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和户县是一个地方吗(媒体若说户县)

《华商报》日前报道说,这两天,西安市“户县”改为“鄠邑区”的消息引发网络刷屏,网友对此消息“喜大普奔”甚至有网友贴出了“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以证明确有其事然而,户县撤县设区的消息目前仅是网上流传,省民政厅和户县相关部门均表示没有看到国务院红头文件之前,不便发消息而对化简为繁的“鄠邑区”的名称,在市民、网友中引来热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鄠邑区和户县是一个地方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鄠邑区和户县是一个地方吗(媒体若说户县)

鄠邑区和户县是一个地方吗

《华商报》日前报道说,这两天,西安市“户县”改为“鄠邑区”的消息引发网络刷屏,网友对此消息“喜大普奔”。甚至有网友贴出了“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188号)”,以证明确有其事。然而,户县撤县设区的消息目前仅是网上流传,省民政厅和户县相关部门均表示没有看到国务院红头文件之前,不便发消息。而对化简为繁的“鄠邑区”的名称,在市民、网友中引来热议。

各抒己见引发热议,乃至意见根本对立,这些尽管个性张扬。但自造一个国务院所谓“批复”放到网上,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实在欠缺严谨精神。毕竟无论市上、省上,都没有接到正式文件,而户县十多年来先后4次上报撤县设区申请,均未获准。最近一次申请是今年3月7日,户县政府向市政府上报了《户县人民政府关于户县撤县设区的请示》。4月12日,西安市政府即向省政府上报。随后在7月11日,户县撤县设区的请示通过了省政府第10次常务会审定,并上报国务院,但至今仅为网传,尚未见到正式批准。——你再怎么“喜大普奔”,也不能“任性”是吧?

至于户县改为鄠邑,这事还是慎重为好;不能割裂历史,也不能顾此失彼。据介绍, 户县政府在历次申报文件中对县改区后的具体名称,曾有过多个选项,除了鄠邑区外,还有过西户区、草堂区、甘亭区等,甚至民间人士还建议采用户州区、沣京区等诸多名称,每个名谓,都能找到“充足”的理由。

就拿一度呼声很高的西户区和草堂区来说,支持者认为西户结合了西安和户县的名称,简单好记,有利于户县对外宣传。反对者认为太过简单,让户县失去历史韵味。而草堂区,则源于户县最为知名的人文景点草堂寺,“草堂烟雾”也是关中八景之一。可反对者并不认可,认为“草堂”是文化景点,不能代表户县全貌。

如今热议的鄠邑区,据说是社会学者的高见。他们在《西安地方志》中发现,户县本夏时扈国,商时崇国,周为丰京,秦共公二年(前607年)灭崇国设扈邑,孝公改扈邑为鄠县,以古扈国在此,“扈”与“鄠”通用而得名。可以看出,从夏至今,在前21世纪到今21世纪的几千年中,户县几经变革,先扈次鄠再户,虽然读音未变,但确实面目全非了。

我手头的《高级汉语词典》,对“扈”如此解读:形声。从邑,户声。表示与城廓或行政区有关。本义:古国名。在今陕西户县。对“鄠”则说是汉县名。故治在今陕西省户县北。至于“户县”这个名称的出现,则是为了易读易写。1964年,胡乔木、郭沫若为方便计,均建议陕西“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同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明轩在《光明日报》发表《鄠字的简化及其他》,支持其家乡将鄠县改名为户县。1964年9月10日,陕西的14个生僻地名在国务院批准后得以简化,如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郿县改为眉县,醴泉县改为礼泉县,郃阳县改为合阳县,鄠县改为户县,雒南县改为洛南县,邠县改为彬县,鄜县改为富县,葭县改为佳县,沔县改为勉县,栒邑县改为旬邑县,洵阳县改为旬阳县,汧阳县改为千阳县,如此等等。

以上不难看出,户县改姓易名,都有历史的具体原因。而化繁为简,也确实有易读易写的好处,这在当时国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扫除文盲又大力开展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非要说鄠比户有文化有内涵,恐怕并无根据。好比一个人,叫张鄠就是有文化,叫张户就是没文化,这也太扯了点。若要从历史渊源上论,“户”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可见也是文字的祖宗。

我们在考虑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能将其放入“系统”,看看它的来龙去脉,不要顾此失彼。反反复复翻烧饼,哪有不糊的道理?再说,户化简为繁成鄠,其他地名变不变呢?何况现在户县软面、户太八号、户县农民画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名气,现在如果改为鄠邑,推广就会逊于从前。

(原标题为《 西安网评:“户县”还是“鄠邑”,确实是个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