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是什么名著(一首凄美的恋曲)

于连终于明白了,他的梦想,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决无实现的可能,他毫无他求,也绝不向他所仇恨的阶级和他坚决反对的社会投降,他拒绝上诉,从容走上了断头台。他不爱的妻子玛特尔,亲手埋葬了于连的头颅,痛不欲生。而他最终爱着的徳•瑞那市长夫人在于连行刑三天后,为他心碎而死。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它的素材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827年,法国某省发生了一桩恋爱悲剧。一位手艺匠的儿子,在一个神父的帮助下,到一个名叫米舒的家庭当教师,和女主人发生了爱情关系。后来他去一个名叫德•卡尔束的家中工作,并追求主人的女儿,但上流社会看不起他,他就企图报复,开枪打死了米舒夫人,结果被判处死刑。

红与黑是什么名著(一首凄美的恋曲)(1)

司汤达根据《司法公报》上刊登的这则刑事新闻,穿插描写了当时保皇党反人民的阴谋事件,创作了《红与黑》,以犀利的笔锋,形象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与第三等级反复辟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同时,对当时腐朽黑暗的教会;阴险伪善的神父;勾心斗角的政客;专横凶狠的贵族;贪污腐化的官吏;卑鄙庸俗的资产者,分别作了尖锐的揭露和强烈的抨击。

因此,这部以爱情生活为主要线索的小说,就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社会色彩,列入了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秀著作的行列。所以,我们只有把握历史的时代特征,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主人公于连这一形象。

红与黑是什么名著(一首凄美的恋曲)(2)

于连,时代造就的悲剧人物

于连是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个问题,过去人们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也许在今天,在我们的周围仍在继续。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于连等于“野心家加流氓”,《红与黑》于是便成了描写和宣扬腐朽堕落生活的坏书。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他明明出身于卑微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却仰慕着贵族阶级的地位与声誉,不择手段地往上爬;明明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却在公开场合痛骂拿破仑;明明是个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却一心要当神父,要当主教;明明内心里憎恶着贵族,当候爵对他封官许愿时,却感激得涕泪几下。

更有甚者,他明明不爱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尔,却因为恨和轻蔑,戏弄她们、利用她们 、征服和占有她们……于连的许多言行,仿佛为自己勾勒出一副“野心家 流氓”的嘴脸。

但是,假如我们把于连的表演放到当时整个社会和时代的大舞台中去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未免过于表面化和简单化。于连的短暂一生,集中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

红与黑是什么名著(一首凄美的恋曲)(3)

贪婪下的爱情只能是被利用的“阶梯”

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于连所隶属的小资产阶级属于受压迫的阶级,因此,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迫切需要自由平等。于连从小爱读书,又受拿破仑时代的一个老军医和西朗神父的启蒙教育,很早就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他不满意他的平庸处境,但既无资产又无贵族的头衔可用来作进身的资本,只得孤身一人闯进虚伪的、充满了邪恶和欺骗的金钱世界。

也许只要向贵族们卑躬屈膝、阿谀逢迎,他也可能有一个较好的前程。但他受到的启蒙教育和他的抱负,都不允许自己变成卑鄙的小人。他唯一可以保留的是他的自尊。这自尊有时表现为傲气,有时表现为虚荣。他所唯一可以依赖的资财是他的才干,而在那个时代,“不用手段而去飞黄腾达,绝对不可能。”

于是,他又强迫自己戴上了虚伪的两面派面具而不择手段。在于连和德•瑞那市长夫人的爱情生活中,只有当他意识到,为了爱他,德•瑞那夫人承担着巨大的内心压力和自我牺牲时,他才懂得了“她情感的崇高”;而委身并嫁给于连的候爵家的女儿玛特尔小姐,最终也未能赢得于连的心

红与黑是什么名著(一首凄美的恋曲)(4)

凡事好高骛远注定会碰壁

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当于连蔑视社会道德规范的时候,他所践踏的,却是一个腐败的社会中人人挂在嘴上,但谁也不真正遵守的道德信条;他大胆的说谎、欺骗,但在那个时代没有人可以离开欺骗而生存;他极端崇尚贵族社会,却会在听到被监禁贫民的哀嚎时,禁不住要流泪;他为了向上爬而不择手段,却永远也学不会谄媚、逢迎、诈取、投机、贿赂这套“生活的艺术”,甚至于在上断头台时仍然不变初衷。他尽管显得十分矛盾,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保持了完整的人格形象。

于连在法庭上的发言,清楚的讲出了他和他活动的舞台间的关系:“……你们可以看出我是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他们愿意惩罚我,借我来惩戒一般少年——出身微贱,为贫穷所困扼,可是碰上运气,稍受教育,而敢混迹于富贵人所谓的高等社会里的少年。”这是于连对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控诉,也道出了他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命运,而从中透射出来的,是被波旁王朝践踏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

红与黑是什么名著(一首凄美的恋曲)(5)

《红与黑》写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欧洲的事情,今天我们看这部著作必须注意把握这一点,这样,才能既懂得它的时代意义,又防止它的消极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