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一生唯谨慎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唯谨慎)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写过一幅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幅对联非常出名,连毛泽东主席也曾引用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诸葛一生唯谨慎大事不糊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一生唯谨慎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唯谨慎)

诸葛一生唯谨慎大事不糊涂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写过一幅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幅对联非常出名,连毛泽东主席也曾引用过。

对联说了两个人,上联说的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一生行事风格严谨;下联说的是北宋宰相吕端,遇到大事都能冷静处置。自从蹭了诸葛先生的热度以后,本不太出名的吕端在民间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河北廊坊)人,吕端的父亲在后晋时担任兵部侍郎,他的哥哥则是赵匡胤的亲信幕僚吕余庆。一般说来,有这种家底的人,官运都差不了。而吕端却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造化弄人”这句话。每个了解吕端履历的人,都会忍不住摇头叹息。

老兄,你太点背了!

赵匡胤的时代,吕端做过知州、知府之类的地方官。轮到赵光义做皇帝后,吕端当上了开封府判官,那时的开封府尹,是皇弟赵廷美。

赵廷美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开封府的人也跟着倒霉。不久,府里有人因为违法买卖竹木犯了事,吕端不知怎的也绕了进去,被贬成了商州司户参军。开封府判官四品官,商州司户参军是八品官,这个贬官幅度,堪称自由落体。

赵光义恨屋及乌,对赵廷美属下的人特别讨厌,吕端刚准备上路,就得到通知,此次前去必须环保出行,不准骑马,只能步行。这个规定可把吕端坑惨了,从开封到商州(陕西商洛,当时靠近西北前线),一千三百多里路,就算坐马车过去,也能把他颠个七荤八素,何况步行。

倒霉的事还没结束,吕端这次去商州,居然被命令必须戴着枷具上路。枷具,看过古装剧的人都见识过,一块板扣在人脖子上,两只手举着不能动,简直就是把吕端当犯人对待了。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惩罚,更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可吕端的反应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等监押的人来到开封府的时候,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憨憨的胖子没有唉声叹气,也没有整理行装,居然还在忙着办公。

监押官正目瞪口呆,吕端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看见人家来了,指着那枷具热情地招呼:“来,尽管拿过来,尽管拿过来(但将来,但将来)。”

就这样,吕端忙完工作,戴上枷具,从容上路。

被贬以后,吕端没有半句怨言,仍然吃得香,睡得着,只顾埋头干活,因为政绩不错,官职又慢慢升了上来。

雍熙二年,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吕端又一次出任开封府判官。赵元僖和赵廷美可不同,当时,他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储,将来的皇帝!吕端能成为他身边的人,前途不可限量。按照这个路子发展,这真应该是一个苦尽甘来的励志故事。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前面刚讲过:赵元僖暴病而死,然后赵光义发现了背后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赵光义十分愤怒,然后追责赵元僖身边的人……

没错,倒霉的吕端又中奖了。这次贬得比上回稍微好点,卫尉少卿,六品官。

吕端在一个坑里面摔了两回,此时他已经五十八岁。难得的是,他依旧心态良好,没把自己的进退得失当回事。

淳化四年,吕端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一天,考课院(负责考核州县下属官吏的机构)专门召见了一批被贬谪的官员,对他们进行重新考核,赵光义也亲自到场。

这批官员均因受到赵光义谴责而被贬官,日子混得都不好过。这群失意官员难得有一次向皇帝“伸冤”的机会,一轮到自己,都拼命诉说自己的委屈,为了增强效果,还挤出了眼泪(皆泣涕),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可怜。

可等轮到吕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哭天抹泪,只是平静地说道:“我之前辅佐秦王(赵廷美),因为行为失当被贬到商州,陛下重新提拔任用我。许王(赵元僖)暴病而死,我作为辅臣也是有责任的,陛下又没有重责我,还保留了我的官籍,已经很幸运了。现在要考课院要对我重新处理,我也没什么奢望,只要作个颍州团练副使(低品阶散官)就可以了。”

听了吕端的回答,赵光义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自然是了解你的。”

事实上,赵光义已经暗中关注吕端很久。

吕端两次被贬期间都没有怨天尤人,无论担任什么官职,在什么地方都专心办事,取得了很好的政绩。这种气度和雅量在官场中无疑是十分稀缺的,他的名声也传到了赵光义的耳朵里。

经过这次考察,赵光义更加确信,眼前这个老臣,是个值得托付重任的人。

谈话后不久,吕端官复原职,并出任枢密直学士,仅过了一个月后,又被突击提拔进宰执班子,担任副相。

过了两年,赵光义又命吕端出任宰相,成为百官之首。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就这样,吕端的坎坷经历反而成就了他晚年的神奇逆转。

人生暂时不顺的朋友大可借鉴一下,有时候受点委屈,也不要自暴自弃,权当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只要你把理想埋在心底,隐忍努力,总有一天,好运会垂青于你,让你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当然,吕端突然得到重用也被很多人质疑。他们看不懂赵光义的用人手法,觉得短短三年,把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吏拔擢为宰辅重臣,实在太轻率。

有人对赵光义说,吕端这个人,有时候办事比较糊涂。

赵光义听了,会心一笑,说出了那个著名判断:

“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赵光义看人的眼光确实很准(文臣),吕端的行事风格和寇准完全不同。

寇准大事争,小事争,没事找事也要争一争,吕端则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他曾和寇准在政事堂同任副相,考虑到寇准的脾气,总是谦和忍让。吕端升任宰相后,怕寇准不高兴,还主动分权给寇准。

吕端主张清静无为,把琐碎小事放手给别人去干,这种为政风格使他过得比轻松。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找事,事会找你。

很快,他就遇到了一件大事,不能不管的大事!

节选自野狐狸所著《宋朝进行时》第一卷《王朝开启》,中信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