价值。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即死是人生的终点,只要闻道,就算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死而无憾。 说明孔夫子在他的一生中虽然提倡仁义,宣扬仁政,但他自身追求的却是 “闻道”这一至高无上的人生目标,他所言的 “闻道”实际上就是穆斯林所说的 “认主”。

在“闻道”或“认主”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问题上,孔子与穆斯林信仰达到了一致,古今智慧的交融必然喻示着一条真理的永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