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1)

文丨卿心君悦

由罗伯·莱纳导演的影片《怦然心动》(改编自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太多沉重观点的温情影片。截至当前在豆瓣评分9.0,位列豆瓣电影“Top 250”中第24位。

广为流传的情感名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便源于这部影片。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这是影片中切特(布莱斯的外公)对布莱斯说的话,在这段优美又不失哲理的文艺小短句中,却隐藏着一个极易忽略的问题:纵然斯人若彩虹,相遇又该怎相知?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2)

《怦然心动》剧照

最初的好感与厌恶,可能只是主观错觉下的“偏见”(第一个步骤或考验)

影片《怦然心动》在朱莉·贝克与布莱斯·罗斯基幼时(小学二年级)的相遇下开始了情感纠缠的羁绊。布莱斯一家人搬到了朱莉居住的小镇,在朱莉与布莱斯的第一次对视中,两个人在各自心中孕育出不同的情愫。

朱莉最初就被布莱斯的双眼所吸引,尽全力想要接近布莱斯,而布莱斯却没有缘由的厌恶着这种接近,基于二者不同的主观意识,两人在交往中的态度及内心投影是完全不同的,而整部影片就以二人心理差异作为剧情的推进手段,交替中表现出“个人主观意识”的能动性。

从相遇起,布莱斯因厌恶就对朱莉的接近产生了抗拒,但是他的抵抗与躲避,换来的却是朱莉更为坚定的接近,小学的四年对于他而言是“不安与逃亡”的生涯。

对于朱莉而言,感受到的一切却是与之相反的,在第一眼的“怦然心动”促使下,她将他的抵触,看成是一种爱的羞涩表达,为了让他没有顾忌勇敢的表达心中的爱,她决定用自己的主动接近去帮助他打破“恐惧”——“竭尽所能帮他彻底释放自我”,然后获取期待中的那一个初吻。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3)

《怦然心动》剧照

为何会产生这种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

在心理学中,人对一件事物的认知是分为两个阶段的,一是感性认知(感官对事物的了解,从感觉到知觉),另一个是理性认知(感性认知通过思维的加工后,得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相对于部分人而言,对一个人的评判很少会达到理性认知的状态,往往仅是用第一印象所得到的感性认知就对一个人轻易下了定义。比如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始终认为达西身上具有的“傲慢”,就源于最初见面时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所致,也正是因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随后的交往中处处误解达西的举止,险些错失那份爱情。

在《社会心理学》中记载了塔尔玛德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而总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物”,实际上,朱莉的接近与布莱斯的抗拒,都是类似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所致,这属于感性认知,有时也属于错误的理性认知,因为在理性认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是依赖于“记忆”的,而这里的“记忆”就是每个人曾经的经历或经验。一旦“记忆”存有偏差,那么对事物的认知也会有偏差,就像布莱斯的父亲对朱莉一家也有很强烈的厌恶感一样。

从影片的剧情中隐约间可以发现,布莱斯的父亲曾为了家庭放弃了理想(音乐),所以看到朱莉的父亲沉迷于绘画不想着努力挣钱(朱莉家生活条件一般),也不打理自家的庭院时(庭院荒草丛生),就产生了厌恶,在布莱斯父亲的“记忆”(经历)中,“梦想与现实间的冲突,总得有一个人来承受”,而这个人不应该是家人,而应该是朱莉的父亲,他应该放弃理想,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家庭中。

但前来布莱斯家中居住的切特(布莱斯的外公)对朱莉一家却没有多大的抵触,反而在报纸上看到朱莉的事迹(保护梧桐树事件)后,对朱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切特向布莱斯询问朱莉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馈却是含糊不清的负面“偏见”,在这种状态下,切特友善的告知布莱斯,她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好女孩,并将报纸递给了布莱斯让他好好的了解一下:

“放下心中的成见。”

但当时的布莱斯仍旧固执的认为朱莉更应该是一个“谁遇见谁倒霉”的女孩,没有想了解她的欲望,回到房间后将报纸扔在了一边。

而就在此时,经过“梧桐树事件”之后,朱莉的内心也发生着变化。

当时,在小镇上校车的站点旁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朱莉认为这是对小镇最好的馈赠,在树上可以看到无与伦比的美景,得知梧桐树要被伐掉时,朱莉拼命的阻止,后来被父亲劝走,梧桐树没有逃过被砍掉的命运。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4)

《怦然心动》剧照

梧桐树倒下对朱莉带来的伤害,在父亲送的一幅梧桐树的画中得到了缓解,但是在梧桐树将被砍伐时,布莱斯对朱莉无助时的漠视以及请求帮助时的拒绝,让她对他的感情产生了质疑:

“我对布莱斯的感情是否一如往日。”

撇掉“偏见”的认知,很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第二个步骤或考验)

在梧桐树事件发生之前,朱莉的父亲曾与朱莉聊过关于布莱斯的事情,那时的朱莉对于布莱斯的感情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只是知道对布莱斯的好感,源于最初的相遇:

“许是我被他的双眼所吸引吧,还有他迷人的微笑。”

所以,朱莉才会在父亲问询除此之外,布莱斯这个人怎么样时,不知如何回答。

父亲沉默后说道:

“你得考虑画的整体效果,一幅画绝非简单拼凑就能完成,一头牛只是一头牛,草地也只长满了青草和花朵,阳光照进大树的枝桠,亦不过缕缕薄光,但你若能将它们衔接拼凑,却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一个人所具有的(被发现的)部分优点对于整个人来说,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对于一些人而言,将部分优点融入整个人的全部之中,是和谐的,那些优点是整个人美好的点缀,这就是整体胜于全部;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将部分优点融入整个人的全部之中,反而是不和谐的,因为那些优点只有独立时才是优点,不能为全部增光添彩(掩盖不足),一旦融入全部,原本的优点反而会失去应有的光辉,这就是整体低于全部。比如影片中的雪莉(校花)就是整体低于全部的存在,雪莉外表的美丽不能掩盖内在的缺陷,这种美丽单独存在是优点,融于全部反而成为了败笔。概括来说:不能以偏概全,一个人的好坏优劣,不能以局部的优缺点作为衡量标准,外表与内在未必统一,局部与整体也未必统一。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5)

《怦然心动》剧照

但那时的朱莉,并不明白其中“整体胜于全部”的含义,也不能基于上面的观点将布莱斯进行分类,只是在“梧桐树事件”后质疑了自己对布莱斯的感情,直到发生“鸡蛋事件”,内心才有了一定的答案。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科技展览会上,朱莉凭借“鸡蛋孵化过程”的项目取得了第一名。当时孵化的那些小鸡被朱莉逐渐养大并进入了产蛋期,随后每天产下的鸡蛋卖给了周边的邻居,朱莉出于好意,每一天都免费送给布莱斯家一盒鸡蛋,为了感激布莱斯母亲曾经给予的帮助(布莱斯的母亲很善良),或许也是为了接近布莱斯,毕竟每次交给布莱斯鸡蛋时,都能得到他的“深情凝视”。

然而,朱莉的好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见”,布莱斯的家人(主要是布莱斯的父亲及布莱斯)出于偏见,先是布莱斯的父亲担心鸡蛋是“毛蛋”(能孵化小鸡的鸡蛋),后来布莱斯又因为不想与朱莉有过多的接触,指责她家的庭院不卫生,由此让一家人担心鸡蛋会有病菌,决定让布莱斯将鸡蛋退回去,理由是“一家人对鸡蛋过敏”。

但明知这个理由不成立的(不可能全家人同时对鸡蛋过敏)布莱斯,出于不想“撒谎”,又不想伤害到朱莉,也可能因为性格中的怯懦担心与她发生“冲突”,选择了另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欺骗”方式,背着家人将鸡蛋收下,然后偷偷的扔到垃圾桶中,也因此让朱莉产生了误解,每一天布莱斯都在等她前来。直到一天朱莉撞破了这个谎言,布莱斯才说出扔掉鸡蛋的原因:因为你家不卫生,全家人担心感染病菌。

从此,朱莉发生了转变,不再接近布莱斯,也升起了整理庭院的打算,但是这个打算与布莱斯无关,仅是为了让自己的家更加温馨,不会被他人轻易的指责。在整理庭院的过程中,朱莉与布莱斯的外公切特相识,也因此布莱斯的外公得知了一些隐情:

  • 朱莉一家生活条件差,是因为将所有的积蓄花在了朱莉先天弱智的叔叔身上。
  • 朱莉一家庭院不卫生,是因为房子是租的,修葺庭院应该是房主的责任。

当切特将这些隐情告知家人后,布莱斯的母亲升起了想要结交朱莉一家人的想法,漠视了丈夫的反对,邀请朱莉一家人前来吃饭,而此时的布莱斯也对之前的做法很是愧疚,摒除偏见之后,观看了曾经外公递给的报纸,发现了朱莉越来越多的不同之处,逐渐的升起了难以压制的好感。

而朱莉却因为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对布莱斯的好感逐渐的降低,直到无意间听到布莱斯与他好友加利特的对话,好感彻底消失。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6)

《怦然心动》剧照

当时布莱斯对加利特坦白内心对朱莉的情感,过程中告知了朱莉家的一些隐情,却不曾想加利特听完之后,言语上侮辱了朱莉及她的叔叔,对此布莱斯没有反击,反而无意间让朱莉看到了布莱斯的微笑与附和。即便最后布莱斯解释了当时的举动并非内心真实所想,但还是让朱莉无法接受。

至此,朱莉与布莱斯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前者懂得了父亲曾经说的话,自己终于将布莱斯归类为“整体低于全部”的人,对布莱斯产生了厌恶;后者懂得了外公曾经说的话,摒除成见之后,发现了朱莉的美与好,对朱莉孕育出好感。

从心动到结果,需要两个步骤的孕育

不久,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篮子少年”活动,女生对台上的男生竞标,竞标成功的女生可以获取与男生一同用餐与聊天的时间。

当公布布莱斯将是那天参与竞标的男生后,流传出校花雪莉将要对他投标的消息。得知此事的朱莉,对此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反复跟身边人强调已经不再喜欢布莱斯了。而得知此事的布莱斯,也毫无喜悦之情,虽然曾经一度追求过雪莉,但那只是为了摆脱朱莉的纠缠,可现在的他与当时的想法完全相反。

活动当天,布莱斯是忐忑的,朱莉是矛盾的,布莱斯担心朱莉不对他竞标,朱莉矛盾自己真实的情感,最终就在布莱斯即将登场之前,朱莉不自觉的竞标了前一个登场的男孩艾迪(许是因为同情艾迪无人竞标的遭遇,许是因为担心自己未必能竞争过雪莉),而布莱斯则被雪莉竞标成功。

在活动结束用餐的时候,布莱斯与雪莉正好坐在朱莉与艾迪的对面,布莱斯无心与雪莉交谈将目光聚焦在朱莉的身上,而朱莉看似与艾迪聊得火热,但也是隐隐的观察着布莱斯。终于,布莱斯无法压制内心的情感,来到朱莉的桌前,拉起朱莉准备吻她,然而停顿一下之后,朱莉快速的挣脱了布莱斯,跑回了家。

很多人看到这里时会存有一个疑问,为何朱莉会拒绝这个期待已久的吻?

其实,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其一,当时朱莉对布莱斯的好感已经没有那么强烈,虽然朱莉在竞标当天的犹豫可以证明她并没有完全放下布莱斯,但是从中也可以说明她对这段感情是矛盾的,即然无法确定自己的内心,那么布莱斯的吻就未必还是期待中的那个吻。

其二,布莱斯看似勇敢的举动,其实并不能证明他对朱莉的感情是喜欢,或许很可能像布莱斯好友加利特说的那样,因为愧疚的情绪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朱莉的拒绝与抵触让他升起“征服”的心。

其三,看似朱莉期待的是一个吻,但实际上期待的却是一份真挚的感情,二者缺一不可,真挚的感情才是这个吻的前提。

所以,朱莉失望下选择了离开。

当然,影片的结局是美好的,虽然朱莉曾一度拒绝与布莱斯相见,没有留给他解释的机会。但直到有一天,布莱斯到朱莉家的草坪上种下一棵梧桐树的幼树后,才得到了朱莉的原谅。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7)

《怦然心动》剧照

为何朱莉最终会因为梧桐树原谅布莱斯?

想来,这个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可能布莱斯栽植梧桐树,证明了他真正的意识到之前的错误,无论是对“梧桐树事件”冷漠的致歉,还是证明了自己能够感受到朱莉的美好,毕竟朱莉曾经因为布莱斯觉得梧桐树“丑”,而说他“真没眼光”。
  • 可能布莱斯栽植梧桐树,证明了他不再怯弱,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态度,毕竟布莱斯的父亲曾在朱莉一家人面前表达过对梧桐树的看法,是一颗“丑八怪大树”。
  • 也可能布莱斯栽植梧桐树,让朱莉感觉到了布莱斯对她的感情,毕竟朱莉曾因为梧桐树被砍掉,痛苦过很长一段时间。

但更可能的,或许是朱莉看到梧桐树时想通了另外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朱莉曾对梧桐树的美有过一段描述:

“我越爬越高,景色也越来越令我惊艳,我发现微风是如此清香,像阳光混着野草香,我忍不住呼吸,让我的肺部充满了我所知道的最甜美的醉人的气息。”

并不是朱莉选择了原谅布莱斯,而是朱莉真正接受了一些“错误”的发生,因为在过程中她也有一定的错误。朱莉为何能够发觉梧桐树的美,是因为无意中爬到树顶时发现的,不是一些人眼光不好无法发觉梧桐树的美,而是一些人未曾看到过梧桐树顶端的风景。人们对美的发觉,往往也是依靠“记忆”的,等同于前面说到的“理性认知”,只有在经历过或看到过以后,才会真正的认知并发觉一件事物的美。就像朱莉对梧桐树的描述一样,她所感觉到的醉人气息都是自己所知道的。

因此,朱莉看到布莱斯栽植梧桐树的时候,想通了这一切,选择接受了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错误”,她希望可以在今后的交往中能挖掘到更多彼此身上的美好,毕竟有一些美可能是他们这个年纪无法“认知”的,但是她从他的眼睛中再次看到了希望:

“他用那双眼睛看着我,那再次闪耀的双眼,我知道我的初吻还在布莱斯·罗斯基身上,但不会太久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无论是在爱情的初期,还是在交往过程中,部分人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定”,但实际上这是不恰当的,很容易带来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如同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全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旨:“类似于偏见般的第一印象,并不可靠”,美与丑,都需要用时间来界定,保持理智的情感,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人,这样才有可能不会错过“彩虹般”的人。

怦然心动孕育步骤(怦然心动一次心动)(8)

卿心君悦,头条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