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大讲堂坤卦(周易全解之坤卦)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一卦可以看作一个时代,一爻是一个时代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乾卦自初至上,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即乾健如何由潜而见而惕而跃而飞以至于亢而有悔的过程。乾健的发展过程是自我表现、自我变化发展的过程。坤卦自初至上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但坤的本质特点是顺,坤顺乾,阴顺阳,因此坤卦六爻实际上是一个坤顺乾,阴顺阳的发展过程。坤卦的每一步变化都反映着它顺乾、顺阳的发展程度。

初六“履霜”,阴气开始凝聚。六二“直方”,已具备了阴柔中正的全部坤德。六三“含章”,含晦不露,却又随时准备为乾效劳而不居功。六四“括囊”,阴顺发展到相当的程度,以至于晦藏缄默。六五“黄裳”,坤顺之道日臻完美,居高位却能固守柔顺之德。至上六则发展到极盛的地步,顺转为逆,坤顺乾变为坤敌乾乃至与乾战。爻辞不言阴与阳战而曰“龙战于野”,是故意不承认阴敌阳的这个现实,把阴与阳战或坤与乾战的现实用“龙战于野”的另一种说法表达出来。

“战于野”,仿佛不是阴逼阳,坤敌乾造成的战事,倒是阳主动出击到外面来与阴战,与《春秋》“天王狩于河阳”几乎同一书法。因为要点出是阳主动出击到外面来与阴战,不是阴主动逼至阳之腹地与阳战,所以称“龙战于野”。古代国家的统治中心地带曰国,国外曰郊,郊外曰野。言“龙”,意在强调是阳与阴战,不是阴与阳战,因为阴敌阳不可言。言“野”,意在指明战于国之外,非战于国之中,进一步掩饰阴逼于阳的事实。

“其血玄黄”,有人说“血”是血战,甚乃血流漂杵的意思。其实不然,“其血玄黄”一语重点在“玄黄”而不在“血”。天为玄,地为黄。“玄黄”合言乃天地混杂,乾坤莫辨之意。天地混杂,乾坤莫辨,这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是最糟不过的事情。所以爻辞尽管不言悔吝,而“其血玄黄”的后果比悔吝更要严重。

易经大讲堂坤卦(周易全解之坤卦)(1)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上爻是当变之爻。乾卦《文言传》说“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坤卦“小象”言“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意义一致。乾之道发展到上爻,就到了穷极的地步,穷则变,变方能通。“亢龙有悔”是乾道至于穷极而造成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天地不分,阴阳莫辨,也是坤道盛极而穷所造成的结果。

用六,利永贞。

“用六”的意义与乾卦“用九”一样。“用九”是乾卦六个阳爻都用九不用七,“用六”是坤卦六个阴爻都用六不用八。筮得坤卦时,六爻虽皆阴,但有的可能是六,有的可能是八。六是老阴,是变爻;八是少阴,是不变爻。《周易》占变爻不占不变爻。假设坤卦六爻皆六,都是变爻,六个六皆变为七,即变为阳爻,全卦也就由坤之乾了。

坤虽变为乾,坤性依然在,坤性虽还在,却已有乾的影响。故作《易》者特为此设辞曰“利永贞”,意谓阴柔不能固守而变为阳,变为阳却又不是阳,则利在永贞。乾坤二卦都讲元亨利贞,然而乾重元以元为统,坤重贞以贞为主,故坤之贞为“牝马之贞”。坤之本质特点是顺乾,一方面与乾合德,共生万物,故乾元亨,坤也元亨;一方面以乾为君,顺承乾。此处言“利永贞”而不及元享,其用意很明显,是在突出强调坤用六变卦之顺承乾的一面。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易经》以阳为大,以阴为小,坤用六诸爻皆阴变阳,始小而终大,故曰以大终。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孔子于六十四卦特别重视乾坤两卦,认为这两卦意义极其深远,与其他诸卦不同,所以在乾坤两卦特为作《文言传》,对卦爻辞反复地加以分析说明。坤卦《文言传》共七段文字,依次解释卦辞及六爻爻辞。这一段解释卦辞。卦辞《彖传》已全面解释过了,《文言传》再作解释,意在加深理解,进一步抓住要领。乾卦情形同此。不过也有所不同。乾《文言传》对卦辞“元亨利贞”四字,字字作解,因为四个字各自有独立的意义,不字字作解不足以说明。坤《文言传》对卦辞只取“后得主”一语,其余多作赞辞,而分析的重点则在“顺承天”三字上,这大概由于坤卦卦爻辞取象比较复杂,卦义不易把握的缘故。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乾至刚,坤至柔,这是乾与坤的固有本性,但是坤之柔须在随乾而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乾健不息,坤则随着乾健的影响而生长万物,承载万物:生长万物,承载万物就是动;动则必然表现出刚的性质。乾动,坤也随着动;乾刚,坤也随着有刚。坤是至静的,静本身无形无迹,无法看得见;坤之至静要从它的德之方处看。换言之,坤之至静表现在它的“方”上。方即六二爻辞“直方”的“方”。“方”即是坤在乾的影响之下,陶铸万物,飞潜动植,使各有定形稳固性与普遍性。

从坤随乾动的这个情况看,坤虽至柔,然而“其动也刚”,坤虽至静,然而其德亦方;以乾为先,自己处后,即“后得主”,才是坤之不可移易的特点,柔也罢,静也罢,都是以乾先坤后为前提的。

顺便指出,《老子》贵柔贵后,以为天下之至柔可以胜天下之至刚,主张不为天下先,与(周易》坤卦的思想看似一致,然其实不同。《老子》崇柔抑刚,扶阴抑阳,将坤放在为首的地位。它说的不为天下先,是一切居后,居一切后的意思,《周易》坤卦则强调乾先坤后,坤居乾后,不是一切事物在一切情况下都居后。这个差别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老子》思想渊源于殷易《归藏》,《归藏》是首坤次乾的。《周易》虽也与《归藏》不无关系,但是《周易》已将《归藏》的原则加以改造,首坤次乾,变为首乾次坤。这是根本性的变化。

以下“含万物而化光”句与《彖传》之“含弘万物,品物咸亨”,义同,不再赘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此二句带有总结的意义,将坤之“至柔”、“至静”“后得主”诸特点最后归结到“顺”字上。“顺”才是坤的根本性质,如同“健”是乾的根本性质一样。“坤道其顺乎”,坤道就是一个“顺”字,讲得斩钉截铁,毋庸置疑。顺谁?任是谁都顺吗?不是。坤只顺天顺乾。顺是胡乱顺吗?也不是。天动地随,天以时行,坤亦以时行。天不超前不落后,坤亦不超前不落后。“承天而时行”一句说出,把坤顺的性质讲得周到深刻,全无罅隙。现在我们回过头去体味一下“利牝马之贞”的卦辞肯定会觉得豁然洞晓,了无窒碍。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