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平陵事变
  • 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代汉,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司马懿,河内(今河南武陟)人,出身名门士族,青少年时就颇有名气。曹操请他出仕,但未加以重用。到曹丕即位,他成了朝廷重臣。丕死,他与大将军曹真两人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这时,他曾统帅劲旅,北定辽东,西拒巴蜀。在战争中,他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明帝死,他又同已故大将军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同受诏,辅佐八岁的小皇帝曹芳。这样,就形成了曹氏与司马氏两派政治势力。

何为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

  • 曹爽设计欲独掌兵权,结果失败,曹爽被迫交出兵权。不久,曹爽及其家族、党羽都被诛灭。史称“高平陵事变”

何为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2)

  •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已逐渐控制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朝廷内外的重臣、将领曾接二连三进行反抗,但先后都被镇压下去。公元254年,二十二岁的皇帝曹芳被废掉,另立了十四岁的曹髦当傀儡。

何为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3)

司马昭做丞相执政时,专横跋扈
  • 司马昭身为丞相,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时时流露出篡权的野心。这时,小皇帝也已年近二十,不甘任人摆布,他见司马昭气焰日甚一日,忧愤难平。他请来尚书王经,还有两位大臣王沈和王业。曹髦愤愤地说:“列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与其坐以待毙,何如早下手与他拼一场!” 尚书王经苦劝皇帝三思而行。王沈、王业一声不吭。曹髦从怀中取出已用黄绸写好的诏书,说:“朕意已定,死亦不足畏!” 王沈、王业出来后径直向司马昭告密去了。
  • 曹髦亲自率领宫中的几百名卫兵以及官奴、童仆,吵吵嚷嚷要去进攻司马昭。曹髦还未见到司马昭,正碰上皇家禁军的首领中护军贾充带兵而来。贾充是司马昭的得力心腹,战不多时,曹髦就被贾充指使的凶手成济杀死了。司马昭做贼心虚,为了收买人心,事后出来假惺惺地责备自己尽职不力。他不忍拿心腹贾充开刀,就把成济作为替罪羊,灭了三族。成济临刑前心怀不平,大骂不休。司马昭原本想借此平息舆论,结果欲盖弥彰。

何为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4)

  • 这位年轻的皇帝死了,他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话却流传下来,成为一句成语。人们往往用这成语去比喻某些人心怀歹意而又已暴露无遗的情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