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文言文之综合理解试题)

【原创首发】

高考文言文阅读共有三道客观试题,选择题的第三小题是综合理解试题,通过对全国高考语文卷近十年的分析,我发现,其实这一道题并不难,可是大多数同学这道题并不得分,究其原因,考生一看一大堆文字,四个选项无从下手,时间紧,任务重,就蒙了一个。为了让你能不失分,我把这道题的规律慢慢地告诉你吧!

先请你耐心阅读完下面这篇古文,然后把试题做一下,以期我们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 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文言文之综合理解试题)(1)

i

【注释】(1)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2)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15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父亲好友之问,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B.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士。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蕃能够招徕,正是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C.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D.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世,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常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只有掌握了高考言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才能有的放失地加以备考,才能准确快速地正确做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文言文之综合理解试题)(2)

第一个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为记人叙事类。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材料选取,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小学和初中学习的记人记事的记叙文,说得高雅点,就是我们所学的人物传记。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就要多读人物传记。

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就要搞清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做了什么事,我它称为五个W:Who,when,Where,why,what。搞清楚这些之间的关系,就能变难为易,很快选出答案。

第二个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的综合理解试题的选项都是先概括后事例。

近十年来都是一个样式,四个选项中的每一个选项。都是先对人物的品德、性格、才能、命运等先做出归纳概括,然后再用事例加以佐证,有点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那样。而命题人常常把错误的内容不是设置在前面的归纳概括之中,而是设置在后面的具体实例分析之中。

第三个规律,试题错误点往往设置在细节上,有时一字之差。

根据我对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综合理解试题的多年跟踪观察,这一道题的错误点设置的非常明显,往往是在细节之上,往往在人物、行为、地点等上面设置错误点。例如2013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中说“大盗至均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而在选项D中却说“以至于大盗到处骚扰,也不去均州他的家乡。”错误是多么的明显啊!就在一个行为“至”字上。再如2018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中说:“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而到选项B中却说“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就错在遭受侵掠的地点上,是天水,而不是蜀地。

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高考文言文之综合理解试题)(3)

了解和掌握了试题命题的这些规律。对于我们来说,就能有的放矢地、准确而快速地来找到答案,从而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上面这道试题,你是怎样做的呢?。现在我们根据我们掌握的这这些规律,每个选项的前面的概括内容,就不需要过多考虑了,看一看人物的行为、施加行为的对象以及发生的地点等等,选项与原文是不是一致,我们很快就会发现选项D中“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与原文中“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不一致:窦太后没有下令,而捕杀他的是王甫。

当然所有这些,还是以你能够读懂文言文为基础的,平时必须把课本上的文言文学好,多看一看下面这本与高中教材配套的文言文译注,一定会使你如虎添翼、顺利突破文言文阅读这一难关,从而轻易获得理想的满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