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1)

分享与隐藏

都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2)

我们时时的守着微博、盯着头条、刷着朋友圈,在怀疑、不解、惊叹、气愤之余,顺手点开了评论对话框,把我们个人的情绪留在了话题下方的评论区。

就这样,随着越来越多的我们在微博聚集,随着我们的个人情绪被敲成文字留在了评论区,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头条话题被转载,被顶上头条,被刷屏,一次大众情绪的集体表达就这样在微博这个社交工具上引爆了。

虽然,我们个人无法真正的了解这些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无法窥探公众人物社会形象背后的真实性,但是,通过微博这个工具,我们却真真看到了由个人聚集而成的大众情绪表达的无穷力量。

微博,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最廉价的情绪表达空地;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最自由的私人情绪发泄区;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最隐蔽的个人领域。

比如,最近刚刚认识的一个朋友。一个爱笑爱分享的女生,无论是在生活中与其交谈,还是翻进她的朋友圈、微博,你都能感受得到她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因为无论是朋友圈、微博,她每天都会有很多细碎、用心的个人分享,或是早餐的随拍,加上寥寥几句的个人随记,或是大段大段的文字记述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你都能深深地从中感受到一个女生内心那种向阳花开的快乐感。

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3)

你会分享你的生活吗?

还是喜欢隐藏?

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4)

- 01 -

分享与隐藏,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有些人虽然会在微博、朋友圈里跟着一个又一个热点事件,参与到集体的主动或被动表达中,与人争论,甚至撕×,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意见与情绪,但同时, Ta们却对自己的私人领域保持着封闭状态,自己个人最真实、自我的情绪拒绝让他人察觉。

Ta们会很害怕别人发现Ta的微博、设限的朋友圈,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很害怕别人发现Ta们在社交工具上所发的动态。

那么,Ta们是为什么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社交动态呢?Ta们在隐藏着什么?或是在害怕什么?

我觉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大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但是,有的人寻找个人归属感不是依靠他人、朋友、家人,或者一个群体,而是在一个虚拟的、无人知晓的“空地”来寻求。

所以,Ta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就是,把自己的个人情绪无论是好的或坏的,都统统的发泄在某一个只有自己知晓的渠道,隐藏着这一切。并把这些当做自己情感寄托的载体。

就如,高中毕业的时候,有个同学和我说过他的一个故事,说有个关系还行的同学竟然在他的同学录里面写出了他在隐藏自己,这让他感动了好久好久。我想,让他感动的也许就是他发现了一个可以让他有归属感的地方。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归属感,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处在归属感缺失的状态。

在不被肯定时会感到归属感的缺失;自己不被需要会造成归属感的缺失;不被在乎也会引起归属感的缺失。

为什么归属感对我们如此重要?

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有安全感。

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5)

- 02 -

归属感,寻求内心安全的保障

在那里,不需要收获个人或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自然而然地去冒险而不怕失败,睡着的时候不会被惊醒,醒着的时候不会恐惧,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事情,可以嚣张放肆,反正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尽情的随意。

马斯洛的需求阶层金字塔理论指出,在我们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就会开始寻求爱与归属感(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我们需要爱人与被爱,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纳的地方和群体,从而摸索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但是,有的人在现实中就始终无法找到这个位置,始终是把自己蜷缩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境地。因为只有在那里Ta们才感觉到是安全的。

这就是一些人给自己的安全感,准确地说是微博、设限的朋友圈带给Ta们的安全感: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我想,在那一方天地,只有我们自己知晓的微博、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就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不想让别人知道除了在现实中的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我。

仅部分人可见的朋友圈是什么样子(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6)

- 03 -

真正的安全感,是接受最真实的本我

内在家庭系统治疗理论(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Schwartz,2001)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核心的本我。如果本我被淹没,我们的生活就会被各种极端的情绪轮流主导而惊惶失控,使得我们在现实中的安全感缺失。

而如果你不再想依赖于虚拟的社交工具,想在现实中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你需要做到以下:

你需要做的,是笃信当下的自己,这个也许是不完美的自己,这个有伤痕的自己,本来便值得被爱和珍惜。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在最伤心失落、渴望被爱和接受而不得时,虽很努力却仍考出低分,被班主任恶狠狠地训诫,被同学取笑,回家缩在墙角,头埋得很低,怕父母会因为自己的低分而收回他们的疼爱。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大概会想走上前去给ta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告诉ta:宝贝,爸妈爱你,是因为你;这份无条件的爱会永远伴随你,无关成绩。

是的,不管有没有别的人爱你,你都要接纳这个自己,包括羞于见人的、自苦的、自弃的、焦虑的自己,然后对自己说:一切有我。

就像我们的父母会无条件的接受自己一样,自己要无条件接受自己。

因为,只有当你能真心接受、包容和疼爱自己,你在与人交往中,生活中,才能不乞怜、少焦虑,你的生活,才能真正有平和安稳的可能。

你自己,才能不惧别人发现你的微博、朋友圈,不惧别人了解你的过往和现在,不惧别人走进你的内心。

勇敢的接纳自我,也要勇敢的面对生活。

如果你是在校生,如果你刚好需要重新开始,就来实习僧寻找新的机会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