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种杜鹃独爱云中锦(海上花语㉝紫荆)

紫荆又名“满条红”、“珊瑚树”,是豆科紫荆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因其酷似黄荆而花为紫色,故得名“紫荆”。紫荆原产于我国,南至广东、广西,北至河北,俱有栽植。

“疏枝坚瘦骨为皮,忽迸红英簇紫蕤”,这是宋代诗人韦骧所作的《紫荆花》,写出了诗人眼中紫荆的模样。紫荆的花朵小巧可爱,色彩艳丽,团团簇簇地紧贴枝丫而开,乍一看模样娇媚动人,却又因瘦劲苍虬的枝干而平添几分英气。同时代的应傃也有诗句:“嘉木灌业春意好,可怜不种紫荆花”。春日百花灼灼、草木葱茏,世界生机勃勃,让人看了欢欣鼓舞,但倘若万花丛中没有紫荆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来在古人心中紫荆地位颇高,称得上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之一。

千百种杜鹃独爱云中锦(海上花语㉝紫荆)(1)

庭前兄弟花

古人常于庭院、房屋、道路边种植紫荆,它不是多么珍稀罕见的植物,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卉。那么,为什么古人如此热衷于在家中种植紫荆呢?这要从一则民间故事说起。

南朝吴钧所作《续齐谐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东汉时,京兆(今西安)有一户田姓人家,这家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田真、田庆与田广。兄弟三人成年后,决定将家产均分,各自去发家致富。忙活了一整天,三个人好不容易把财产分置妥当,走出屋门一看,才想起院子里还有一株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但树只有一棵,这该如何是好呢?商量来商量去,没有人想放弃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利益,于是他们决定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兄弟三人话音刚落,院子里那棵紫荆树仿佛长了耳朵似的,霎时间便枯萎了,宛如被烈火烧焦了。老大田真对两个兄弟感叹道:“树尚且不忍分离,我们还不如一株树,真是愧而为人啊!”语罢,兄弟三人相对而泣,决定不再分家,奇异的是,院中的那株紫荆树也随之恢复了荣茂。此后,三人继续生活在一起,兄友弟恭,生活和美,田家成为当地有名的孝门。

后来人们也因此视紫荆为“手足”的代名词,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就是以“紫荆”起兴,将兄弟喻为同株而生的紫荆花;尽管同根而生,一旦风吹花散,日后便再难相聚。

千百种杜鹃独爱云中锦(海上花语㉝紫荆)(2)

应是故园树

由于紫荆被赋予“兄弟友爱”、“家庭和睦”的象征意义,后来又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故乡的代表。每逢紫荆花开,人们就会想起兄弟和父母,怀念起曾经和故乡。唐代诗人韦应物有首《见紫荆花》:“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正是紫荆花作为古人“乡愁”的代表花卉的真实写照。而南宋诗人陆游的《蒸暑思梁州述怀》中对紫荆的思念就不仅仅是一家一乡之思,而是一国之思了:“何时王师自天下,雷雨澒洞收欃枪。老生衰病畏暑湿,思卜鄠杜开紫荆。”南宋朝廷偏安南方,盛夏酷热难耐,诗人不由怀念起北地的军旅生活和生长在梁州耐寒的紫荆花,此时诗人对紫荆的念念不忘中寄托的则是渴望收复中原、统一大好河山的满腔热血和豪情壮志。

提起“紫荆”,人们恐怕会想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紫荆。其实,此紫荆非彼紫荆。区旗上的“紫荆花”的学名是红花羊蹄甲,又名洋紫荆,原产于我国,是苏木科羊蹄甲属常绿乔木。1880年,红花羊蹄甲在香港被发现,确定为羊蹄甲属新品种,并进行命名。

千百种杜鹃独爱云中锦(海上花语㉝紫荆)(3)

沪上紫荆花

春日百花盛开,让人目不暇接,宋代诗人项安世给出了自己的推荐:“东君老去梨花白,绯桃占断春颜色。剩红分付紫荆枝,回首千花尽陈迹。”春色十分,桃梨占尽七分,剩下的三分就付予了紫荆,只要这三种花盛开,剩下的千红万紫皆黯然失色。共青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及廊下郊野公园等植有大片紫荆,春回天地,紫荆缀满枝头,满眼明媚,好似天上人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