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1)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

黄丽娇 王 岚

摘要:游戏是激发并持久保持学习者语言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广泛。笔者基于对北京市城区某节小学英语观摩课的课堂观察,对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的运用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存在因忽视学生语言水平、偏离语言学习目标、教师主导性过强等原因而导致游戏与语言学习脱节的系列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围绕语言学习开展游戏、将游戏的语言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三条建议:第一,着眼儿童“最近发展区”;第二,厘定语言学习目标;第三,增加学生语言输出量。

关键词:课堂游戏;语言学习;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语言输出

一、引言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娱乐特性,游戏也具有教育特性及教学功能(胡森,1990:223;鲁子问,2004:9;陈鹤琴,2012:2)。在儿童教育中合理、适当地运用游戏,寓教于乐,非常重要。同时,游戏对儿童语言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并保持儿童语言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创造有趣味、有意义的语言环境,给学习者提供切实体验语言的机会,使其轻松愉快地自然习得语言(Wright, et al,2006: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兴趣”(教育部,2012:20)。作为激发并有效保持兴趣的重要工具,游戏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因此我国小学英语课堂中普遍采用游戏进行教学。

按照游戏材料、参与方式、语言知识技能目标等不同分类标准,小学英语课堂游戏可分为各种实物游戏、合作性与竞争性游戏、词汇及听力游戏等。多样化的游戏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但也容易造成游戏与语言学习脱节的现象。这里所讲的“脱节”指课堂游戏的运用未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做游戏极少甚至未能学习相关语言知识及技能。

本文以北京市城区某节小学一年级英语观摩课“Fruit”为案例,基于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中游戏的运用进行定性分析,探讨游戏与语言学习脱节的系列问题及产生原因,然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提出改进建议,并对课堂教学片断进行再设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2)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语言水平

1. 教师指令语过于复杂

在进行“orange”一词的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击鼓传花”游戏。游戏开始前,通过感知实物及跟读录音,学生已掌握单词读音。但是,教师用明显高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复杂句型解释规则,导致学生对游戏规则一知半解,学生急于游戏而导致课堂混乱。游戏开始时,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该怎样做,或拿住橙子不动,或不等音乐停止就读出单词。教师此时不得不示意暂停而进行示范,游戏才得以继续进行。过于复杂的指令语的出现,源于教师忽视学生语言水平,从而导致游戏进行时旁枝末节丛生,过程不顺畅。

2. 学生语言输出要求低

游戏中只要求学生读出“orange”一词,由于已掌握单词读音,学生的注意力便仅仅高度集中于橙子的传递上,全然忽视目标语言输出。学生或握住橙子不放手,或帮同学快速扔出橙子,传得不亦乐乎,课堂陷入混乱。5分钟后,“击鼓传花”游戏结束。

调整秩序后,教师按水果名称将全班分为六组,“转轮”游戏登场。与“击鼓传花”类似,游戏中对学生语言输出要求过低,轮盘转动时学生只需大声读出本组英文名称即可。学生互比嗓门大小,甚至情急之下用中文代替英语,课堂再次陷入混乱。整个“转轮”游戏中,学生输出的目标语言仅为代表本组的一个单词,运用目标语言的机会少、难度低。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设计与选择游戏显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英语语言水平”(鲁子问,2004:25)。总结以上游戏的运用,教师对学生语言输出要求过低抑或使用过于复杂的指令语,都源于对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忽视。

(二)游戏偏离语言学习目标

课堂游戏不同于儿童日常游戏之处在于其具有明确的学习层面的目标,游戏是辅助学习的工具,即学生通过游戏能掌握知识,学习技能。落实到小学英语课堂,游戏应围绕学生的语言学习目标展开。若偏离目标,游戏辅助语言学习的意义便无从体现。

“Fruit”一课的语言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读出六个水果名称并用“What do you like? I like a/an...”句型进行口语操练,应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开展游戏,并分清主次。除了操练单词,句型也不能忽视。实际课例中,学生反复操练的只有单词却不见句型。由于对主要目标的偏离,学生练习单词时对语言学习所需付出的注意力及努力程度较低,便专心玩游戏,只体验到娱乐性而忽视语言学习。游戏的“激趣”功能被充分体现,却产生了与语言学习的脱节。

游戏应当能够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语言练习,而不仅仅是消磨时光的方式(Wright, et al, 2006:2),因此需要围绕语言学习目标对游戏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减少其与语言学习的脱节。

(三)教师主导性过强,喧宾夺主

如果教师主导性过强,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机会相对减少,课堂游戏演变为教师的自导自说自演,游戏自然无法很好地结合语言学习。学生的目标语言输出量是衡量一堂英语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教师喧宾夺主显然不合乎标准。上述课例在两场游戏中,从宣布规则到发出指令及游戏结束后给予评价,均由教师一人用英语进行,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整堂课成为教师的英语独秀,虽然学生参与度及热情很高,但感受到的多是游戏本身的娱乐性,只需配合教师即可,目标语言输出量少,难以体会在游戏中学习语言的意义及乐趣。此时游戏便脱离了语言学习,失去了通过游戏教英语的意义。

这一教学案例无疑很好地体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却由于忽视学生语言水平、偏离语言学习目标及教师主导性过强而产生了游戏与语言学习脱节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对课堂游戏的性质及其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对游戏进行合理安排及再设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3)

三、围绕语言学习开展游戏及课堂片段的再设计建议

从教育及教学层面上看,游戏作为辅助学生学习语言的工具,“不是教学活动的本体性内容,而是一种课堂的组织平台和活动形式”(田殿山,2013),最终目的是为教育及教学服务。落实到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意义则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辅助语言学习。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运用“必须体现在小学英语语言学习中,为小学英语语言学习而游戏”(鲁子问,2004:13);想要达到英语课堂游戏运用的理想效果,教师对英语课堂游戏的选择及运用应遵循工具性和语言性相结合的原则,游戏是“激趣”工具,语言学习是目的。

下面本文以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语言性及工具性相结合为原则,对“Fruit”教学片断进行再设计。

(一)着眼儿童“最近发展区”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做到教学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皮连生,2009:35)。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的现有水平,因此英语课堂游戏的运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在选择、设计及运用游戏时,应“按照I 1(I为学生已有英语水平,1为游戏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的教学内容)的模式合理地设计游戏的语言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游戏真正获得新的语言能力,提高语言水平”(鲁子问,2004:25)。同时,教师要注意游戏中涉及的目标语言难度不过于超出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围绕“最近发展区”,合理使用目标语言给予课堂指令。

1. 提高游戏中学生的语言输出难度

“击鼓传花”游戏中,导致学生专注于“传花”而忽视语言学习的原因之一在于游戏中的语言学习要求不具有挑战性。如果游戏着眼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应适当增加语言输出难度,教学效果则会产生差异。不妨进行改变,不局限于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已熟悉的“orange”一词,而是要求音乐停止后“花”落手中的学生任意指定一名搭档,互相用掌握程度较低的目标句型进行问答。如此改变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紧张感和积极性,将注意力转移到语言学习上。同样,对“转轮”游戏进行类似调整,将句型的练习加入其中,不仅要求学生大声读出英文组名,还可要求指针最终所指水果为组名的学生派代表来两两操练句型,其余学生判定句型准确度并进行跟读。通过增加语言输出难度,减少学生认为游戏中语言学习要求过于“小儿科”而不予重视的现象,使得游戏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2. 教师指令语难度适中

着眼“最近发展区”并不意味所有课堂语言难度都要大步走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前面,尤其是教师指令语的运用,难度应以适中为宜。此处的“适中”指教师在介绍规则及引导时应采用以学生现有语言水平可以轻松理解游戏要求的指令语,减少使用冗长而复杂的句型。一旦教师围绕“最近发展区”而使用了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指令语时,应辅以游戏示范,减少学生因不懂指令语而忽视规则造成的重娱乐、轻语言学习现象的发生。例如上述课例中,教师在宣布“击鼓传花”游戏规则时可改用较为简洁的、学生一听即明白的语言。游戏开始前,教师还可亲自或请学生协助进行示范,确保学生明了游戏规则,从而使得游戏真正成为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作为组织平台和活动形式为语言学习服务。

(二)厘定语言学习目标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运用应以学生的语言学习目标为中心,需厘定目标,游戏围绕目标开展。

“Fruit”一课的语言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读出六个单词并用“What do you like? I like a/an ...”句型进行口语操练,那么游戏应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展开,并兼顾主次。除了单词的操练,作为主要目标的句型更是不能忽视。教师不妨将“击鼓传花”的背景音乐设置为全班击掌的鼓点,并且大家跟随击掌节奏反复齐读句型“What do you like?”当教师随机示意停止“音乐”时,全班再次齐问“What do you like?”接到“花”的学生用“I like a/an...”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回答。这样既练习了单词,又兼顾了目标句型,从而有效改善学生反复练习一个已熟悉单词的局面,减少游戏对语言学习的无用功。

同样,教师可根据语言学习目标适当改造“转轮”游戏。轮盘转动时,要求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读出目标句型“What do you like?”轮盘停转后,指针指向水果为组名的学生以本组名称为答案齐用“I like a/an...”回答问题。如此改变后,目标句型和单词同时得到了练习,有效减轻原来游戏偏离语言学习目标的问题,减少游戏与语言学习的脱节。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4)

(三)创造机会,增加学生语言输出量

英语课上,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运用目标语言的机会越多,语言学习效果越大。从语言学习目标的制定到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均需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语言输出。从游戏的准备到开展,教师应全程确保自己不喧宾夺主,将语言输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机会来增加学生语言输出量。

“Fruit”一课中,经过以上“着眼最近发展区”及“厘定语言学习目标”两项改变后,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已有所增加。为了更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出量,教师可进一步“放权”。例如,在确保规则的明晰后,可尝试选派学生轮流做游戏的发令官及点评者,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游戏中。如此改变后,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点评过程中的纠错来巩固语言学习成果,同时有效减少教师英语独秀局面的出现,为学生输出目标语言充分创造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游戏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性作用,学生通过足够的语言输出,在游戏中进行语言学习,为语言学习而游戏。

四、结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脱节的问题值得探究。本文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建议。笔者认为,坚持游戏的语言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是解决游戏与语言学习脱节问题的关键。具体建议包括:着眼“最近发展区”,厘定语言学习目标,增加学生语言输出量等。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游戏进行再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游戏与语言学习的脱节。很显然,当游戏的语言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游戏成为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与语言学习不再脱节时,游戏才能更好地为语言学习服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5)

参考文献

[1] Wright, A., Betterigde, D. & Buckby, M. Gam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陈鹤琴. 陈鹤琴思想教育读本:小学教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胡森.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4]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鲁子问.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6]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田殿山. 论游戏与小学教学游戏组织[J]. 课程·教材·教法,2013(12).

On the Divorce of Games from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Huang Lijiao Wang Lan

Abstract: As significant tools for motivat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anguage learning, games are commonly used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s. Based on the first-h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vorce of games from language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he neglect of children’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the deviation from language learning aims, and the teacher’s strong dominance in the gam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is problem. The authors thu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integrate the linguisticity and instrumentality of the games so as to ensure that games are used for authentic language learning: starting with children’s ZPD, clarifying language learning aims and increasing students’ language output.

Key words: classroom game; language learning;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learning aim; language output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使用与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