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默写必背古诗词(掌握了这些技巧)

众所周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以其主观性强、操作性弱,概念把握易、具体切入难而困扰考生。然而,综合近年高考此类试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高考古诗默写必背古诗词(掌握了这些技巧)(1)

一、总体浏览,留心暗示

我们都知道,读懂文本是鉴赏的基本前提,那么怎样才算读懂、怎样才能读懂呢?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说的读懂并不是让你完整、深刻、透彻的理解,我们说的读懂就是粗略的知晓大概意思。其实,高考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也并非让你像专家学者那样去解读、评析,而是引导你做浅层的、指向性明确的一般性把握。所以只要不做错误的理解,即使是囫囵吞枣地读出大概意思也是可以的,不必大惊小怪。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应该先将诗歌浏览一两遍,借助各种暗示,对它有个总体印象与感受。高考诗歌试题本身的一些暗示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用,但我们往往忽略它。

1、题目暗示。如《春行即兴》,春即春天,行即经过,“即兴”,就眼前事物表达感慨。又如《过香积寺》,过即路过、经过,由题目可知,写的是经过香积寺的见闻感受。再如《端居》命题者[注]端居:闲居。如《东坡》在题目下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读出题目暗示,对理解全诗大有提携作用。

2、作者暗示。近年来诗歌考题中出现的作者大多为我们所熟悉, 这就为我们理解作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对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作者,考题往往有注释,如《晓上空泠峡》一诗,作者王罔运,考题注释为:“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如《赤壁》一诗,作者杜庠,注释:“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不难看出,这里的注释对理解全诗都有很大暗示作用。

3、夹注暗示。有些诗歌遇有冷僻字词或难懂的诗句,命题人往往给出注释。如《柳梢青·送卢梅坡》,首句“泛菊杯深,吹梅角远”,联系注释“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我们就可了解这两句是说词人刘过与朋友卢梅坡秋季饮菊花酒,春天吹《梅花落》。从秋到春,笛声悠长,酒浓情更浓。又如《过香积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虽“安禅制毒龙”较晦涩,但考题对“安禅”“毒龙”做了解释:“‘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由夹注可以知道,诗人是说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表现作者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的境界。

4、题干暗示。有些诗歌考题本身就提示你诗句在写什么,如高考卷《移居(其二)》,问题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题干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表现的乐趣是关于田园生活的,那么我们只要顺着田园生活的思路去解答就不会多大出入了。又如高考卷《凉州词(其一)》设置的两个问题:(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题干设置明确告诉我们诗中表现的是边塞景象,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细心的考生会发现,这就是答题的切入口,这对读懂诗歌帮助很大。

高考古诗默写必背古诗词(掌握了这些技巧)(2)

二、联缀名词,捕捉景情。

初读诗歌后,从诗中找出写人写景写物的名词,用横线画出,然后把它们联缀起来,由多个意象的迭加看它写了什么。例如:有一年全国卷考《秋思》:

洛阳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 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画线处“洛阳”“城里”点明地点,“秋风”点明时间(季节),“家书”“意”“封”点明事件。联缀画线的名词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画面:身处洛阳城里的诗人在秋风又起的日子里思绪万千,想给家人写信,可临到发信时又拆开信封。

再如考《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江上 青山 山外 江, 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 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

联缀画线的名词几乎就读出了诗的大意: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老鹤自北而南飞去,它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

在大略知晓其意后,再从诗中找出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形容词,看它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如上文提到的《秋思》,一个“说”表现诗人似有万语千言,一个“开”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分析《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也不例外,“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中的一个“横”字一个“带”字,与上两句所写“晚望”的静景动静相生,相映成趣。尤其“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按这样的要求下面再分析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 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 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画线的名词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图景:庭院中的地面一片银白,树上栖息着鸟儿,露水打湿了桂花。今夜月光皎洁,人们都在赏花望月。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诗人由“望”到“思”,凸显感情,一个“落”字,与前面极写环境之寂静形成反差,暗含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思。

高考古诗默写必背古诗词(掌握了这些技巧)(3)

三、把握术语,规范表达。

观察近年考题,古代诗歌不外乎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几个方面设题,所以面对试题茫然不知所措的考生就应该从这些方面找准切入点,掌握常见的鉴赏术语,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

1、形象。

诗歌的形象即寄托着作思想感情的事物,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题一般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与理性思考。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中的物象)

我国古代诗歌在长期流传中很多形象都有较固定的意蕴与象征。如莲与恋、柳与留、竹与虚心、菊与晚节、菏与高洁的联系;尺素代书信,婵娟代明月,鱼雁代音讯,吴钩代建功立业之利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孤蓬喻游子,哀鸿喻灾民,红叶喻信物,请缨喻杀敌报国,白云苍狗喻时世变化;阳春白雪代高雅艺术,落花流水含感时伤世,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等。

2、语言。

(1)体会语言风格。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放粗犷、柳永的婉约缠绵、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恬淡优美,以及唐诗重写景抒情、宋诗工理趣议论、元明散曲长讽刺调侃等。这方面的术语有:含蓄隽永,端庄典雅,质朴平淡,生动形象,简洁洗练,清新明快,慷慨悲壮,不事雕琢、言近旨远等。

(2)关注“诗眼”。所谓“诗眼”,乃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警奇巧的那个字,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圆”,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瘦”;一种是“平字见奇”“朴字见色”,越是平淡越奇崛的质朴之字,如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字。“诗眼”居无定位,从词性上说,一般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数词、量词。

3、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一般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其中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手法包括正衬(烘托)、反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象征、白描、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乐景写哀等,古代诗歌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对比、借代几种。

4、思想内容。

欲把握思想内容,先了解诗歌分类。诗歌类别往往暗示着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常常关涉着诗人的感情态度。古代诗歌大体可分怀古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行旅诗、讽喻诗等。在思想内容上,怀古诗常表现昔盛今衰抒发报国无路,送别诗常表现离愁别绪抒写思念之苦,咏物诗常以物明志彰显品行节操,边塞诗常表现久戍思乡抒发壮志未酬,田园诗常描写山川风光表现闲适情调,行旅诗常表现羁旅乡愁表达仕途失意,讽喻诗常感时伤世寄寓衷情热肠。

高考古诗默写必背古诗词(掌握了这些技巧)(4)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