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夷狄之有君感悟(读论语夷狄之有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子曰夷狄之有君感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子曰夷狄之有君感悟(读论语夷狄之有君)

子曰夷狄之有君感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第三》

这篇的意思大概是说:夷狄那些荒僻的部族尚且有君主,反而在我中原,君主名存实亡。

①周王朝的程序员

这句话的重点是“有君”,“有君”不止是有个君主。像《三国演义》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可不是“有君”。

“有君”是一种统治思想,周王朝的开创者们,就像如今的程序员,给王朝编辑一堆堆代码,全国人民执行代码,这就是执政了。比如《论语·颜渊篇》里,夫子就总结了一段代码: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周王朝初期的程序员大概就这么编程,有“君君”的代码,“臣臣”的代码,“父父”的代码,“子子”的代码。君做君的事,臣做臣的事,父做父的事,子做子的事,这一套差不多把天下人管理得差不多了。比如,《周礼》规定:

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都是“臣”运行了“君”的代码,违背了“有君”。

如果天下人都照着“有君”这一类代码执行,大概就会像蚁群一样,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和谐共生。说到这里,不止“夷狄之有君”,连蚁群都“有君”。

说到底,人类很难用程序控制,因为人的灵魂像风一样爱着自由,而人的欲望往往比灵魂更自由,或者说更放肆。所以,人类命运更有趣,更捉摸不透。

言归正传,夫子这句话通俗一点,可以是:夷狄这些小程序都能运行流畅,而我中原的服务器却出了那么多BUG,简直难受。

②齐桓晋文之事

《论语·宪问》中夫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大概夫子用齐桓晋文两位功勋卓越的君主运行“有君”程序。齐桓公通过了,所以说他“正而不谲”;不好意思,晋文公出现了BUG,所以说他“谲而不正”。比如,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的时候就有一个BUG。当时,晋国讨伐曹国,向卫国借道,卫国不同意。晋文公只好绕道攻打曹国,随即又攻打卫国并占领了卫国。这时候楚国北上救援,晋文公通过施展种种手段最终又战胜了楚国。

周代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天子才有权力发动战争,晋国没有这样的权力却想打谁打谁,BUG就这样出来了。

齐国也攻打楚国,齐桓公列举了三个攻打楚国的理由:

第一、齐国祖先齐太公姜尚曾被赋予征各个诸侯国的权力以辅佐周王室,系统认可,所以没有出BUG。

“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是周天子给齐国开挂。

第二、楚国没有按照规定向王室上贡。

这就好像说,我打你,是因为你该打。系统规定你上贡周王室,你不上贡,你就是BUG,我打你就是解决BUG。

第三、周昭王南征楚国时,死在汉水一带。

我齐国口口声声说辅佐周王室,发生了这样的不幸,当然得讨个说法。

另外,有一年齐桓公准备攻打宋国,但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齐桓公于是就带着礼物请示周天子,征求他的同意。你看,齐桓公明白系统的尿性,所以先编写一段代码让系统检测不到漏洞。

③总结

我喜欢《庆余年》里,叶轻眉写在监察院门口石碑上的那段字:

我希望庆国的人民都能成为不羁之民,

受到他人虐待时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灾恶侵袭时有不受挫折之心;

若有不正之事时,不恐惧修正之心,

不向豺虎献媚……。

我希望庆国的国民,每一位都能成为王,

都能成为统治被称为『自己』这块领土的,独一无二的王。

这样才好,人人成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王,而不是他人的附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