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

庄周之名,名冠天下。上下五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人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有建功立业之才,而是因为他的潇洒无为。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士,谁人不羡慕庄周,谁人不模仿庄周?庄子的哲学,是中国文人集体文化意识中的一种崇高存在,这种存在让文学有了一个天国。当世界礼崩乐坏之时,人们可以用庄子的哲学寻得一丝的自由与快乐。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1)

一、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名周。身为宋国贵族之后,却生逢乱世。从小便目睹了天下大乱、饿殍遍野的社会现实;长大后,因为才学被世人认可,却又遇上了一位暴戾专横的宋康王。庄周一生,了无挂碍,以天为盖,以地为铺;可以驾一叶之扁舟,飘飘乎而浪迹天涯;可以拒绝荣华富贵的诱惑后依然保持心境平和……可是,世人无法理解的是,庄周啊,你究竟有无作为人的感情?人有七情六欲你有吗?

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惑着他一辈子的辩论对手惠子。惠子实在想不通庄子为什么处处表现得那么淡然,他为什么对待任何事都毫不在乎。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2)

于是有一天他忍不住就发问了:人没有感情,怎么算是人呢?

庄子说, 道给了人类容貌,天给了人形体,怎么能说不是人?

惠子又问,既然是人,那么人怎么能无情呢?

庄子又回答,我说的情,是人不因为好恶,而损害了自己的本性,人要顺其自然,不为外物所累呀。

看,这就是庄子的无情!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3)

原文如下: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德充符》

有人说,无情即去除喜、怒、哀、惧、爱、恶、欲、悲等道德的或物欲的人为之“志”和“情”。 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喜怒好恶,人便成为外物的奴隶,这样由外物引发的“情”最终会内伤其身、外害其德。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4)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庄子是执于自我的自私。这种自私,就是他无情的奥秘,他可以不留恋仕途,不留恋世情,但是他留恋自然。自然不会纠结他,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私。正如郭象所说:“ 有无情之情, 故无为也”。

他虽然主张无情,但是更执着于真情。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认为“情莫若率” ,可见他的无情,而是顺其自然的率真。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

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活命而易,发展和享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是奢望了。所以庄子在宋国做着漆园的小吏,有一份仅仅能活命的工资,有一个和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可以思想上自由自在,他认为已经足以。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5)

可是,有一天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了,那个一直和他论辩的惠子到庄子家里吊唁。看到庄子竟然盘着腿敲盆唱歌。惠子大骂:“那个女人和你一生生活多年,为你生孩子,照顾你,如今死了,你不哭就罢了,还他妈的敲盆唱歌,你太过分了!”

庄子淡然地回答:“不是这样的,我刚开始怎么不悲伤。可是人一开始就是从无形到变化成气体,从气体变成万事万物。这样的生命循环本来就是天道,我不能违背了这样自然的规律而强行悲伤吧。所以我就不再悲伤了。”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6)

故事原文如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

故事的大意虽然如此,可是细细想来,你却发现这“无情”的背后太让人心疼。现代诗人闻一多,在读过“鼓盆而歌”的故事之后,也从文字表面的无情望穿千年风尘,揭出庄子不曾亲言的深情:“情若能忘,又何必歌?”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7)

庄子自己也说“哀莫大于心死”,假如真的对妻子没有了一丝眷恋,又何必久久吟唱那些歌谣?又何必去思索生与死的轮回与阻隔?

庄子一生虽然狂放不羁,可是始终也没有放弃生活。他依然还有妻子的相伴。可是妻子却走了,他没有去痛彻心扉的哭,而是从宇宙观看待了生死。他说死亡“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他认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 )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8)

由此可知,庄子的情是另类的,不是无情,而是感情抒发的一种状态。所谓“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乎大哉,独成其天。”

世俗之情与生死有着深切的关联。庄子妻的离世,从一方面来讲使他断裂了天伦之情的纠葛,但是庄子面对这样的死亡,他所采取的纪念或者是抒发他的爱的方式是超脱于人事的,但更可能是为了自我的平静。

三、人我两忘无所伤

如果说妻子的死,让庄周思考了生命与万物。那么,他的灵魂知己惠子的死亡,则使他达到了一种无言之境。

星期五君言整部《庄子》的书中,我们看到惠子和庄子的争辩,也看到了这是两个哲人的思想交锋。可是,其中一个人去世了,那么还活着的那个人会如何?这一次,庄子似乎比妻子去世的时候,略显悲壮了许多。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9)

他说,郢都有个人鼻子占了一点很薄的灰,找了一个匠人给他削了。这个匠人拿着斧头挥舞着就像一阵风,而这个人纹丝不动,于是灰就掉了。宋国的国王听了要这个石匠去演示一次。石匠说,以前我能做,可是我的对手死了就无法做了。庄子于是感叹,从君去世后,我再也没有辩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说话的对象了。

原文如下: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徐无鬼》

惠子的存在对于庄子来说仿佛是另一个潜在的自己在思索。惠子与他不是占有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融。相融是自然的状态,而占有就是执着的霸占。惠施是庄子的灵魂对话者,是交流与补充。庄子在自我思辨与交流中获得了一种关于逍遥的理想。但是庄子拥有对话者,就意味着他无法绝对逍遥。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10)

而当惠施离去,庄子似乎又找到了一种方法,他在精神的世界中忘记了“我”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的境界,一旦没有了“我”,就再也没有对手,可以与自然相融了。

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对于灵魂知己的无望等候中,一万年的时光恍如晨暮。沉重的时间长河永远无法浇灌孤独的心灵。惠施的离去,最终促使庄子达到了无情之境。

庄子相忘于江湖不如相濡以沫(道是无情却有情)(11)

一部《庄子》满纸无情,却无法离情。

在庄子的哲学理念中,无情不代表没有感情,而是认为无情也是一种情,甚至是至情的体现。无论坐忘、心斋,还是齐物、物化,庄子洒脱转身离去的一刹,终是纠结。如不纠结,怎能有激情恣意的文言思辨?但庄子比红尘俗人高明之处在于他转身的决绝而不拖泥带水。他不纠缠他者而是自我纠缠,他情愿一个人进行思想的争战。在追求自我心灵自由的绝对执念中,在经历亲友的亡故后,庄子最终达到了无言之境。因为他“喪我”了,只有忘我,才能真正做到无挂碍。【星期五文艺】


关注我们一起阅读经典,关注【星期五文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