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原来属于哪里管:六盘水建置沿革考

六盘水因三线建设而兴,建市以前,六枝、水城(含今钟山)、盘县三个县级行政区历代互无统辖今考大量史志及文献资料,理一理历代建置沿革,供大家参考,由于水平和见识有限,不足和不妥之处,望读者谅解并敬请指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六盘水原来属于哪里管:六盘水建置沿革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六盘水原来属于哪里管:六盘水建置沿革考

六盘水原来属于哪里管:六盘水建置沿革考

六盘水因三线建设而兴,建市以前,六枝、水城(含今钟山)、盘县三个县级行政区历代互无统辖。今考大量史志及文献资料,理一理历代建置沿革,供大家参考,由于水平和见识有限,不足和不妥之处,望读者谅解。并敬请指正。

一 夏朝时期

夏朝时,今六盘水故地,称梁州荒裔。由于地处古梁州边远地区,属蛮荒之地,生产生活较黄河流域落后,所以在很多文献上被称为“梁州荒裔”。

据《禹贡·梁州》记载:“华阳、黑水为梁州”。华指华山,华阳为华山之南。黑水,说法不一,或指怒江,或指澜沧江等。据《大定府志》记载:“大定者,《禹贡》:‘梁州江外之南域。’”“于《职方》、《尔雅》盖属荆州。”当时的华夏从地理上分为九州(非行政区划),据《晋·地》记载:“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扦关,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综上,梁州大抵为以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在华山以南到澜沧江南部地区,西到怒江东抵荆州的轩关,含今六盘水地在内。由于地处偏远,中原也还处于欠发达的历史阶段,所以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

二 商周时期

根据今六盘水地的旧志记载,殷商时期今六盘水故地属于鬼方国。关于鬼方国,历史记载不详,后世史籍志记载也不尽相同。

鬼方国的具体位置,至今无定论,有“西南说”,也有“西北说”。“鬼方”之称,最早见于《易经》,还有远方的意思。宋、元以来,不少学者在对甲骨、金文和《易经》、《诗经》、《竹书纪年》中有关商、周时期“鬼方”记载的考释中,都将当时“鬼方”之地域认定在以今贵州为主的西南地区,含今六盘水之地在内。民国时期任可澄主修《贵州通志》时,撰《鬼方考》一文,更集宋、元以来之说,将“鬼方”认定在今贵州,直至今天,贵州史志界援引者尚多。

三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原梁州之地并于雍,故据今六盘水之地诸旧志记载,西周时期今六盘水境地,属雍州荒裔,在雍州南部地区。

据《山海经》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当时的雍州大概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经汉中、四川盆地南抵今云南一带这一大片区域。据《大定府志》记载,“周初为卢夷之国,其君称蒸。”关于“卢夷之国”,据《括地志》云:“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卢、彭三国之地。”而武王率西南夷诸国伐纣时,戎府即今楚荊之地,泸府即今泸州之地,而当时的微、卢、彭三国皆当戎府之南,则自泸州以南至叙永、大定、安顺、兴义,皆为卢国之地。西周时期原梁州之地并于雍,故据今六盘水之地诸旧志记载,西周时期今六盘水境地,属雍州荒裔,在雍州南部地区。

四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据旧志记载,今六盘水之地属牂牁国。关于牂牁国,史载甚简,其具体的地域范围和性质无明确记载,也少有出土文物加以证实。一般认为,牂牁国兴于春秋,亡于战国,牂牁国是春秋时期南方一个较大的古国,范围大致包括今贵州乌江以南及两广的一些地区,与黔、桂交界处的牂牁江(即今盘江),有密切的因果互动关系。在牂牁国与牂牁江的关系上,应先有牂牁江,其后当地土地着民族建立方国,因江得名,故称为牂牁国。春秋时期,借助中原战乱不休的形势,牂牁国不断向四周拓展势力,逐渐强盛起来,至齐桓公称霸时,能与南方诸国并肩参与中原事务。春秋之后,牂牁国力衰微,被南越和新兴的夜郎裂领其地,失势的牂牁国君被降削到夜郎旁小邑居住,此后,作为方国的牂牁便不复存在。

“牂牁”之名,最早出现在《管子·小匡篇》,该书记录了春秋齐桓公时期,已经有了牂牁国(后曾改称为且兰国),然此书成书于西汉时期,乃托管子之名,并非管子所作,但此书所所记内容也并非不可信。据考《华阳国志》《异物志》《贵阳志》等史籍,牂牁之意本为定在岸上用来系船的木桩。牂似羊头,牁如斧柄,牂、牁都是系船的杙,杙系縻游动物体的木桩只是形状不同而已。又据《水经注》记载:“牂牁,江中两山名。”而一些学者认为,“牂牁江即今郡之南盘江,江中有两山,形似牂牁,因山以名江,因江以名国。”

自明清以来,很多学者对于牂牁不乏考说,但是由于古书记载简略,支离破碎,意见不一,又缺少地下文物的证实,故不可贸然拟作信史。而古牂牁国之后,又有牂牁郡,牂牁郡确实含今六盘水一带在内,但是古牂牁国是否含后来的牂牁郡,牂牁郡是否因古牂牁国而名,无直接的史实证明,这是一段悬而未决的历史,可考者寥寥,故关于牂牁国的名称起源和其与牂牁郡的关系,以及牂牁国与今六盘水地的关系,尚待史学界、考古学界进一步探究。

五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夜郎部逐渐壮大,开始成为一个奴隶制方国政权而存在,史称夜郎国,含今六盘水地在内。古夜郎国的具体位置,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如《史记》说:“临牂牁江”,其西是滇国。牂牁江是汉代以前的水名,今人根据其向西南通抵南越国都邑番禺(今广州)的记载,考订为贵州的北盘江和南盘江。

关于夜郎之名,始于何时,已无可考,据《贵州通志·前事志》卷一记载:“夜郎之为国,不知何姓?其先亦不知何始?或曰周武王伐纣,卢人从之,卢即唐之泸,夜郎直其南,殆卢夷之属国也,至周末夜郎始著。”

人们认识夜郎国是从战国时代开始的。早在春秋时期,贵州境内就有了且兰、鳛国、鳖国、牂牁等十几个小国,后来均被夜郎国征服,组成一个联盟。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时,秦军攻伐兼并,在一举歼灭了巴、蜀之后,与楚国发生战争。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蹻溯沅水而上与秦军作战,到且兰界,系船舍舟,攻灭且兰,又经且兰攻打夜郎,使夜郎降服,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带。公元前224年,秦国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都寿春,楚国溃灭。秦军并夺得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庄蹻没有归路,于是在滇池一带自立为王,分封且兰,夜郎支党首领为牂牁君、夜郎侯,都以庄氏为姓。原夜郎国部首领为夜郎侯,续统故夜郎之地,辖今六盘水地在内。不过庒蹻并没有留在夜郎地,而是一路征战到了云南,而后秦军夺去了楚国最西部的黔中郡,切断了庒蹻回国路线,庒蹻便自立为滇王,建立了滇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①。

庄蹻入滇是今六盘水地与内地建立直接政治联系的重大事件,庄蹻也因此而成为内地第一位开发西南边疆的历史人物。且兰被庄蹻攻灭之后,为彰显其功,将

且兰之名又改为牂牁。关于庄蹻,史载不详,据马曜主编《云南简史·庄蹻王滇》:“庄蹻是楚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初”②。

当时地处贵州、云南、川南、川西以及桂西北大片西南地区的蛮夷之地,为少数民族集聚之地,被称为“西南夷”。西南夷又分西夷和南夷,今六盘水地属于南夷。关于南夷,据《大定府志·疆土志一》③记载:“六国时谓之南夷。”《史记》、《汉书》以牂將、夜郎等国为南夷,以邛、笮之属为西夷。据《汉书·天文志》记载:“丙楚、丁南夷、辛西夷。”④又据《离骚》记载:“哀南夷之莫吾知。”可知在战国时期,已经有“南夷”之名。“西南夷”有十几个原始部落,部落首领称为君长,其中夜郎为最大的部落。关于夜郎的中心,据《史记》《汉书》记载,夜郎国的国都在牂牁江上,牂牁江可通番禺。据《御批通鉴》考,牂牁江就是南盘江,今贞丰一带,为夜郎国的国都和中心地所在。

古夜郎国时期,族属上与春秋时期的濮人有着密切关系。据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夜郎古属濮。濮在春秋时期已是南方颇具势力的民族。《国语·郑语》记载,周宣王六年,楚公子叔熊争国失利,“逃于濮而蛮”。周平王时期,“楚弅冒于是乎启濮。”又据《逸周书·王会解》附《伊尹献令》记载:“正南”有“百濮”。《左传》昭公十九年记云:“楚为舟师以伐濮”,杜预注云:“濮,南夷也”。杜预在《春秋左传释例·土地名》中记载:“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⑤

①《史记·西南夷列传》。

②马曜,《云南简史·庄蹻王滇》。

③《大定府志·疆土志一》。

④分率之法,相对于现在的比例尺。

⑤杜预,《春秋左传释例·土地名》。

六 秦、汉时期

秦灭六国后,开始收服西南蛮荒地区,在西南地区,以今成都为中心,在其周边设置郡县,委派当地官吏进行直接统治,开启了封建中央王朝在西南夷地区正式统治的开端,今六盘水地这一时期被纳入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版图。郡县制的推行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十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派大将常頞出使夜郎。后常頞主持修筑五尺道连接夜郎、滇和邛都的结合地带,五尺道走赫章、威宁入宣威到达曲靖,其作用辐射今六盘水地。秦朝将夜郎国之地域改置为夜郎、汉阳二县,归蜀郡管辖,东面为夜郎县,西面为汉阳县,并保留其原首领以统治其故地,当时,今六盘水境地为汉阳县所辖。秦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改变原夜郎等国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实际上恢复了原方国政权。

“西南夷”各族人民,很早以来就与巴蜀及中原华夏民族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两汉时期的“西南夷”分为西夷和南夷,其中南夷指居于巴蜀南方含今六盘水地在内的夜郎、且兰等地的民族。汉朝时期,随着集权统治加强,中国的封建中央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郡县制,将含今六盘水地在内的“西南夷”地纳入汉王朝版图,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经略与开发。

西汉早期,中原初定,无暇顾及西南,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逐步向周边地区拓展,并在西南夷地区逐步推行郡县制,中央直接派遣官吏到地方进行治理,将周边藩国纳入封建中央政权的统治,以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

西汉朝时期,对“西南夷”经略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据《史记》,两《汉 书》、《华阳国志》诸书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入使南越,得知夜郎位于南越西北的牂牁江上游,沿水道可直通南越统治中心番禺(今广州),于是向汉武帝提出通使夜郎建议,伺机利用夜郎兵力,以制南越,并修筑南夷道经今六盘水地。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唐蒙曾“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江”;而《汉书、武帝纪》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发巴蜀卒,治南夷道”的记载;又《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南夷始置邮亭”。则此“自僰道指牂牁江”的道路,当即“南夷道”,南夷所置邮亭,当即沿此南夷道而设。①

唐蒙出使夜郎等国,会见夜郎首领多同,通过威逼利诱,希望夜郎归顺汉王朝,并提出朝廷要在夜郎国境内设置地方官,推行郡县制,并任命多同之子为夜郎县令,多同与周边联盟的地方小邑表示同意。璇在夜郎国境(今川东、黔西部地区)设犍为郡,据《华阳国志》记载,犍为郡治最初设于鳖,在今贵州黔西、金沙一带。当时唐蒙任汉阳都尉,为郡之军事之长官,地位与郡守平行,汉阳都尉治所在今贵州威宁、赫章一带。犍为郡,下辖武阳、南安、僰、江阳、牛鞞、资中、符县、南广、朱提、堂琅、汉阳、存鄢等县,使夜郎地区正式纳入了统一的行政建置,其中,朱提、堂琅、汉阳、存鄢分辖今六盘水地在内。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犍为郡设置不久,“郡移治南广”,郡址由鳘即今贵州黔西、金沙一带迁到今川南的高县、拱县一带。到孝昭元年(公元前86年)郡治焚道(今宜宾),“后遂徙武阳”(今四川彭山)。

元朔三年 (公元前126年),汉王朝为应付北方匈奴威胁,采纳公孙弘的建议,“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并“稍令犍为自葆就”②,暂时放弃对“西南夷”的经营。此时在南夷地区设置南夷、夜郎两县,总辖于汉阳都尉进行管理,由犍为加强防卫,今六盘水地属夜郎县境。

及元鼎六年(公元前122年),南越丞相吕嘉挟南越王赵胡反汉,汉王朝出兵讨伐,有发巴蜀“罪人”和犍为的南夷兵参战。据《史记•南粤尉佗传》记载:“使驰义侯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③,又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④前往参战。当时且兰统治者担心因为出兵造成国内空虚而被邻国乘机掳惊,遂抗命反叛,杀使者和犍为太守。驰义侯率领的巴、蜀士卒连同征发同行的夜郎军队,在收复南越于还兵巴、蜀途中顺道击灭且兰、头兰。夜郎原倚南越,因汉军势大,才被迫出兵助战。南越既灭,反者还诛,夜郎遂入朝,受封为夜郎王。

汉王朝平定南夷后,以夜郎、且兰为中心,从原犍为郡中另划出部分地区,单独设立牂牁郡,郡治就在原且兰国地。其范围大致包括今贵州西部、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牂牁郡所辖故且兰、夜郎、平夷、鳘、句町、漏卧、西随、都梦、进 桑、谈稿、谈指、宛温、漏江等县十三县地。随着郡县分合变化,原犍为郡辖地大大缩小。牂牁郡设立后,夜郎地区,在纳入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的轨道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至昭帝元凤五年(前76年),“罢象郡,分属郁林、牂牁”,又将位于今荔波、三都一带的毋敛划人牂牁郡,至此牂牁郡共辖17县。

几经分化,时今六盘水境地,东部的六枝部分地区为牂牁郡的夜郎县、平夷县所辖,南部的盘州部分地区为牂牁郡的谈稿县和犍为郡的存鄢县所辖所辖,北部的水城地区为犍为犍为郡的汉阳县和牂牁郡的平夷县所辖。郡县制在今六盘水地的推行,标志着今六盘水境地在汉朝时期在名义上被纳入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进入“郡国并存”的时代。随着郡县制的推行,汉朝中央朝廷对含今六盘水地在内的西南夷地的统治逐步加强,先进的中原文明和封建文化同时传播到今六盘水地。

秦汉时期,今六盘水地收入名义上归属封建中央王朝,但在政治上却始终没有被内地的王朝所统一。

①《贵州通史》第一卷第二篇第三章第二节。

②《史记·西南夷列传》。

③《史记•南粤尉佗传》。

④《史记•西南夷传》。

七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建兴三年)秋,遂平四郡。改益州为建宁,以李恢为太守,加安汉将军,领交州刺史,移治味县。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又分建宁、牂牁置兴古郡,以马忠为牂牁太守。”①这样,经过重新划分的行政区划由汉时所设四郡,扩大到了七郡,七郡即牂牁、越傷、建宁、云南、永昌、兴古、朱提,七郡皆由庲降都督总管,归益州管辖。今六盘水境地,以水城为主包含六枝部分地区的北部一带分别属于牂牁郡的平夷县,朱提郡的汉阳县和建宁郡的存鄢县;以六枝为主的东部地区分属牂牁郡的夜郎县和平夷县;以盘县为主的南部地区属于建宁郡西部和兴古郡的北部。

魏时,对今六盘水地在内的南中地区统治显得无力。西晋时期,今六盘水市境内,南部的盘县一带属于宁州建宁郡的谈稿县,北部的水城一带属益州朱提郡的汉阳县辖地,东部的六枝一带属益州牂牁郡的夜郎县。

两晋时期,历朝统治者在占领南中后,为了加强对南中地区的统治,不断对行政建置进行调整,将州、郡不断分割、合并。其目的在于分散当地大姓、夷帅等地方势力,实现“分而治之”。

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晋王朝将原蜀汉时属于益州的南中七郡中的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分离出来另设宁州进行管理,时今盘州地区分属建宁和兴古,归宁州管辖。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分全国为十九州,宁州为十九州之一。但到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王朝又感政令难于推行,于是“废宁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护之”。

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含今水城一带在内的朱提郡和含今盘州在内的建宁郡发生了大姓李猛、毛诛、李叡联合反晋事件。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惠帝再次设置宁州,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以益州郡曰晋宁,在牂牁分设立平夷、夜郎二郡。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王逊至宁州,更“以地势形便上,分牂牁为平夷郡,分朱提为南广郡,分建宁为夜郎郡,分永昌为梁水郡,又改益州为晋宁郡,事皆施行”②。根据方国瑜对《华阳国志•南中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的综合考订(《滇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王逊至南中时,宁州所领有八郡,即建宁、晋宁、朱提、牂牁、越嶲、兴古、云南、永昌,时今六盘水地的六枝地区属牂牁郡,今盘县主要属建宁郡和兴古郡,今水城主要属朱提郡。自逊以后,郡县分合复杂,难以实施,并无实际意义。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成汉李寿派费黑等夺取宁州后,次年(公元334年)又“分宁州置交州,以霍彪为宁州、建宁爨琛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四月,李寿又分宁州之兴古、永昌、云南、朱提、越辑、河阳六郡为汉州,八月又分牂牁、夜郎、朱提、越嶲置安州。及咸康七至八年(公元341—342年),除将越嶲划归益州外,又先后将汉、安二州并入宁州。

南朝宋、齐时期,今六盘水境地与东晋时期相同。

梁朝时期,宁州土人爨瓒,于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宁州刺史徐文盛率兵支援陵江,梁武帝趁机出兵占据宁州,并依附北周势力。北周改宁州为南宁州,爨氏为南宁州刺史,原宁州郡县多为爨氏所统治。今六盘水市境地时郡县设置不变。

陈朝时期,卢鹿部世役所属州郡,附属于爨氏。后不久,爨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此时六盘水境地为爨氏之“东爨”所有。

北周时期,东爨渐渐衰弱,卢鹿部逐渐兴起。夷人在妥阿哲强大的统治基础之上,不断壮大地方势力,当地统治者与朝廷委派的官员矛盾不断,致使包含六盘水地在内的西南地区也是动乱不断。随着地方势力不断壮大,统治的区域的不断拓展,当地势力统治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加强和巩固,朝廷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逐渐被削弱。卢鹿部首领时称土酋,受北周封为“树帅太守”,袭治其原来统治的地域,时牂牁郡之地,谢氏为陈守。今六盘水之地时为卢鹿部所辖并统治。

①《华阳国志•南中志》。

②《晋书•王逊传》。

八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初期,朝廷派兵征讨含六盘水地在内的西南地区,后爨氏败,附隋。隋高祖在原爨氏统辖之地设置郡县,其中今六盘水之地属牂州。隋朝炀帝时期,东爨逐渐衰败,辖今六盘水地在内的卢鹿部迅速兴起,占原东爨地,号称昆明国。后卢鹿部谢氏收服夜郎地,今六盘水地尽归卢鹿部谢氏的势力范围,但名义上仍归隋朝廷的统治。后隋炀帝改牂州为牂牁郡。据《普安直隶厅志》记载:“隋高祖统一海宇,置牂州,炀帝改为牂牁郡。”至此,今六盘水地属牂牁郡。

隋末,在后李唐代隋的同时,卢鹿部(唐初又称为比楼部)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公元617年唐朝建立,朝廷凭借武力在包含六盘水地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州的政策。随着大唐王朝的兴起,卢鹿部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附唐。唐统治者先后在原昆明国(含卢鹿部在内)地设置设置州县进行统治。据《厅志》记载: “唐武德二年,乌蛮内附,遥置西平州以羁縻之;贞观八年改盘州。以盘江为名,领附唐、平彝、盘水三县,而遥统于戎州都督府。附唐为今兴义县地,平彝为今云南平彝县及平彝所地,盘水在城东盘江上。肝州、盘州则今厅境也。”另据《贵州通史》(第一卷) “盘州”记载:“唐武德七年( 624)置西平州,贞观八年( 634)更名盘州。其地在今兴义、盘县、普安一带。唐朝前期,彝族先民的一支于矢部强大,据有其地,当南诏反唐时,于矢部依附南诏。”可知,唐高祖时期,今盘州之地属西平州①,贞观八年( 634),改西平州为盘州,领附唐、平彝、盘水三县,而遥统于戎州都督府。当时的盘州辖今兴义、盘县、普安一带,今盘州地境则主要属于盘水县。古之盘州,至天宝十年废②。

唐初今六盘水之地,水城(含钟山)和六枝部分地区属汤望州,盘县属盘州的盘水县,六枝西部地区属谈乐县所辖。

唐朝总结了秦、汉、魏、晋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将一州一县所辖地域比前代进一步具体明确和缩小,进一步完善了郡县制。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益州。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剑南东川节度使。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非常著名。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今六盘水地属于剑南道南部。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统治含今六盘水东部在内的牂牁谢氏为了保存并壮大自己的势力,向内依附大唐王朝,接受中央朝廷的统治管理,将原谈指、广谈、谈乐(辖今六枝在内)之地设置为琰州,为下州。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朝禄州(今贵州毕节一带)人比娄应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户内附,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设禄州、汤望州,由比娄和他弟弟阿七分治。禄州即毕节,汤望州即是后来的郎岱(今六枝)、平远(今织金)、水城等地。

玄宗时改十道为十五道,其中江南道被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至此,今六盘水地南部的盘州一带大部分地区属剑南道盘州之盘水县,归戎州统辖,属剑南道;北部的水城一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汤望州;东部的水城部分地区和六枝一带属黔中道。

唐开元(公元713—741年)中期,琰州由经制州降为羁縻州,领七县:武侯县、望江县、应江县(另一应江)、隆昆县、琰州县、始安县、来南县,其中琰州县在今六枝东部地区。唐玄宗天宝三年,琰州改为普宁州。

盘州盘水县。据《元史•地理志》载:“(普安路)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含今天的盘县地区)。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爨乌蛮七部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矢部(含盘县)。”

到了唐末,国力逐渐衰微并开始走向分裂,南诏迅速崛起,意欲分裂割据,朝廷不得不借助土酋的力量以抗南诏并允许土酋称国,并对其首领封王。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南诏叛乱,卢鹿部阿宋以及盘州下辖的唐县和盘水县附叛南诏,号称于矢部。《元史•地理志》普安条说:“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部,东爨乌蛮七部落居之,其后爨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属于矢部,世为酋长。”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废盘州。

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于矢又归附唐王朝。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罗氏大鬼主阿佩内归附唐王朝。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唐王朝封阿佩为罗殿王,其领地称为罗殿国;封别帅为滇王,不久改称普里王。辖地在故牂牁贵地,称牂牁国。为培植这些力量以抗拒南诏,准予他们世袭王位,让其收集族群部落,凝聚实力。此时,今六盘水地南为于矢部,东为普里王的牂牁国地,北为罗殿王的罗殿国(罗氏鬼国)的属地。

唐朝末年,唐懿宗与唐僖宗昏聩,国家内外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农民起义,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①关于西平州的设置时间,《普安直隶厅志》记载为唐武德二年,《贵州通史》则记载为唐武德七年。

②据《元史·地理志》普安条记载:“天宝十载( 751),唐废盘州。”

由于南诏连年用兵,曾西掠骠国,两陷安南、掠邕州、攻黔州。四次攻打越嶲、成都掳掠抢杀,民怒沸腾,引起广大奴隶和百姓起义。唐末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回之后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夺得了政权,改元圣治,改国号“大长和”。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含今六盘水地大部分地区在内。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随着各地方割据政权的此消彼长,水城东部和六枝以及盘州西部的小部分地区则一度属于南汉、前蜀和后蜀的势力范围。总体来看,今六盘水故地及整个贵州西部地区在这个五代十国长期处于大理、后蜀、楚及南汉等割据政权的包围之下,虽然没有形成“国”,但也相对独立。①境内各民族关系也比较和平,形势相对独立和稳定。

到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又杀郑氏,灭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大天兴国”骠信(国王)。次年杨干贞又废赵氏自立,改国号为“大义宁”,杨干贞在位三年又为其弟杨诏明所废。杨诏明执政不及六年,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又为其通海节度使段恩平所灭,改国号为大理。前后40年中,云南先后经历了郑、赵、杨、段四姓更迭执政,到段氏时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大理政权承继南诏的疆界,“其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②普安路之横山,即抵达到了今贵州西部部分地域,含六盘水西部地区在内。其时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地为乌蛮所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统治,多属于昆明国的势力范围。昆明国与“大理”国相处友好,彼此相安无事。特别是段恩平夺取政权主要是依靠东爨37部的支持,因此,大理建国后,对37部给以优厚待遇,下令“减尔税粮米,宽尔徭役三年”。所以,今贵州西部含今六盘水北部和南部一带地区,虽在“大理”割据政权势力控制之下,而乌蛮各部独立性仍很强。

①可参见谭其骧《整个历史地图集》之《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②《元史•地理志》。

五代时期,时局混乱,中原王朝对六盘水地所在西南部地区统治力量显得薄弱,时在今六盘水治地沿袭唐朝末期的建置,治地无变化只是改变了隶属关系。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前蜀王衍占据西南地区黔、渝64各州,黔地的牂牁国、于矢部、罗殿国等都属于前蜀的统治范围。前蜀灭亡后,牂牁国、于矢部、罗殿国等地区归附后唐。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牂牁国、于矢部、罗殿国等部地区又归附楚王马希范。后马希范的统治被灭,牂牁国、于矢部、罗殿国等部地区归附孟氏统治的后蜀。唐朝末年,唐懿宗与唐僖宗昏聩,国家内外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农民起义,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至此,立国290年的唐朝灭亡。从公元907年到960年的五十多年间,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各地势力纷纷割据一方,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平(或称荆南)、南汉、北汉等十个地方割据政权,故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五代、十国”。

九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之地在行政建置基本上仍沿袭唐旧制,实行“经制州、羁縻州和藩国并存”。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以来,为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在地方州、县之上设转运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将各转运使所辖之地改称为路,,“路”实际上是具有多方面职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路以下设有府、州、军、监之别,大体说,府、州是政治重心,军是军事要冲,监则属于坑冶、铸钱、产盐地区,地位均属路下一级。府、州、军、监之下为县,也有的县级行政区划称为砦,多为次于军一级的军事要地。北宋初全国共分为十五路,时六盘水东部和北部的六枝、水城一带在梓州路南部,这一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相对独立,错杂于羁縻州之间。西南部一带的今盘州地区属大理国的于矢部。后仁宗天圣年间在全国设十八路,神宗元丰间更为二十三。南宋时,北方尽为金朝所占,仅存南方十五路,今六盘水地东北部的六枝、水城一带在潼川府路南部,西南部的今盘州地南部一带在大理国东于矢部。而于矢部与自杞国一脉相连,今盘州地区南部属于于矢部所建的自杞国的范围。

两宋时期,今贵州境内除经制州、羁縻州外,尚有罗氏鬼国、罗殿国、自杞国、西南七蕃、毗那、顺化等九部落、于矢部、乌撒部及抚水蛮、荔波蛮等。时今六盘水地东部的六枝一带地区属地方民族政权罗殿国管辖,北部的水城地区属罗氏鬼国管辖。宋朝时期,辖今六盘水地的藩国曾归附中央王朝,名义上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

十 元朝时期

元代未置贵州行省,今市域处于云南、四川、湖广三行省交界处,与行省隶属关系时有改变。当时各级地方建置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担任(注:达鲁花赤是蒙语音译,意即镇压者、判裁者、盖镇印者,转用为监督官、总辖官)。

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今市境南部彝族于矢部土酋附蒙古军,命为于矢万户府,治所在盘町山之阳,靠盘江之东,领和龙、八纳、司归、普安四部;不久东北部的普里部亦附蒙古,后将改北部罗殿国为普定万户,旋即改为普定府,隶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

元世祖平定云南后,以封建宗王镇抚其军民,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设省治于中庆路(今昆明)。其下的曲靖宣慰司军民万户府所辖的普安路、普定路分别含今盘县、六枝地区,乌撒乌蒙宣慰司所辖的乌撒含水城西北部地区。①

元世宗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于矢万户府为普安路总管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普安路总管府改为招讨司。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5年)设潭州行省,十八年(公元1281年),迁潭州行省于鄂州,改设湖广行中书省,辖地贵州境内的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辖,含今水城大部分地区在内。

至元十五年(1278年),罗氏鬼国改设安抚司,罗氏鬼主阿榨附元授为安抚使,领辖罗氏原属地水东和水西,隶云南行省。至元十六年(1279年),云南行省右丞爱鲁将兵定亦溪不薛(辖今水城一带在内)。是年,改普安招讨司为宣慰司。十九年(1282年)六月,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于顺元,设亦溪不薛、阿苴、笮笼等三路,以达鲁花赤统领,留兵镇守,命药刺海总之。二十年(1283年)十月,置亦溪不薛宣慰司,派兵戍守,开云南驿路,分设亦溪不薛地为三路,设官抚治。后将亦溪不薛、阿苴等三路合为一,设立亦溪不薛宣慰司总管府,命阿里为总管。至此,故罗氏鬼国辖地分为顺元等处宣慰司和亦溪不薛宣慰司。水城一带属亦溪不薛宣慰司。

二十二年(1285年),罢普安宣慰司,改置普安路,隶云南行省曲靖宣慰司。

二十七年(1290年)湖广行省罗甸宣慰司使胁迫普定土官,请别置罗甸安抚司。二十九年(1292年),云南行省奏准,罢罗甸(同罗殿)安抚司,仍以其地属云南曲靖宣慰司,仍为普定府。同年,亦溪不薛与思、播二州同隶湖广行省,并八番顺元宣慰司及八番顺元都元帅府为一,号称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兼都元帅。

成宗元贞年(1295年),亦溪不薛复隶云南行省。大德元年(1297年),阿里卒,阿里妻奢节袭管水西事。大德五年(1301年),云南左丞刘深征八百媳妇(土司名,故址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师出亦溪不薛,胁奢节求金三千两,马三千匹。奢节不从,举兵围刘深于究谷。于是云南行省顺元土官宋隆济及乌撒、乌蒙、东川、芒部诸部皆叛。命云南、湖广、川陕军讨伐,战争历时两年多,于大德七年(1303年),奢节被诛,罢亦溪不薛宣慰司总管府及阿苴、笮笼二路,将其地并入八番顺元宣慰司,徙顺元宣抚司于亦溪不薛,以阿画为宣抚使,驻水西,辖水东及水外六目地。曾竹蛮夷长官宋阿重为同知,居水东,辖水东地。均改隶湖广,旋改隶云南。同年普定府改为路,土官容苴之妻适姑为总管,仍隶曲靖宣慰司,领地约相当今贵州安顺市及平坝、普定、六枝、晴隆、关岭、镇宁等县境。

武宗初(1308年)顺元宣慰司复隶湖广。泰定年间(1324~1327年),降顺元宣慰司为顺元等路安抚司。文宗天历初(1328年),改顺元等路安抚司隶云南行省。至顺元年(1330年)五月,复升顺元等处安抚司为宣抚司,命帖木儿不花之子陇内为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此封号世袭不改。

①《元史•地理志·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十一 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为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避免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实行“三司并立”。随着卫所逐渐增多,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贵州都指挥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方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为省一级行政机关,秉承和宣布朝廷的各项政令,负责在全省范围内施行,并统领省内各府、州、县及大小土司,掌管官户、民户及土民各项事务。

全省共分清军督粮道兼分守安平道、分守贵宁道、分守新镇道、分守思仁道四道,其中清军督粮道兼分守安平道驻扎省城,当时今六枝、盘州地区属于清军督粮道兼分守安平道,今水城一带地区属于分守贵宁道。①贵州建省之初,当时的地域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为新开思州等八府实际上主要是黔东北及黔东南一部分;西片为贵州宣慰司及安顺等三州,含今六盘水的水城和六枝一带地区在内。而普安安抚司(辖今盘州地区在内)当时尚不属贵州布政司所辖。②

永乐十一年(1413年)。当时,今六盘水地先后分属安顺州、普安州、安顺军民府、贵州宣慰司和乌撒军民府管辖。

贵州宣慰司建于洪武五年(1372年),原属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属贵州布政司,直到明末未改。贵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阳,宣慰使安氏亲领水西十三则溪,辖今水城大部分地区在内。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诏命设立四川布政使司,辖今六盘水北部的水城、六枝一带在内的贵州宣慰司及普定等属四川布政使司所辖。

安顺军民府原为普定、普安二土府地,辖今盘州六枝大部分地区在内。洪武十八年(1385年),令将普定土府革除,以其原领的安顺州改隶云南布政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普安土知府普旦与本府马乃等起兵反明,次年令将普安土府革除,以普安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其地。永乐元年(1403年),置普安安抚司,以土酋慈长为安抚使,隶于普安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立贵州布政使司,乃将安顺州还隶贵州。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普安安抚使慈长谋反,乃改安抚司为普安州(今盘州),隶于贵州布政司。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安顺州为安顺军民府,将普安(含今盘州)属府,原属安顺州的西堡(今六枝)长官司直属于府。至此,今六枝、盘州为安顺军民府所辖。

四川乌撒军民府元为乌蒙乌撒宣慰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分置乌蒙、乌撒二土府,隶于云南布政司。洪武十六年(1383年),以乌撒土府改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乌撒府为乌撒军民府,领有可渡河、赵班、阿赫关、乌撒四巡检司,仍隶四川。其地在今威宁、赫章两县及水城西北部。

至此,今六枝地属安顺府;今盘州地属普安州;今水城大部分地区属水西安氏统治,由贵州宣慰司统领,西北部则属于乌撒军民府辖。

①(万历)《贵州通志》卷三至十七《合属志》。

②《明史•地理志》。

十二 清朝时期

清代,在贵州,省以下的行政建制有道;有府和直隶厅、直隶州;有县和散厅、散州。上述行政建制有的是沿用明朝的,有的是改卫为府或县的,有的是新创置的,有的是邻省划拨的,有的是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新设置的。

道在清代是省的派出机构。由布政使派出到各府县分理钱谷的称为分守道,也称守道。由按察使派出分理刑名的称分巡道,也称巡道。另外还有专管一事的道,如督粮道、驿传道、盐法道等。清代的道虽然划有管辖的范围,但它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其管辖区是经常变动的。如康熙十年,为加强对黔西北的控制,复设平大黔威守道,驻大定(辖水城地区在内)。康熙二十年,改平大黔威守道为分巡贵西道,辖贵阳、安顺、平远、大定、黔西、威宁等府。

清代的地方行政建制是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三级制。府、直隶厅、直隶州府、直隶厅、直隶州是省以下的地方第二级行政区划。县、厅、州是省以下的第三级行政区划。

清代,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卫所,调整行政区划,一改明代军政分治的统治格局。市境时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土司统治根深蒂固,虽设流官理事管理日常事务,以求用封建统治制度取代土司统治形势,但仍置厅。厅是专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和

特殊地域的行政机构,长官由上级领导机构的同知或通判担任。隶属无常,有的直属于省,有的隶属于府。领辖亦不定型,有的领有州、县,有的不领州、县。普安、郎岱因系民族聚居地置厅;水城除具少数民族聚居条件外,更因有黑铅采运之事而置厅管理。水城和郎岱的大部分地方,明为贵州宣慰司辖地,在改土归流过程中始行分治。随着普安州(后为普安直隶厅)、水城厅、郎岱厅的设立,今六盘水地的各县级行政区域军形成了独立的行政建置,地域界限基本稳定下来,为日后六盘水地区的设立奠定了政治和和地缘基础。

普安裁卫并州及建置变化 今盘州地区,元属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后变废,复称卫)。永乐元年(公元1043年)设普安安抚司,十三年(公元1415年)安抚司废,改置普安州。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徙治普安卫城(今盘盘州)。三十九年改属安顺府。

明朝中后期,卫所的军事性质逐渐消失。清朝建立后,各地分别驻有绿营或八旗兵,而屯政也日渐荒废,因此保留卫所已经完全没有必要。清初裁卫并县,就在于使行政逐渐划一。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分普安州属三营三里地置普安县。,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吏部议准曹升吉奏请,将新城所归并普安州,其守备等官俱裁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根据云贵总督范承勋疏请将普安卫并人普安州,至此,六盘水地裁卫并县基本完成。雍正五年,升南笼厅为南笼府,以普安州改隶南笼府。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辖兴义县,不再隶属兴义府。乾隆十九年(1754)置普安县新城巡检司,改新城为新城镇。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南笼府。嘉庆二年(1797)改南笼府名为兴义府,普安县隶兴义府。三年三月(1798年4月)置县丞于新城,知县与县丞分疆而治。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嘉庆十六年,改普安直隶州为普安直隶厅,改兴义县复归兴义府。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盘州厅。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普安直隶厅为盘州厅。

大定府的设置及水城厅的设立 清以前,今水城之地长期为水西土司统治。元属顺元路,领48处长官司,其中漕泥、市北洞两处长官司驻地在今县境内。明属水西宣慰司辖地,水西分中水、下水、底水三部,底水即今县境内。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土归流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进伐水西宣慰使安坤;康熙四年(1665年)平定水西后,吴三桂奏请改设流官。“五月壬子,吏部议复:‘平西王吴三桂……请设流官一疏:水西地有十一则溪,应设三府。将胧胯、的都、朵你、阿架四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比喇;将法戈、火著、木胯、架勒四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大方;将以著、则窝、雄所三则溪设为一府,建府治于水西城。原设分巡毕节道,应改为整饬三府分巡贵宁道,兼管永宁、赤毕等卫,驻扎比喇。三府应各设知府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内比喇再设推官一员,承理三府刑名大案。其三府应易新名,即令该藩拟定具题。’从之。”①十一月,清廷正式以土司安坤故地设立三府,其中在大方设大定府(治今大方,),辖水城地区在内。

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府,改隶贵州。

雍正十一年(1733),建水城厅,划大定府之永顺、常平二里归水城厅辖。至此,水城始作为单独的建置存在。

康熙十九年(1680年),平定吴三桂叛乱,水西四府的建置因势而变,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康熙帝批准了贵州巡抚杨雍建等的建议,改平远、黔西二府为州,属大定府,但威宁府仍保留。十二月,在原来土官的存留问题上,根据库勒纳与云贵总督蔡毓荣会奏,建议完全撤销水西土官建制,他们认为“设立流官,相安已久,粮差诸务并未违误,不宜复设土官。”②对此,康熙帝最初表示同意,但后来考虑到,平定吴三桂时,安坤妻禄氏“曾来接济,著有勤劳”,故决定恢复水西土司建制,授安胜祖为水西宣慰使之职。

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八月,水西宣慰司安胜祖病故,朝廷以承袭无人,停袭。从此,水西土司退出历史舞台,水西地全由流官治理,六盘水之地全部进入流官治理的时代。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改大定府为大定州,属威宁府。至此,水城为大定州管辖,属于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年)十月,从云贵总督鄂尔泰之请,复升大定州为府,降威宁府为州,威宁、平远、黔西三州及毕节县倶属大定府管辖。至此,水城归威宁州管辖,属大定府。雍正十年(1732年),置水城厅,属大定府。水城之地始有独立建置。乾隆四十一年(1776),再划平远州(今织金县)之崇信、时丰、岁稔三里入水城厅。

郎岱厅 原为水西陇氏土司地。康熙十八年(1679年),改为外委土千总,分为二目,一土目管郎岱本枝,一土目管六枝。雍正九年六月十二日(1731年7月15日),以陇氏郎岱、六枝二土目地改设郎岱厅,设治于郎岱,添设安顺府同知一员分驻其地。至此,郎岱始作为单独的建置存在。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初二日(1755年1月13日),于郎岱厅境内设羊场塘巡检司,地在郎岱厅,隶于安顺府。

①《清圣祖实录》卷一五,页十五。

②《清文献通考》卷十《田赋考》。

十三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期间,贵州于宣统三年九月十六日(1911年11月6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军政府成立后,仍保留府、州、厅、县建置,疆域治所隶属关系不变。当时水城厅、郎岱厅、盘州厅、羊场巡检司仍分别隶属于大定府、安顺府、兴义府,亦资孔巡检司依旧隶于盘州厅。县下所属机构依旧理事。

民国2年(1913年)1月,水城厅改为水城县,县公署驻城内,属三等县,隶贵西道,县下建置不变;盘州厅改为盘县,隶贵西道,属一等县,县公署驻郎岱城,所辖里甲沿旧;郎岱厅改为郎岱县,属二等县,隶贵西道,县公署驻郎岱城,所辖机构不变。

民国3年(1914年)3月,亦资孔巡检司改为分县,隶盘县,分县治所仍驻资孔,下属机构及所领疆域不变;羊场巡检司改为羊场分县,属郎岱县管辖,分县治所驻岩脚,疆域和下属设置依旧。5月,袁世凯预备立宪,遂令恢复旧制。是年奉命划拨插花地段,将原属盘县的阿红、马鞍山、威舍、法啥、猪场、磨勒、东榔、独家村、枧槽沟、补打厂等地划归兴义县,并把阿红场坝对面的分水岭定为兴义、兴仁两县的界线。

民国5年(1916年)1月,贵州宣告独立,撤道设路,水城、盘县、郎岱属西路刺史统领。旋即刺史仍称道尹,水城、盘县、郎岱复属贵西道。同年划拨插花地之事继续进行,郎岱县的物阜、财丰二里划归普定、镇宁;乐善里的部分地域拨归镇宁、关岭;又从大定(今纳雍)、水城、安南(今晴隆)、关岭划入一部分地方归郎岱县管辖。

民国12年(1923年),废黔东、黔西二道,全省各县隶属于省。

民国16年(1927年)3月,水城、盘县、郎岱遵令改县公署为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9年(1930年)9月,成立贵州省自治筹备处,划分区、乡、镇,区设区公所,乡设乡公所,镇设镇公所。

民国24年(1935年),按《行政督察专员条例》,省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水城属第四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毕节;盘县隶第三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兴仁;郎岱隶第二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与此同时,国民政府推行保甲法,将具以下行政区划分为区、联保、保、甲四级。民国25年(1936年)3月,仿江西并区先例缩编行政督察署区。缩编以后,水城仍属第四督察区,盘县仍属第三督察区,郎岱仍属第二督察区。4月,亦资孔分县并入盘县,置亦资孔区;羊场分县并入郎岱县,设为岩脚区。是年,郎岱县改行保甲制结束,区公署仍用区公所称谓,将96个乡缩编为35个联保。

民国26年(1937年),再次调整行政督察区,水城隶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三行政督察区,郎岱随属,盘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是年郎岱县将八个区缩为六个区,即:将八区(鼠场)并入六区(岩脚),五区(堕却)并入四区(六枝);又将35个联保增设为48个联保。民国27年(1938年),郎岱县再次缩减区的设置,将新场区并入郎岱区,联保数不变。

民国28年(1939年),郎岱联保由48个合并为34个;盘县整编为7个区,48个联保,3228个甲;水城建置如故。

民国31年(1942年)春,郎岱县联保又由34个分置为47个。 8月,郎岱县奉令推行新县制,裁区和联保,恢复乡、镇。全县共设4镇16乡:乐平、乐善、六枝、岩脚镇;六合、茂林、同化、营盘、二塘、时合、龙场、明理、敦孝、吉平、舜卿、鼎新、西陵、邦德、安乐、新兴乡。

是年盘县废联保,设乡、镇、整编保甲。全县设1个直辖区、3个区、2个镇、28个乡、302个保、3320个甲。

是年水城撤销联保,将其划为25个乡(镇),设2个区署分管,乡镇下仍划保甲。县直辖乡镇有:城关镇和德坞、孝义、双龙、盐井、连山、文华、万全、连科、保华、南开等乡。归集区署所辖乡镇有:杨梅镇和玉舍、马龙、发贵、应忠、常明、米萝、顺场等乡。东宁区署所辖乡镇有:东关镇和比德、化乐、蟠龙、红岩等乡。

民国32年(1943年),郎岱改六合乡为折炼乡,改鼎新乡为黑塘乡,撤销同化乡,以其地并入安乐乡,撤销龙场乡,并入敦孝乡。民国33年(1944年)复置龙场乡。民国35年(1946年),郎岱县改折炼乡为六合乡,改黑塘乡为鼎新乡,复置同化乡。同年,盘县废区建置,各乡镇直属于县。民国36年(1947年),郎岱独置岩脚区,区署驻岩脚,辖岩脚、六枝镇及明理、敦孝、吉平、龙场、鼎新、舜卿、二塘、营盘等乡。

民国37年(1948年),水城县行政区划为1镇、24乡、236保、2349甲。乡镇名称为:城场镇;双龙、孝义、万全、保华、德坞、连科、盐井、连山、南开、文华、比德、化乐、东关、蟋龙、红岩、玉舍、马龙、发贵、应忠、杨梅、常明、米萝、龙场、顺场等乡。

民国38年(1948年),盘县辖2镇、28乡、284保、2737甲。乡镇名称为:凤鸣镇、凤城镇;刘普、西河、板桥、英武、杨松、沙坡、平关、普鳞、乐民、水塘、亦资、忠义、保田、新民、归顺、响水、马依、老厂、中山、民权、石孔、盘关、土城、平靖、普古、淤泥、保基、九村等乡。

郎岱县辖5区、4镇、16乡。第一区辖乐平镇,西陵、安乐、邦德、同化、新兴等乡,区署驻郎岱城。第二区辖乐善镇,六合、茂林等乡,区署驻落别。第三区署驻六枝,辖六枝镇和营盘、时合、二塘等乡。第四区署驻岩脚镇,辖岩脚镇和明理、鼎新、舜卿等乡。第五区署驻鼠场,辖敦孝、吉平、龙场等乡。水城县政区与民国37年同。

民国以后,史料详实,不赘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