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很迷茫怎样选择工作(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

去年今天,我从沈阳来到北京,从学校踏入社会,带着忐忑和失落,只因还没找到工作。

前天和师妹聊天时,她提及被公司鸽了实习机会,万幸的是赶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可惜还有一部分人没能如此幸运。

因为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深知其中的艰难,时隔一年回头再看却也是别样体验。所以,今天我们就聊聊毕业后还未找到工作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继续找工作呗!

这么说倒也没错,从结果来看就是这样,但找工作时频繁被拒的挫败感、病急乱投医的慌乱、面对关心时的压力和深藏心底的自我怀疑让心情down到极点,这个过程中如何调节好心态,掌控自己的情绪?

不仅如此,不同于系统化的校招,社招的岗位相对更灵活,如何让自己找到专业不那么不对口的工作?此外,毕业后的所选企业也相对受限,一边是大企业应届生岗位基本满员,只能“捡漏儿”,一边是小企业五花八门,不知该如何挑选。

还有的人选择不找工作,通过考研曲线救国,避开今年的就业颓势。这种选择是不是明智之举我个人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具体原因后面也会讲到。

因此,本文将从心态调节、职业选择、发展路径三方面聊聊我这个“过来人”的体会。

调节心态,全面认识自己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自然不言而喻,但一味沉浸在情绪里自怨自艾并不助于解决问题。不过道理虽都明白,但知道和做到总是隔得太远。这一年经历了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后自觉还是值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这段逐渐放下“我执”的经历:

实习前:我好牛啊

秋招时拿到几个心仪offer,各种面试经历也是“曲折离奇”,加上我又是个爱表达的人,在公众号上狂侃一通,因此周围人几乎都知道我的校招过程。那时不仅为周围人的赞美、夸奖而欣喜,还把这些话都放在了心里。觉得自己拥有的都是我应得的,是我凭自己的本事赢来的,全然忽略运气的因素以及校招的友好环境加持。

实习后毕业前:我好菜啊

实习没留下已经让我备受打击,而后续接连三场的面试失利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彻底崩盘,面试时被HR一通数落过,也被HR现场教学过。我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我内向、应变能力差...,感觉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就知道哭。

现在回想起来那会儿面试确实表现得很糟糕,因为不自信,说话颠三倒四的,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经常面对HR的对话陷入迷茫。这种表现自然是拿不到offer的,然后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加重自己的负面情绪,面试表现更糟糕,陷入情绪旋涡。

“工作肯定是能找到的,你先忙手头毕业的事,不要一心二用。”

我的负面情绪就这样暂时中止在师兄的一句话中。

毕业后:我好普通啊

毕业后到北京的几场面试相对顺利些,投了十几分简历,顶着30多度高温一周内面了5家公司。直到拿到第一个offer,我才开始拥有“平常心”,毕竟“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嘛。后面的面试我就不再专注自身,不再想自己是否能力出众抑或一无是处,只关心面试官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心态也助我拿下更多的offer。

大学生毕业很迷茫怎样选择工作(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1)

小结:

复盘我的这段经历会发现,不管是一开始的沾沾自喜还是后来被拒绝的自我怀疑,都是因为我始终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觉得不管成事或败事都是自己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决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因与外因,不必因为结果不好就过分苛责自己。

很多时候你只能决定一件事情的起点,却对终点无能为力,学会正视环境的力量。

以我自己为例,当时毕业前投的几个简历现在看来确实也不适合我,实属病急乱投医的无奈之举,才会因此频遭拒绝,不该完全归咎于我的个人能力。

不仅如此,面试时被数落的经历里有我的疏忽,但HR的做法又何尝不是有些“超纲”呢?毕竟后面我也遇到过“职场领路人”式的HR。然而遗憾的是,我当时却选择把这种难堪印在脑子里,不断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这就牵扯出了第二个关键点:学会旁观自己的负面情绪。

前两天看到一个HR分享面试心得,案例里的应聘者说话不自信、回答含糊其辞、没有眼力见儿,在HR委婉表示他不太适合的情况下还在拼命强调自己有多需要这份工作,完全忽略HR只关心自己能不能给公司带来价值。

我猜他可能经历过太多次拒绝才脆弱至此,这时他已经掉进自己的情绪旋涡里了,误以为只要找到工作就能摆脱当前的窘境。即便假设他真的如愿进了这家公司,他接下来很可能因为适应不了工作,产生新的负面情绪,然后期待同事们帮忙解决问题,借此找到情绪出口。给offer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他真正的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会和负面情绪和平相处。

人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总会下意识的为它找出口,生气时迁怒他人、伤心时找人倾诉,一直不太习惯自己消化它们。

其实情绪是最不值钱的,它会被挑拨、被利用但就是不会被掌控。不过,它可以被拆解。在生气、没自信时告诫自己不许这样是没用的,试着跳出情绪旋涡,旁观这种情绪,去分析为什么这样?是谁让自己情绪起伏的?还有别的办法应对吗?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把情绪换成压力也是一样的),想通以后就会发现情绪已经被自己消化了。

理性的看,找工作无非就是和公司谈合作,没谈拢的原因要么是雇员价格没谈拢,要么是雇主不认可雇员的价值。

如果他能在被拒绝后不那么感性,而是选择客观分析,解决问题。复盘自己的面试表现,挖掘自身可利用的价值点并找到认可它的企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如今的他又何尝不是去年的我?压力太大动作就会变形,而我走出情绪旋涡的办法是拿到第一个offer,重新建立了自信心,可我的第一个offer又是怎么来的呢?不过是我误打误撞投到了一个要非常适合自己的岗。

那么,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职业选择,学会认识自己与工作的关系

很多人选工作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底层逻辑是“因为我做(学)过什么,所以我能做什么”,然而这个逻辑的适用条件是“过去的选择是对的”,否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如果发现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怎么办?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系统的讲述了职业选择应该注意的地方:https://mp.weixin.qq.com/s/U4fEQVwRHI9UC0P5ysI5vg

今天主要讲讲如何看待自己与工作、企业的关系,之所以想写这个,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应届生对此有深深地误解,也吃过不少亏,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我。

大学生毕业很迷茫怎样选择工作(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2)

个人与工作的关系

很多人找工作特别看重薪水、福利待遇,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认可这份工作的价值。如果只是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一方面会让自己在一些重要选择节点产生短视行为,忽略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会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厌恶心理,上班如上坟。

你从工作中获得的利益不应该只有薪资,还有认知、能力的提升,资源、人脉的积累。只有当你认可这份工作的价值时,你才会追求工作中的精益求精而不是得过且过,前者会不断提升你的增量,后者只会不断消耗你的存量。

“你不是在为公司打工,而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当你开始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时你就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你不会只看中当下短期的现金收益,开始留意未来长期的投资收益。你开始衡量这份工作能让自己的简历更好看吗?这份工作积累的能力能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助力吗?

个人与企业的关系

很多人刚毕业的时候容易把企业“拟人化”,对其充满幻想:了解到外企福利待遇好就认为外企人性化、讲“情义”,听说大企业平台好就觉得在大企业能学到很多东西...

总觉得企业一定是说话算数的。然而实际上企业不是“人”,它是么得感情的赚钱机器,它永远将公司利益摆在第一位,雇员的存在一旦与公司利益相悖那就裁你没商量。

真正和你有关系的是企业里的人,你的同事、上司、老板等等,跟对人才能把事做成,所以面试时一定要留意未来上司的面试表现,这会非常影响你的工作体验。个人与企业的理想关系应该是一种超越雇佣关系的联盟。

别讲义气,都是交易:不要总想着依附某个企业,追求这种关系的人应该国企或是机关单位工作。永远记住一点:公司是盈利机构,不是福利机构。员工与企业的底层交易模型就是雇佣关系的博弈,一方出钱,一方出力,银货两讫。

有的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劳苦功高,被辞退时愤愤不平;

有的创业企业很喜欢给员工画大饼,口惠而实不至;

员工想借过去创造的价值占企业便宜,企业想借未来的利益占员工便宜,二者都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员工过去创造的价值已经获得过企业的奖励了(觉得没给够也该当时就申诉),企业也不该要求员工一起承担未来的收益背后的可得性风险。

合作联盟,相互成就:雇佣关系的局限性在于它属于短期行为,无法与企业建立深度链接,长期获益。最优结果是发掘企业的最大价值为己所用,而实现途径就是把自己和公司看成短暂的合作联盟关系,除了薪水之外还看中这个平台给自己未来发展的助力,就像应届生选择去大公司也是想让其给自己的下一段工作经历背书,另一方面企业也有机会借由这位员工和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里推荐一本书:《联盟》)

大学生毕业很迷茫怎样选择工作(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3)

发展路径,搞钱是终极目的

这里说说我自己对脱产/毕业考研的一点小看法,不一定对。

首先明确一点,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搞钱(各种二代体验生活的不算),看中薪水的赚的是当下的钱,看中发展空间的赚的是未来的钱。

读研的人分三种:一种是对研究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一种是想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待遇的人;一种是找不到/不想找工作,想逃避现实的人。第一种人目标明确,第三种没啥好说的,第二种人的行为有待商榷,我们就本着搞钱的终极目标看看读研对工作究竟有多少助力。

一种很典型的学生思维是我要等自己准备好了再工作,A岗需要从业证书,我就先去考个证、上个培训班啥的;工作中发现自己某方面做的不好,先辞职学习一下再上班等等。然而很多机会是不等人的,这世上也没有完美适配的工作。

从工作中积累经验教训,学习新知识是最有效的途径,脱离市场的学习又如何能指导自己在市场中工作?毕业后先尝试着把自己放到商业环境中试炼,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调节自己。先就业,再择业。求职过程拖得越久越不容易找到工作,因为后面会对逐渐“找工作”脱敏,逐渐习惯在家啃老的生活。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